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良 夏天到了,半截袖派上了用场。当然还有穿薄的长袖衫,因为海拔高和海拔低的地方气候不同,还没有热到穿半截袖不可的地步。 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半截袖,穿起了半截袖。 时间回到八九十年代那会儿,没有人穿半截袖,都穿长袖小布衫儿。赶会时扯布做一件小布衫儿,夏天也没有人觉得热,或许是习惯了,或许是那个年代不流行半截袖吧。如果实在热得不行,就把袖子卷上半截。 想必大家都知道“的确良”,这个在当时流行的布料一下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扯一块的确良做出来凉快快的。“的确良”谐音“的确凉”。我对布料的认知如同我对花草树木一样,通通叫不上名字。但我记住了“的确良”这三个字。的确良在那个时候很火,以至于不同年龄段的人都知道的确良。一说到自己的小布衫儿就说,这是的确良。的确良可以说是八九十年代的代表,称得上是布料中的佼佼者。也许还有别的布料很出名,但对我来说,我只知道的确良。的确良颜色丰富,有红绿黄,蓝黑灰白。根据自己喜爱选择颜色。 垫肩也是当时的流行,的确良本身就薄,正好用海绵垫个肩,这个垫肩很明显,但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也就不那么明显了。走在大街上,微风吹来,掀起衣角,透过的确良感觉到了丝丝凉意。按说少扯点布做个的确良半截袖多好,既省了布,还凉快。但是没有人去尝试,没有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这就说明当时是多么多么不流行半截袖啊。如果有人带头做成半截袖,在缺衣少食年代,岂不两全其美。现在我还是想不明白,怎么就没有人带头做成半截袖呢。豫北地区本来就热,如果大人小孩都穿半截袖,不知道要凉快多少呢。这或许就是那个时代的特色吧。既然人人都穿长袖衫,那自有它的道理。或者说是使命。我经常使命这个词,不管是大小物件,还是会飞的,会跑的,总之一切会动的都有自己的使命。在各方面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有的确良长袖衫穿已经是不错的了。 既然是缺衣少食,那衣服要么一件,要么两件。反正不多。这也是大环境下的趋势。不光某个人。所有的人都一样。晚上洗洗,不误第二天穿。所以大家在扯布时格外用心,精挑细选,选一个适合自己的颜色,做成适合自己的款式。她们挨着挑,在货比三家后终于一见钟情,选中后,卖布的同样是小心翼翼扯下,装进布包里。买家看了又看,再重新叠一下放进布包里。散会后去找裁缝做好。穿上后左照照右照照,前照照后照照,再拽拽衣角,再看看扣子,扣子的搭配也很关键。裁缝见多识广,做的衣服多了,一看是什么颜色的布料,就知道搭配什么颜色的扣子。反正最后都挑不出个所以然,都说搭配好,做得好。 有了一件的确良夏装,大家满足感油然而生。有的甚至舍不得穿,让去走亲戚或者出远门穿,在家,去地还是穿着那个褶皱了的旧衣服。当旧衣服彻彻底底不能穿,才穿这个新衣服。 我眼前闪过一个镜头,那是俺娘抱着我弟弟的一张合影,在村子里房子西边的麦地边。那个时候已经有了照相的人,走街串巷负责给别人照相,都是抱着孩子的中年妇女看到照相的过来了,商量着要不照一张照片,于是照相的人说,给你们便宜一点,谁照?中年妇女们说那就照一张吧。俺娘也抱着我弟弟照了一张。弟弟两三岁,穿一套红薄线衣,俺娘穿一件的确良小布衫儿,小布衫儿已经洗得泛白。但是被熨得整整齐齐,俺娘是个爱干净的人,在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年代,她没让我们姐弟仨穿得吊儿郎当,哪儿不合适,她都会及时拾掇一下。以前都爱熨衣服,用火烙铁熨。不管衣服裤子,都要熨一下,裤腿儿前头那个折非得熨出来才好看,这同样是当时的流行。衣服太薄,可在衣服上垫一块毛巾,火烙铁熨毛巾就等于熨了衣服。 如果说的确良是做衣服用的,那么和的确良一样出名的就是脚蹬裤。脚蹬裤老少皆可穿。从背影看,看不出年龄,因为裤子都一样。这就说明脚蹬裤在当时的影响力。它能占据九十年代。是谁发明的,是谁想出来脚蹬裤的,佩服她。 因为我不懂市场,不懂布料,所以现在我不知道还有没有的确良,如果有,的确良又做成了啥样式,有没有垫肩。颜色又多了,还是原来的红绿黄蓝黑灰白。 的确良,的确凉。它丰富了八九十年代,满足了那个时候的人,也让被定型为“黑白年代”的年代多了一抹色彩。夏天多了一抹凉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