山西解州是关公的故里,解州关帝庙是中国现存始建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且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也是天下关帝庙的祖庙,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解州关帝庙总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 ![]() 关帝庙内文物古迹众多,如果没有请导游讲解的话,游览时记得留意“四、三、二、一”, 即留意看“四块匾、三座门(端门、雉门、午门)、两个藻井和一座真身”。 ![]() 首先进入的是“结义园” ![]() ![]() 下图为“结义坊”,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四柱三楼三开间,木结构琉璃瓦顶,台基宽16.44米,高11.88米。正面题字“结义园”,背面题字“山雄水阔”。 ![]() 来到琉璃龙壁,它建于明嘉靖年间,因上附四条形态各异的琉璃烧制翔龙而得名。影壁长13.15米,高6.65米,厚1.54米,上面有祥禽瑞兽,光彩夺目。四龙壁上的龙爪为四爪,而不是五爪,这是因为五爪龙通常象征皇帝,而关公作为武将,使用四爪龙壁显示其特殊身份,避免与皇帝的象征相冲突。 ![]() 端门是关帝庙的第一道门,门前有“梐枑”,俗称挡众,是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御赐的。古时候“梐枑”的功能是提醒众人,到此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显示祖庙的威严。 ![]() 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朝,采用中轴对称式布局,“前朝后寝”,形制完备。沿着中轴线依次有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春秋楼等建筑。 ![]() “雉门”是主庙第二道门,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重修,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歇山式屋顶,雉门上方的琉璃是清代山西琉璃艺术佳作。 ![]() ![]() “雉门”两侧为“文经门”和“武经门” ![]() 旁边还有“追风伯祠”,是为纪念关公战骑赤免马而建造。关羽去世后,此马为孙权部将马忠所得,马失英主,不食草料而亡。明万历皇帝有感于此马忠心殉主,便将其封为“追风伯”,后人建祠以示纪念。 ![]() ![]() ![]() 下图的“午门”是主庙的第三道门,为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重建。午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七架梁,单檐庑殿顶。 ![]() 东西两侧墙面壁画为青龙、白虎,是道教中的方位神。 ![]() 梁架悬挂数方楹联、牌匾,多为官员、商贾、信众捐赠。 ![]() 午门后方为“山海钟灵”坊 ![]() 御书楼 ![]() 精美的八卦藻井 ![]() 雕刻有二龙戏珠 ![]() 再往里是“崇宁殿”,崇宁殿是关帝庙的主殿,因关羽被宋徽宗封为“崇宁真君”而得名。 ![]() ![]() ![]() 大殿面宽7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顶。 ![]() 殿一周有26根巨大石雕龙柱,龙柱上有升龙、降龙、祥云等。 ![]() 殿外悬挂有乾隆钦定的“神勇”匾 ![]() 咸丰御书“万世人极” ![]() 康熙御笔“义炳乾坤” ![]() 青龙偃月刀 ![]() 进入宫殿后方 ![]() ![]() ![]() 后花园面积很大 ![]() 四月份正值牡丹盛放 ![]() ![]() “气肃千秋”木坊,为清同治六年至九年(公元1867年-1870年)重建。四柱三楼庑殿式,瓦顶用黄、绿色琉璃构件覆盖。 ![]() 后方便是“春秋楼” ![]() 楼前有“刀楼”和“印楼” ![]() ![]() 春秋楼大殿内有慈禧太后亲书的“威灵震叠”匾额(忘记拍正面照) ![]() 在这里要购买30元古建保护措施包才可以上楼参观,包内有个小手电筒、一个电子蜡烛和一个关帝保佑符。 ![]() ![]() 殿外的回廊 ![]() 站在回廊俯瞰下方 ![]() ![]() ![]() 楼上有一尊关帝爷的真身塑像 ![]() 上方的藻井 ![]() 这是二楼精美的“菊花藻井”,据说以前大殿门窗打开,风大的时候菊花藻井会旋转,后来出于保护文物的缘故,将藻井固定了。 ![]() ![]() 据说这是根据关羽53岁时的画像所塑的,被称为“关公真身像”。 ![]() 昏暗的光线中关老爷栩栩如生 ![]() 二楼正中的暖阁内壁板上刻有《春秋》全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