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讲:学习《黄帝内经》的五个方法

 扶阳学记 2025-05-02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讲:学习《黄帝内经》的五个方法

《素问 ▪ 著至教论》讲:“诵而未能,解而未能,别而未能,明而未能"

1.。表示学习《黄帝内经》要多读、细读、熟读

不要求背诵《黄帝内经》全文,重要理论原则的经文一定要熟读,而且要背诵。因为这些经文直接阐述中医学的重大理论原则,而且它可以直接指导临床实践。比如《素问 ▪ 阴阳印象大论》中有些经文要求背诵。

比如,《内经》讲阴阳的总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比如,《内经》讲五行的归类:

比如,《内经》讲五气致病的特点:

比如,《内经》讲诊法分阴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比如,《内经》讲治则分阴阳:”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比如,《内经》讲五行对人体和事物的规律:”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2.。表示学习《黄帝内经》要能解释清楚,解释明白

我例举《素问 ▪ 阴阳印象大论》讲五气致病的特点:

比如,风胜则动:”《素问 ▪ 五运行大论》讲:“风以动之。”《素问 ▪ 风论》讲:“风者善行而数变”。所以因风而导致的病症都主要特点就是“动”。

比如,热胜则肿:”这个肿不是指水肿,而是痈肿、火肿,《灵枢 ▪ 痈疽》讲:“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

比如,燥胜则干:"《素问 ▪ 五运行大论》讲:“燥以干之”。刘河间的《素问玄机原病式》讲:“诸涩枯涸,干劲皴cūn揭,皆属于燥”。"

比如,寒胜则浮:"这个浮是指浮肿,《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讲:“其病寒浮肿。”这个浮是寒气伤阳造成的水肿。"

比如,湿胜则濡泻,甚则水闭胕肿:"湿是指水湿,水湿伤脾所以出现濡泄,水湿太重会造成水饮停聚而形成水肿。"

我这里是例举五气致病的特点,读起来很简单,但是每一个字都要把它搞清楚,尤其是“寒胜则浮”和“热甚则肿”是有区别的。


3.。表示对《内经》的理论辨别清楚

《素问 ▪ 示从容论》讲过要别异比类,第一要辨别异同点,第二要按照一类一类的分类比较。这样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就不会产生误解。

比如《内经》里面讲脏腑功能的时候,总是用一些形容词来描述,我们看到相同的描述比较多,《灵枢 ▪ 本输》讲“三焦者孤之腑也”,《素问 ▪ 玉机真脏论》讲“脾为孤脏”,《素问 ▪ 逆调论》讲“肾孤脏也”,这三个孤字怎么理解?孤就是古代讲的孤家寡人,孤者独也,我们要辨别清楚,否则就容易混淆概念。

“三焦者孤之腑也”是讲脏腑表里相配的关系,五脏都是表里相配的,而三焦没有跟哪个脏相配,《灵枢 ▪ 本输》讲“三焦者, 中渎之腑也, 水道出焉, 属膀胱, 是孤之腑也。”三焦是水道之腑,它属于膀胱,所以它是孤之腑。

《素问 ▪ 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肝心肺肾分别主春夏秋冬,而脾没有单独的主时,所以称为孤脏。

《素问 ▪ 逆调论》讲“肾孤脏也”,这是讲人患骨痹以后身上冷,汤火不能热, 厚衣不能温,但是他不冻栗,不冻栗是因为心是火脏,肝寄相火,肾属水,一水不能胜二火,所以肾是孤脏,这是从五脏的水火关系来讲的。

这三个相同的字意义不一样,要对比才能辨别清楚。

比如《内经》讲五脏功能的时候总是用很夸张的形容词来描述,《素问 ▪ 奇病论》讲“肝者中之将也”。《素问 ▪ 痿论》讲"肺者, 脏之长也"。一个是中之将,一个是脏之长,都是很高的位置,这就需要鉴别。

讲肝是中之将,这是因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这在《素问 ▪ 灵兰秘典论》讲得很清楚了。

"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因为它是心之盖,这是从心之盖这个角度去讲的。

《玉机真脏论》讲“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这是从水谷气血之海的角度来讲的。

古人把五脏六腑都描述得非常重要,究竟五脏六腑里面以谁为主导呢?《灵枢口问》讲“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就是说心为五脏六腑之主,所以读《内经》需要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才能正确理解。

《内经》里面有很多相同的形容词,有很多同样的描述,我们读的时候要加以辨别,才能弄清它的基本概念。


4.。表示要明确,要掌握

《灵枢 ▪ 玉版》讲“上数天文,下度地纪,内别五脏,外次六腑,经脉二十八会”。上要知天文,下要知地纪,要知人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这叫做明道,就是我们对《内经》的理论要全面的明确掌握,这才叫明,这是我们读《内经》的一大难点,学习《内经》要掌握一些重大的理论原则是有难度的,因为《内经》在阐述理论的时候往往是从各个不同角度去考虑,我们不能局部片面的理解,一定要整体全面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

比如《素问 ▪ 痿论》讲“《论》 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这句话对后世影响很大,很多书上讲到治痿证都引用了这句话,认为治痿证就是要取阳明,把这个“独”字看得很重,把这个“独”理解成“单独”的意思,这就是片面的理解。把治疗痿证说成是单独取阳明,这是大错特错的,我从几个角度来讲,我们就清楚了。

第一,“《论》 言治痿者”这个“《论》言”指的是什么?张景岳讲“《论》言”就是指《灵枢 ▪ 根结》,《灵枢 ▪ 根结》讲“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枢折即骨繇yáo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这就是讲开折就会突发暴疾,所以治暴疾独取太阳,不去阳明少阳;阖折就会出现痿疾,所以治痿证独取阳明,不取太阳少阳;枢折就会出现骨繇而不安于地,所以治骨繇而不安于地独取少阳,不取太阳阳明。这里的“独”是针对开阖枢三者而言。

