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次跑步以后跟群里yang有单独聊,他给我的反馈我觉得就很好的用到了“教练式对话”的方式。 包括心率的区间,配速的快慢,跑量的多少,跑完以后的感觉…… 跟之前的一些交流最大的不同是,这样的对话,更多是一种引导,让我自己去回忆,去感受,然后自己给出调整的方案。比如跑太快了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更在意自己的跑量还是速度,甚至还在他的提醒下,我第一次关注自己的步幅和步频。 《高绩效教练》里提到的一个 GROW 沟通模型,就可以很好的运用,比如关于我跑步的反馈。 G:Goal(目标)——我跑步的目标是什么? 当然不是跑步,跑步是我选择的手段和方法,我的目标是能够减重,减重是目标么?也不是,比起体重,还有身体成分组成,肌肉、脂肪、水分含量的占比更重要。 R:Reality(现状)——我跑步的现状是什么? 身体现状:膝盖健康,没有伤病。 跑步现状:起码有一年以上没有好好跑步,且连续跑步没有超过 5 公里。 能力现状:姿势没有大问题,呼吸和配速还控制不好。 跑完以后感受,累,姿势没有太大问题 O:Options(方案选择)——可以自由跑、跟着同事跑、跟着软件上的计划跑。 W:Will(行动意愿)——我更愿意选择哪种方式? 我更愿意在天气不热的时候跑步,每次跑步的距离控制着 30 -40 分钟,心率能有 70% 以上在最佳减脂区间就行。 这样的反馈之所以好,是因为,我们彼此明确了各自的课题,跑步这件事情是我自己的事情,我不可能因为跟他人有反馈,就把跑得更好、更远、更有效当成别人的事情。 也因为,这样沟通的前提是大家彼此之间互相信任,也愿意坦诚面对自己。 这种沟通以后要多进行几次,包括自己跟自己的反馈。 |
|
来自: 新用户4137UVw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