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易的篆刻艺术

 青木森森 2025-05-02

1.黄易的生平及艺术成就

黄易(1744-1802),字大易,一字小松,号秋庵、秋影庵主、散花滩人等,浙江仁和(杭州)人,丁敬入室弟子,西泠前四家之一。幼小即知向学,父亲去世后,家贫改习刑名之学,为人做幕僚多年,后官山东兖州府同知,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小蓬菜阁诗集》、《秋景庵印谱》等多种著述行世。

黄易是诗人、书法家黄树谷(号松石)之子,诗词出于家学,精金石考据之学,书法以篆隶最精,气息高古,兼擅山水花卉,笔墨有金石韵致,并为世重。

黄易约十九岁起师从丁敬,时距丁敬去世仅三到四年。丁敬非常器重这位学生。《光绪杭州府志拟稿》记载:“钝丁尝见其少作,喜曰,他日传龙泓而起者,小松也。”可见对其期望之高。

图片

黄易的篆刻风格醇厚渊雅,于恬静中见秀润。他取法丁敬,又以深厚的金石学识为依托,直探秦汉之源,发前人之未所见。如他“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一语,深得篆刻三昧,被泽后来。如“汉印有隶意,故气韵生动”(“得自在禅”印款);“宋元人印喜作朱文,赵集贤诸章无一不规模李少温。作篆宜瘦劲,正不必尽用秦人刻符摹印法也”(“梧桐乡人”印款);“此印不师古,不袭人,我行我法,画家没骨体,庶几近之”(“琴书诗画巢”印款)数语皆显出黄易的创见。

黄易继承丁敬印风,进一步完善了浙派的独特面目,在当时已享盛誉。如吴冈推崇他说:“友人黄九小松,丁敬后一人。”陈豫钟说:“余素服小松先生篆刻,于丁居士外更觉超迈。”罗叔子评价说:“小松的印,比丁、蒋更成熟,艺术性更高,许多小印,真令人百看不厌。如“陈氏八分”,它把“八”字用朱文,其余三字用白文,浑厚古朴,深得汉印之神,而又具自己的面目。“冬花盒”、“尊古斋”、“乙西解元”等印,莫不炉火纯青,古穆高妙。”

图片

黄易的边款,萃华纳秀,造诣也相当高。他用单刀,也偶用双刀刻隶、楷、行书款,用刀精整,章法丰富,一派高手风范。因为丁敬和他都研究金石有成,又都兼擅篆刻,所以乾嘉时即有丁、黄并称之誉。黄易在金石考据学的地位,并不亚于篆刻。在山东时,他搜访碑刻,集到的金石文字有三千种之多,并发掘保护“汉武梁柯石室画像”,名声大著。海内金石名家如阮元、翁方纲、王昶等都与他交往讨论。他的《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小蓬菜阁金石录》、《嵩洛访碑日记》等著述都是清代金石学的重要文献。特别是他实地考察,亲手拓摹,并自绘《十二访碑图》,已具现代科学考古雏形。总之,他金石学识的博大精深,对其篆刻艺术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图59-82)。

图片

2.黄易的一方浙派白文印

“姚立德字次功号小坡之图书”(图83)是黄易三十五岁时的力作。

图片

此印以切刀拟汉铸印,是浙派白文印式的代表作品之一。这方巨印,足够让我们领略浙派白文印清刚醇厚的风采。

这方印刀法采用短碎切,线条立体感强。文字结构简洁,上部紧凑,下部略长,使之宽舒稳重。有些直笔刻上尖下宽形状,即韩登安所谓的“皮刀”(制皮工匠用的马蹄形刀)状,以增加动感。此种笔势至陈鸿寿灵活运用推到极点,产生出强烈的豪放气势。可惜后世一些学习的人,竟以此为浙派“特点”,机械仿效、拼搭僵硬,使浙派蒙受“燕尾鹤膝”之垢。

黄易处于丁敬与后四家的承传之中,他过早的定型,有程式化的倾向。如蒋仁在赞誉他“有透蓝出铜之妙”的同时,不客气地批评他说:“迩来黄九小松学力最深,不免摹仿习气。”罗叔子也指出:“(黄易)已开始将蒋山堂的特点有意识地强调起来,诸家学步,实为浙派习气的滥筋”。笔者前几年曾评价过:黄易的印,总的给人以秀逸的感受,这是一种纯粹的江南韵味,让人陶醉。可是同丁敬的磊落真性、蒋仁的冷逸便大异其趣了。丁、蒋印中那种不可遏制的气势,在黄易那里已为一种柔和与纯熟所取代;丁敬绚丽多彩的章法样式,在黄易刀下已凝固为某种定式。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的所有内容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若不宜转载,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