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基础知识 第7讲 开灵堂仪式 《殡葬基础知识》内容在“海哥分享群”全新上线 主要的内容有: 第1讲 殡葬文化的常用概念 第2讲 殡葬服务中的常用概念 第3讲 初终仪礼 第4讲 寿衣 第5讲 灵堂 第6讲 丧服 第7讲 开灵堂仪式 第8讲 报庙贡饭 第9讲 大殓送三 第10讲 点主成神 第11讲 出殡 第12讲 结语 在设置好灵堂、穿好丧服之后,就要开始举行仪式了。 传统文化中,基于灵堂的奠礼活动很多,也很繁琐。经过删减,现在保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而且各地保留的又不完全相同,这里只介绍其中的几个主要仪式。第一个仪式是开灵仪式。 所谓开灵仪式就是灵堂的启用仪式。传统上称“点主”仪式。 但有的点主仪式是丧事结束时的“升龛点主”,也就是成祖宗神的仪式。祖宗牌位上写的也不是“灵位”,而是“神主”。在“主”字欠写一点,是“王”宇,或者在神字上少写“申”字的最后一竖,这叫缺笔。仪式时要请来族长或有地位的人为神主升龛“点主”。点主者用毛笔在“王”字加上一点,并念吉祥韵语,如:“一点是主,神灵归府,福荫子孙,富贵长久。”如果是神字缺笔,就叫穿神。这个仪式完毕,也就意味着丧事完结。 但灵位点主与成神点主不是一回事,大家不要搞混了。灵位点主仪式很复杂,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来为灵位牌点主。实际上是希望灵堂的设置得到权威的认可,也有检查验收的意思在里面。比如,灵位牌的写法是否规范。 传统灵位牌的写法是非常讲究的,包含很多的象征意义在里面。 假设逝者为男性,叫吴铭仁,高寿。我们现在来看他的灵位牌该如何写。见图。 下面按顺序介绍。 1.定位。 定位是对这个人的定位。 传统认为,人死以后,灵魂与肉体分离,报庙之后,这个人的灵魂就在阴间地府注册登记了。但人类重名的很多,比如这个吴铭仁,可能有多个人叫这个名,要让阴府知道是哪一个,就要缩小范围。传统就采用地名确认法。 这个方法现在也用,你看官员公示、法院判决、各类证件,都有什么地方人的说明,目的就是确认是这个人,不是别人。 所以,这个地名标注是给阴间确认具体是哪个人用的。将来官差来领人时,别带错了。 当然,如果是有功名的人,可以写上功名。比如钦赐一等公等等。 2.对故人的称谓 常见的有“先”、“显”、“故”三个字。 先说“显”字。使用“显”字的条件最苛刻,有三个条件。一是夫妻双方中的另一方已经去世了;二是逝者的父母及以上人都已经去世了;三是已经有了孙辈。当这三外条件满足时,灵位上用“显”,其他情况用“先”。 “故”的意思是“死”、“亡人”的意思。可用于长辈给晚辈竖灵。比如上一讲我们介绍过,父亲为嫡长子守灵的情况。父母给子女竖灵,用“故儿XXX”或“故女XXX”。 “故”也可用于朋友之间。比如两个人一起外出做生意,其中一个人去世了,另一个人以朋友的身份为他竖灵,就用“故”。故字还可以用于亲兄弟之间 还有其他一些情况,比如父母为子女竖灵,这也是可能的,孩子十几岁,病死了,家长不忍心,为他竖灵,这个时候的写法就很灵活,比如“爱子”、“爱女”,兄弟之间用“先兄”、“亡弟”等等。 总之,这个称谓不仅是一个称谓还有更深的文化意义。像上一讲介绍过的,孝服孝带,要体现出辈份,体现出在世人的情况等等。 3.考与妣。 这个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就是指男性和女性的长辈逝者。这与竖灵人的身份有关。平辈和长辈不能用考与妣。 如果不是自己的父母,还要在考妣的前面加上称谓,比如伯考、姑妣等等。比如,叔叔或者姑姑家没有儿女,就要侄子为他送葬,这个时候就要加叔或姑两个字。 爷爷辈的,加“祖”字,就是祖考、祖妣。再往上,还要在祖字前加字,曾祖考(妣)、高祖考(妣)。如果再往上,就要加几世祖,就是第几代祖宗。但这种情况,多用在墓碑上,没有人能够活到那么大岁数。比如,广西田阳有个瓦氏夫人墓,用的就是“十六世祖妣”。 4.公与讳 过去讲究子不言父。意思是说,子女不能说父亲的名字。但有些时候不得不说,就要在姓后加一个“公”字,在名字前加一个讳字。但讳字又不属于正文,于是讳字要用小一号的字写,以区别正文。 5.府君 府君,是府中之君的意思,也就是府中的老大。本例中,吴铭仁府的老大,就是吴铭仁本人。 6.灵位 灵指灵魂。对这个字本身没有更多的解释。但在使用上却有很多说法。 一种是,灵的繁体字中间有三个口,有些人忌讳,认为死一个还不够,还要死三个人,所以就不用这个字,直接写“XX之位”,或“XX之牌位”。 第二种是,灵位牌上的字数是有规定的,当然这是迷信,也不向大家介绍。如果字数多一个字,就去掉灵字,直接“XX之位”,如果少一个字,可以写“XX之灵牌位”。 7.阳上 全称是阳上人,是指生活在阳间世上的人。 上面讲的是父亲灵位牌的写法。 如果是母亲去世,灵位牌与上面的写法是有差别的。 假设逝者叫卜仁丝。最简单的写法是 “先妣卜母孺人闺名仁丝之灵位”,其中“孺人”的意思是指小孩。闺名是指母亲出嫁前的名。 如果亡母的同辈及上辈人都不在世了,应该称呼“显妣”。并且“孺人”前加一个“太”字,“显妣卜母太孺人闺名仁丝之灵位”。 在过去,人的名只能是自己家的长辈来称呼,其他人是不能随便叫的。所以,说父亲的名字前要加一个讳字。而女人出嫁以后,要随夫姓,自己有姓无名,就称为XXX氏。比如,这位卜仁丝,她嫁入吴家,她死的时候一定是吴家的子女为她竖灵。所以,如果复杂一点的话,要加上夫家姓,就是吴门或吴府。 