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传习所之中医临床 ||《黄帝内经》简介:(4)内经的修辞与文章结构

 为什么73 2020-06-25

本篇导读

有些文字虽然在先秦典籍中已经使用,但语义发生了变化,据此可以做篇章断代的依据,如“豆”字......了解并掌握其修辞和文章结构的特点,对正确理解《内经》理论,并应用其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内经》的修辞与文章结构

《内经》创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原则。这些理论是以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经过严密的论证后,确立并通过文字组成文章表述出来。

因此,了解并掌握其修辞和文章结构的特点,对正确理解《内经》理论,并应用其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词义与音韵、修辞特点

因为《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亦非成于一地,所以,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亡佚,又不断补充。

因此《内经》的语言文字反映了先秦战国、汉代,甚至后汉的痕迹,其语言文字对后世的医学词汇及用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词义研究

 《内经》全书应用2200余字,构成一部约15万字的巨著。其中百余字不见于先秦典籍,可能为秦汉时期始创。

为了表述深刻的医学理论,《内经》使用了大量的重复词汇(包括异体字),如“之”字重复出现了5000次以上,但使用的大多为常用字和常用义。

《内经》的词汇包括单纯词和合成词。与其他古书一样,《内经》的词汇大多由单音词构成,如“针”、“病”等,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单词,如联绵词“恍惚”,叠音词“闵闵”,偏义复词“逆从”等。

合成词的类型包括:联合式,比如“作劳”;偏正式,比如“贼风”、主谓式,比如“内格”;动宾式,比如“稽首”;重叠式,比如“招招”等等。

根据连用词汇的同异,又有“同义词”与“反义词”之分。《内经》对同义词和反义词的使用相当频繁,同义词如“神明”、“焦枯”,反义词如“清浊”、“成败”。

《内经》中有些文字虽然在先秦典籍中已经使用,但语义发生了变化,据此可以做篇章断代的依据,如“豆”字在先秦多为“食器”之义,作为容量及重量单位,而作谷物是后起义,至汉代此用法才通行。

《内经》中“豆”字出现20次,无一是表示“食器”的古义,均作谷物之意,表明相关文章写于汉代。 

音韵特点

《内经》的文体属于散文,但在一些篇章中与先秦至两汉的其他文章一样,大量出现了韵律和谐的韵文。比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脉要精微论》、《素问·宝命全形论》、《素问·调经论》等,其中做韵语的文字特别多,后世之文无法比拟。

在散文体论著的理论篇中穿插许多押韵的文句,是先秦至两汉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表述方法。这种方法构成了《内经》文体的一大突出特点。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其中“生”、“荣”、“庭”、“形”、“生”在古韵“耕”部,皆可相押,“杀”、“夺”、“罚”在古韵“月”部,皆可相押。

深入分析《内经》的用韵现象,发现其韵部的分合及和韵,与先秦著作中的音韵特点尚有不同,如《诗经》中,鱼部和侯部是具有明显区别的,合用很少。而《内经》的鱼侯两部已无甚区别。这种情形不可能出现在先秦,只能是汉代语言特点的体现。

修辞手法

《内经》依据所述题旨的要求,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表现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以及基本原理。全书言简意赅,风格警秀,是古代医籍中运用修辞的典范。

《内经》中常用的修辞方法现在介绍如下:

比喻。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这是明喻。《灵枢·口问说》“口鼻者气之门户”,隐喻气出自于鼻孔,如同人出入于门户一样。

比拟。如《灵枢·九针论》说“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以表述人感情的“恶”用于五脏,说明其性能特点。《灵枢·师传》说“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以“卫”、“迎”等人的动作比拟脾的功能。

借代。如《灵枢·根结》说,”刺布衣者,深以留之“,此“布衣”指代庶民。《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春秋”以局部指代整体,代指“年岁”。

夸张。《内经》中主要运用的是程度夸张,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讲“上古有真人者,提携天地,把握阴阳”。

摹状。如《素问·刺疟说》“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苍苍然”描述患者苍青的面色。又说“肾疟者,令人洒洒然”,“洒洒然”是对患者寒冷样子的摹形。

反复。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加强与突出强调的内容。

对照。如《灵枢·论勇》说,“夫勇士之不忍痛者,见难则前,见痛则止;夫怯士之忍痛者,闻难则恐,遇痛不动”,将勇士与怯士对比,说明两者遇到“难”与“痛”的不同反应。

对偶。《灵枢·天年》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得神”与“失神”反对,“死”与“生”反对,“神者”为共同语。

排比。如《素问·五脏生成论》说“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通过五个短语的排比,说明了五脏和五味的关系。

层递。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以兼用形式说明药物的毒性及治疗程度的关系。“大毒—常毒—小毒—无毒”为递降,“六—七—八—九”为递升。

联珠。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成败倚伏,生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用“动”蝉联前后两句,说明生与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运动。

回环。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两组回环使用。

避复。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天地”即是前文的“男”和“女”。

错综。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痢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前后不通”是主谓正序,“泄痢前后”是主谓倒装,构成了错序。

合叙。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愚智贤不肖”是四个词语组成构成的联合词组,与后面的“不惧于物”搭配成四个分叙句,“愚不惧于物;智不惧于物;贤不惧于物;不肖不惧于物”。这是所谓的合叙。