第二,《素问 ▪ 痿论》讲痿证的病机是“肺热叶焦,发为痿躄,……心气热……则生脉痿,……肝气热……发为筋痿,……脾气热……发为肉痿,……肾气热……发为骨痿“,并且特别突出了肺热叶焦就可以发生痿证,而不仅仅有关“阳明虚则宗筋纵”,五脏都可以引起痿证。比如《素问 ▪ 生气通天论》讲“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所以湿热也可以致痿症。比如《灵枢 ▪ 本神》讲“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肾精亏损也可以出现痿证,由此可以知道痿证有多种病机,独取阳明是不能解决所有痿证的。后世治疗痿证的方剂很多,比如朱丹溪的虎潜丸是补肝肾的,比如医宗金鉴的加味二妙散是清湿热的,所以痿证的病因病机是多方面的,治疗痿证就不能单独取阳明。

第三,《素问 ▪ 痿论》讲“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

不引,故足痿不用也。”这段文字把独取阳明的道理已经讲清楚了,后面又接着讲“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这里的“治之奈何”就是讲痿症的治法,后面讲治疗痿证要“各补其荥而通其俞”就是要根据情况补五脏的荥穴,通五脏的俞穴,还要辨别虚实,调和经脉,还有按时针刺按月针刺才能治好。张景岳作了概括,他讲“治痿者当取阳明,又必察其所受之经而兼治之也。”这样对于治疗痿证才有全面的了解。

这就是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才能正确理解,这是我们学习《内经》要掌握的方法。

比如《素问 ▪ 至真要大论》讲的十九条病机,是举例告诉我们在临床上怎么去分析病机,《素问 ▪ 至真要大论》讲“谨候气宜,无失病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 各司其属”。三次提到病机,就是多次强调病机,就是告诉我们在临床上一定要分析辨证,病机十九条总结来看,讲五脏有五条,讲上下有两条,讲五气有十二条,五脏与上下是病变部位,五气是病邪性质,这就给我们提示了临床辨证的纲领,第一,分析病机一定要弄清病变部位;第二,分析病机一定要弄清病邪性质。

还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这两条都是讲风,但是症状有区别。“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这两条都是讲水液,但是一个是寒,一个是热,这就说明同样的症状可以有不同的病机,临床上也是这样,同样的症状往往病的性质不一样。比如同样是感冒,有属风热的、有属风寒的、有属夹湿的、有属夹暑的;同样是哮喘病,有热哮、有冷哮;同样是气喘病,有虚喘、有实喘;同样是头痛病,有太阳经的、有阳明经的、有少阳经的、有少阴经的、有厥阴经的,外感头痛有风寒的、有风热的、有风湿的。这就提示我们不但要辨别病变部位、病邪性质,还要通过对比达到同中求异、异中察同,从十九条病机就可以悟出这么多道理,这就是明确、掌握。


5.。通过应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才能彰显《内经》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价值。

《素问 ▪ 举痛论》讲“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 ▪ 气交变大论》讲“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

这就告诉我们理论要和实践紧密结合,中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内经》是专门阐述中医完整的理论体系,由于时代的局限,那时候治病主要用针刺,所以整个《黄帝内经》只有十三个方,《内经》的理论是古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从实践中认识升华才形成的理论,理论从实践中来,也必然要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去。我们读《内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它的理论、了解它字词的含义,如果只局限于此,充其量只是一个《内经》学者,还不能算一个够格的医生,我们学《内经》的目的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是指导临床运用的,你把《内经》读熟了还要融会贯通,然后用《内经》的理论指导实践,这才是真正的掌握,真正的明确,这就是杨上善讲的第五条“彰”,就是要彰显、要应用。

我年轻的时候当医生,那时候《内经》学得不好,只读了《内经知要浅解》《内经讲义》,对《内经》没有全面的了解,当时治病的时候遇到很多疑难问题没办法解决,因为后世的医书以及名家的经验都来自《内经》的理论,你如果不读《内经》,对《内经》没有全面的了解,就会受到局限,遇到很多疑难病的时候展不开思路,甚至束手无策。当我把《内经》全面攻读之后,对《内经》的理论知识有了相当的了解,并且能够融会贯通的时候,在临床上治疗那些疑难病症往往得心应手,所以这个彰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初诊2018年11月29日,患者女56岁,每天一阵阵潮热自汗,冬天也是恶热自汗只能穿单衣,而且要用扇子扇风,尤其是头部出汗,夏天要用冷水浴来缓解,体温正常,发病十年来逐年加重,逐渐出现心慌,手足心热,大便干燥,口干而不甚渴,不欲饮冷,舌红苔少脉细数,从舌脉来看她是阴虚,她不是肺胃阴虚,而是肝肾阴虚,所以口不渴,真阴匮乏虚阳外浮而出现的假热,如果不懂《内经》的理论就不会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要用中医的理论来指导分析,《素问 ▪ 至真要大论》讲“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也就是王冰讲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就用了三甲复脉汤,因为汗比较多就加了龙骨,第一次拿20付药,吃完以后不用扇子了,第二次再吃20付就要穿外套了,总共吃60付治好了。如果没有把握住这个病的本质是真阴亏于内虚阳浮于外,这个病是很难治好的。所以学习《内经》一定要把握住这五点,这于《中庸》讲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一样的意义。这是我们学习《内经》不可忽视的方法,只有学好《内经》才能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和临床水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