这样,灵位牌就要写成: “显妣吴府卜氏太孺人闺名仁丝之灵位”。 要注意,我们在前面所说的都是最一般的平民的写法。如果家中的男人有地位,有功名,又有“夫人”、“太君”等称呼。 太君,封建时代官员母亲的封号。从唐朝起﹐六品以上官员的妻妾,就有了邑号,如唐朝规定,四品官之妻为郡君﹐五品为县君,都可称为太君。宋代群臣之母封号有国太夫人﹑郡太夫人等称谓。 所以,官员的妻子才能称为夫人和太君。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佘太君,杨家将中的。 如果将这几个字加到灵位牌上去,就写成: “显妣吴府卜氏太孺人闺名仁丝夫人(太君)之灵位”。 当然,你也可以简单点写,如: “显妣吴府卜氏仁丝太夫人之灵位” 或者更简单地写成: “显妣吴府卜氏太夫人之灵位” 为什么要加“太”,因为前面有个“显”,说明她是这家活着的人中辈份最大的。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对待死亡这件事是非常认真的。单单一个灵位牌的与法上,就有那么多的规矩。 很多朋友都想去找原始的根据,这是对的,找根据。那你要做两个这方面的准备,一是熟悉历史,因为各个朝代都有各个朝代的规定,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经过了多次的变革,那你要了解每次变革,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变化,你都得去研究为什么。怎么学这些历史,一是从考古资料中学,那是最直接的,最可靠的。二是从专家的文献中学。 当你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你才能知道,每一个时期的殡葬操作是什么样的,你才能了解发展的脉络。 学习历史还有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家文化。孔子这个人创立的儒家文化,是基于农耕文明的,而对于渔猎文化、游牧文化、采摘文化等不感兴趣。可这些文化却又存在于中国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原的农耕文化是逐渐向外扩展的,这就形成了基于儒家思想的殡葬文化与其他文化相融合的问题。这也就造成了各个地区殡葬文化不统一的问题。你也就不能说哪一个是正宗,哪一个不是正宗。这是大家必须清楚的。 像上面灵位牌中写的,太君和太夫人,哪一个是正确的,都正确。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规则。无论是你写太君还是写太夫人,稍有文化常识的人都明白,这就行了。没有必要去追究哪一个正宗,哪一个不正宗。 其实讲古人尊老行孝,是体现在各个方面的,像这个灵位牌的写法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对父母的尊重与孝敬。你想想,府君的意思,是家里最大的,太夫人,也是家里最大的人人,你的尊敬,连写灵位牌都得尊敬。 所以,说到孝,倡导孝,不是在口头上,也不只是好吃好喝供养,而是要体现在方方面面。殡葬人要倡导孝道,灵位牌的写法就是一种宣传,但你得让大家都知道,人家只是知道这是传统写法,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你这么写就没有意义了。 好了,回到我们的问题。 这里讲的是开灵堂仪式,传统开灵堂仪式的核心是点主。 点主其实就是一个认可过程,对灵堂摆放的认可,对灵位牌写法的认可。如果德高望重的人都认可了,验收通过了,那家属也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所以,点主的本质是认可,验收。 传统点主是怎么做的呢? 就是在灵位牌上点上一个红点。点在哪,不一定。 有的点在最上面的空白处,有的点在姓的上面,还有的是写灵位牌的时候故意缺笔,灵位的“位”字最上面少一点,点主时补上这一点。 现在该怎么做呢? 首先是灵位牌的写法。 现代灵位牌的写法没有了那么多的说法,也不写讳字了,父母的名字直接写。多数是写成: 先父XXX之灵位。 这个灵位牌对现代人来说没有任何问题,但传统文化没了。既使是这样写,大写要特别注意,“显”这个字不能滥用,弄不好是要起纠纷的。 由于开灵堂仪式与第一次奠礼是连在一起进行的,所以很多朋友都省略了开灵堂仪式,直接进入了奠礼仪式。就是让家属上好香,点上灯烛,再摆上贡品,然后让家属灵前行礼。 这个就太简单了。没有体现出灵堂的意义,发挥好灵堂的作用。 开灵堂仪式该怎么做呢?当然不能像传统那么复杂,但也不能太简单了,更不能没有。 开灵堂仪式的目的就是让灵堂被人们认可。谁认可?过去是族上的长老。现在不可能了,那就让上亲认可。也就是死者的兄弟姐妹。 大家都知道,家里死了人,最容易挑理的就是上亲。父亲死了,叔伯姑姑挑理,母亲死了,舅舅姨妈挑理。所以,就让他们认可。 怎么做。这里给出两个方案。 一个方案是让他们揭幕。事先让他们看过灵位牌之后,用布盖上,开灵堂时,让他们将布揭开。 另一个方案是在仪式中将灵位牌给他们看,如果他们认为没有问题,或亲手放到灵桌上,或当众交给长子摆放到灵桌上。 这就是他们认可。 以下的主要程序有: 燃香。注意,这个必须是第一项。 报告参加人员。 点灯燃烛。 献上贡品。 然后按照奠礼程序,依次行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