设问。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用否定的反问句式表达了肯定的本意。

引用。如《素问·痿论》说,“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此为明引。

讳饰。如《素问·阴阳别论》说,“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隐曲”指隐蔽难言之事,“不月”为月经不调。

省略。如《灵枢·终始》说,“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后两句承接前省略主语“病”。

自释。如《素问·气厥论》说,“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解释“肺消”的症状以及危害。

复用。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灾”与“害”,“苛”与“疾”都是同义词的复用,表示同一意义。

举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举四种脉象,以赅所有脉象。

互文。《素问·痹论》说,“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意为五脏六腑各有俞有合。

以上修辞方法在《内经》中不仅有单独使用,更多的时候是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

通过对《内经》修辞的研究,可以更为准确地理解《内经》理论内容,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王冰注释“大筋受热则缩而短,小筋得湿则引而长”,让人难以理解。

而张景岳(即张介宾)指出,“此《内经》言之筋病之概,乃举隅之谈,以启人之反耳。非谓大筋必无驰长,小筋必无緛短也”,可知,研究《内经》的修辞对理解经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文章结构

中医学知识与技能的记录、传授,主要是以文章的形式出现。《黄帝内经》是由按一定内容、布局、层次、段落等配合组织编排的文章构成。

《内经》理论的主体内容形成于秦汉时期,其文章结构一定与秦汉时期的文章有着相似的特点。由于《内经》成书的特点、条件,令其文体又不能完全一样,多使用偶文韵句,从文体而言主要属于散文和韵文。

散文

散文是不受任何格律的约束,不必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论说、解说、记叙等形式。

论说文。

多是对医理探讨和议论,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调经论》、《灵枢·大惑论》、《灵枢·百病始生》,其中《素问·上古天真论》用黄帝与歧伯问答的形式,对古今养生益寿的方法、原则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从文采而言,结构得体,行文流畅,语言简洁,具有明显的节奏感。从学术性和现实意义而论,它抓住了“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的心态建立了理论,以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对比展开想象,表述了养生的意义。

论说文论理言简意赅,常省略过程直接推出结论。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19条,《素问·生气通天论》之论,许多道理不是用文字直接论证,而是用文章的结构形式隐喻深刻的道理,所以后世强调要学会这种读无字处,就是以无字处中读书。

解说文

多是分析解释问题,如《素问·阳明脉解》、《素问·针解》、《素问·太阴阳明论》、《素问·水热穴论》、《灵枢·小针解》、《灵枢·口问》,《素问·太阴阳明论》层次分明地分析解释了“太阴阳明相表里,生病而异”的道理,“脾病四肢不用”的道理,“脾不主时”的道理,“脾为胃行津液”的道理。

《素问·水热穴论》则从脏腑性质、脏腑关系和外感风水诸方面论述了水肿“以肾为本,以肺为末”的观点。

记述文。

主要是对生命机能、病症及治疗的记载说明。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素问·咳论》、《素问·腹中论》,《灵枢·水胀》不仅记载了水胀、腹胀、鼓胀、肠蕈、石瘕等病症的症状,还对这些病症进行了鉴别。这些症状鉴别方法至今都有可考的价值。

解说文,从文采来看,既有简短质朴又有华丽铺陈,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章风格。

从论证思路来看,既有逻辑清晰者,也有隐晦不明者。隐晦不明者常寓有深刻的启发性,以此为例,可以举一反三。

《素问·生气通天论》关于五味伤五脏的规律,表述是隐晦的,预示生命是复杂的,药食气味也是复杂的。

药食气味过用伤害人体,有五行生克乘侮的规律,用五脏过用既可伤本脏,也能伤及本脏的母脏子脏、相表里的腑、所胜脏、所不胜脏,文中用不规律遮盖了规律。

究竟何脏受邪,《灵枢·口问》已经说明“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所以《素问》、《灵枢》使用不同时期的多种结构形式的文章组成,了解《内经》文章的基本形式理论方法,将为《内经》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韵文

韵文,与散文相对,泛指韵用的文体。韵文在《素问》、《灵枢》占用相当多的篇幅,从韵文的形式看,大致有三种,即四字句韵文,七字句韵文,不等句韵文。

四字句韵文。《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五色》等篇均有典型的四字句韵文,如《灵枢·五色》中“察其沉浮,已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已知远近,集中于心,与知往今”。

七字句韵文。如《灵枢·刺节真邪》曰“凡刺小邪,日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

字句不等的韵文。其形式少有长篇大论者,多数散文中夹带的,韵句或是夹带的小段可谓有韵的散文,这种现象在《内经》中比比皆是,举目可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素问》、《灵枢》作为经典性医学著作,不仅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而形式多样,而且随着医学发展,由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过渡,逐渐趋于理论化。

同时,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人使文学修养也日趋提高,因此在语言文字方面,也具有诸多文学色彩,使文章的总体样貌达到了较高水平,增添了文章的学术性、经典性、趣味性、乐读性,促进了医学理论的普及和推广。

(本文根据于毅老师讲课录音整理,未完待续。)
本文为国医传习所元老会联合创始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