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穿刺技巧 1. 术前评估 血管条件:触诊或借助超声评估远桡动脉穿刺点、桡动脉直径(建议≥2mm)、走行、有无变异或狭窄。 - Allen试验:dTRA对掌弓循环要求不高,因穿刺点位于掌浅弓以远。 - 禁忌证:严重外周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局部感染等。 2. 体位与穿刺点选择 - 患者取仰卧位,手臂外展、腕部背屈(垫小毛巾),穿刺侧手腕可以自然置于同侧或腹部(自然舒适体位)。 - 穿刺点:鼻烟窝部远端。 ![]() ![]() 3. 消毒与麻醉 - 严格无菌操作,消毒铺巾后以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4. 穿刺技术 - 触诊:鼻烟窝部远端桡动脉波动点穿刺。 - 超声引导:推荐使用高频线阵探头(短轴平面内穿刺),实时观察针尖位置。- 进针角度:30°~45°穿刺,见回血后压低针尾,送入导丝(动作轻柔,避免血管痉挛)。 - Seldinger技术:导丝置入后,沿导丝置入导管鞘(4-5Fr)。或直接进导管,不使用导管鞘。避免反复调整导丝。 ![]() ![]() ![]() ![]() ![]() 5. 导管定位 - 透视下将导管头端置于靶动脉,如肝固有动脉,造影确认位置及血流分布。 ![]() 二、留管注意事项 1. 导管固定 - 使用缝合固定或专用固定装置(如StatLock),外敷透明敷料,标注置管时间。 - 避免导管成角或受压(如腕部过度屈曲)。 2. 预防感染 - 每日检查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液,定期更换敷料(每72小时或污染时)。 - 严格无菌操作连接化疗泵,避免污染接口。 3. 抗凝管理 - 持续肝素化生理盐水冲洗(浓度1-2 U/mL,维持1-2 mL/h)或定期肝素封管。 - 监测凝血功能,平衡出血与血栓风险。 4. 活动限制 - 患肢避免提重物、剧烈活动,可使用前臂固定板限制腕部活动。 - 指导患者观察手部血运(如苍白、麻木及时报告)。 5. 并发症监测与处理 - 血管痉挛:局部热敷、硝酸甘油贴片或罂粟碱动脉内注射。 - 血栓形成:超声评估血流,必要时溶栓(如尿激酶)。 - 导管堵塞:尝试肝素盐水负压抽吸,避免暴力冲管。 - 导管移位:透视确认位置,重新调整或更换。 6. 拔管后护理 - 压迫包扎2小时后减压,次日去除敷料。24小时内避免患肢用力。 - 观察有无迟发出血、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 三、关键提示 穿刺失败处理:若多次尝试未成功,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如桡动脉或股动脉)。 化疗药物灌注: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控制输注速度(避免血管刺激性反应)。 多学科协作:介入科、肿瘤科、护理团队共同制定管理方案。 通过规范操作与精细护理,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动脉置管治疗(如HAIC)的安全性和患者耐受性。 四、远桡动脉入路(dTRA)介入优势 1. 远端桡动脉的优势在于局部动脉表浅,位置比较固定,寻找简单,触摸清楚,穿刺定位方便。 2. 因为没有腕部压迫,手掌青紫、肿胀情况也明显减轻。术中病人上肢与手放置为休息位的自然状态,不用长时间保持外旋位,患者舒适度增加。 3. 远端桡动脉压迫止血包扎简单,压迫止血时间相对短,从而减轻张力性水肿的发生率。 4. 远端桡动脉表浅,底面平台易压迫,拔除鞘管后压迫时间更短,从而避免了迷走神经反射、血管闭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5. 减少了桡动脉止血器的使用,费用减少。 6. 远端桡动脉穿刺具有简便、微创、安全、迅速、有效、操作可重复性强的特点。 7. 远端桡动脉穿刺具有术后临床护理方便、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 五、远桡动脉入路(dTRA)缺点 主要参考及部分图片来源: 专家介绍 刘玉金,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博士毕业。从医30余年,主要擅长中晚期恶性实体瘤的微创介入诊疗,包括肝癌、肺癌、胃肠癌、妇瘤及各种转移瘤供血动脉精准灌注化疗栓塞。擅长应用射频、微波、冷冻消融、粒子植入内放疗、 分子靶向、免疫等个体化、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特别是针对各种难治性肿瘤及其并发症。熟练静脉输液港植入维护和TIPS技术。囊肿、脓肿、黄疸、食管胃肠道梗阻引流支架治疗及各种消化道出血、咯血、血栓疾病的介入诊疗等。个人介入手术超过13000例,科普惠及粉丝百万。 专家门诊:周四上午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甘河路110号(大柏树总院) ![]() ![]() ![]() 可通下面官方服务号挂号就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