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款导管,无所不能,首次亮相

 老赵0717 2025-05-02

图片



图片

MIK导管基本介绍

图片
定义与结构

全称

支气管动脉导管(MIK Catheter),因最初设计用于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造影及栓塞而得名,属于选择性造影导管


结构特点

形态

MIK代表Mikaelsson,是一款U型导管,也就是头端有回弯使它有个 “靠背”(黄色箭头),“靠背” 适用于胸主动脉较宽的病人,非常有利于导管嵌入支气管动脉,导管头端柔软且逐渐变细(锥形或非锥形),尾部连接 Hub(鲁尔接头)。


材料

由聚氨酯或聚乙烯等高分子材料制成,兼具柔韧性、显影性(含铂铱合金标记)和良好的扭矩控制能力,便于在血管内精准操控。

图片

规格

常用直径为 4-6F,长度 90-120cm,适用于不同血管直径和解剖路径。

核心优势

选择性插管能力

头端弯曲设计使其能主动 “勾住” 开口向上或水平的血管(如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无需依赖血管自然弧度。


操作效率

可经股动脉直接送入目标血管(如锁骨下动脉、胸主动脉分支),减少导管旋转次数,缩短手术时间。


稳定性

在主动脉弓或降主动脉内不易移位,尤其适合迂曲血管或分支角度刁钻的场景。


图片

MIK 导管

在全身各血管造影中的应用技巧

图片
胸主动脉分支(核心应用)

适用血管

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锁骨下动脉分支(如内乳动脉)、食管动脉等。


操作技巧

支气管动脉

导管进入降主动脉后,缓慢回撤至T5-T6水平(支气管动脉常见起源),利用头端弯曲 “勾住” 开口向上的血管(多数支气管动脉开口于主动脉前壁或前外侧壁)。

若遇变异(如与肋间动脉共干,或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可配合超滑导丝(如泥鳅导丝)试探,或轻微旋转导管调整角度。


肋间动脉

导管头端指向主动脉侧壁,缓慢回撤时勾住肋间动脉开口(多位于降主动脉后外侧壁,T3-L2水平),注意避免进入脊髓动脉(尤其是T4-T8段,防止脊髓损伤)。

主动脉弓分支(扩展应用)

适用血管

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无名动脉(头臂干)。


操作技巧

锁骨下动脉

经股动脉入路时,导管沿主动脉弓上缘前行,头端指向外侧,利用轻微回撤和旋转动作进入锁骨下动脉开口(尤其适用于血管迁曲或开口角度陡峭的老年患者)。


颈总动脉

对于无名动脉或左颈总动脉起源较平直的患者,MIK导管可直接超选;若开口向上成角,可配合导丝 “冒烟” 定位后再插管。

腹主动脉分支(特殊场景)


适用血管

膈动脉、腰动脉、肾动脉(罕见,仅用于特定解剖)。


操作技巧

膈动脉

头端朝上,在T12-L1水平勾住腹主动脉前壁或侧壁开口(注意与肾上腺动脉鉴别)。


腰动脉

导管头端指向后侧,缓慢回撤时勾住腰动脉开口(多位于腹主动脉后外侧壁,L1-L4 水平),需警惕与脊髓动脉共干。

其他血管(灵活应用)


内乳动脉

用于乳腺癌、肺癌等肿瘤供血评估,导管头端向外上,在锁骨下动脉中段勾住内乳动脉开口(向下垂直走行)。


异常起源血管

如支气管动脉起源于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或腹主动脉时,MIK导管的可控弯曲性可替代常规Cobra 或RH导管,提高超选效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