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刘爱云)和爱人李文斌结婚已经四十多年,两人还是初恋,当年刘老师和爱人结婚的时候,父母坚决反对这门婚事,可是刘老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如今他们的生活却让人羡慕。 我上小学的时候,刘老师教过我语文,那还是四十多年前,如今刘老师已经年过七旬,我每次回家都会去看望刘老师,每次讲起关于她的故事,我心里总是莫名的感动。 刘爱云是六八届高中毕业,这年10月下旬,刘爱云和班长三十名同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怀着满腔热情,坐上了北京开往陕北的知青专列,三天之后,他们来到了梁家河公社,开始了他们艰难而又漫长的知青生活,让刘爱云没有想到的是,她的命运也因此改变。 梁家河公社一共有大大小小九个生产队,刘爱云分到了我们生产二队插队,当时我父亲是二队队长,因为我们二队位置偏僻,四面环山,只有二十多户人家,没有知青愿意到我们二队插队,最后我们二队只分了三名知青,刘爱云住到了我家,另外两名知青安排住到了我三叔家里。 当时我们公社只有两所小学,我们二队的孩子上学,要步行十多公里去三队李家村小学上学,因为上下学要翻过一座山,很多孩子都受过伤,尤其是下雨天路滑,上学经常迟到。 为了方便孩子上学,我们二队一直想建一所学校,但是因为缺少老师,一直没有落实,直到刘爱云来到了我们二队后,建学校的事情才有了转机。 刘爱云了解我们二队的情况后,一直在向上反映此事,直到1971年建小学的事情才有了眉目,因为县里经费紧张,只能拿出一部分,剩下的只能公社和我们二队自己想办法筹措,我们父亲找了公社主任多次,他才同意拿出一小部分,剩下的钱都是我们二队老乡自己筹,其中刘爱云一人就捐了一百多,好在最后小学在大家齐心协力下,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建好。 学校建好之后,因为县里指派的王老师迟迟不能到岗,刘爱云建议,由她和另外两名知青给孩子上课,因为他们都是高中毕业,我父亲就同意。 1973年,插队知青开始陆陆续续返城,那两名知青走后,学校只剩下刘爱云和王老师两个人,9月份的时候,刘爱云也接到回城通知,但是刘爱云犹豫了,在农村插队这五年时间里,她已经喜欢上了这块土地,孩子和老乡都舍不得刘爱云走。 孩子们知道刘爱云要走,纷纷跑到刘爱云宿舍,哭着请求她留下来,和孩子们朝夕相处了两年多,其实,刘爱云也舍不得走。 刘爱云想了一个晚上,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告诉了父母她想留在农村,父母看完信后,催促刘爱云尽快回城,可是刘爱云已经下定决心要留下来,态度很坚决,为此和父母的关系也闹僵了。 1975年,来陕北插队的知青都返回了城里,只剩下刘爱云一人,此时的刘爱云也有了喜欢的人,她和生产三队社员李文斌恋爱了,李文斌在大队当会计,两人很早就认识了,插队第一年,刘爱云干活时受了伤,是李文斌背着刘爱云去了公社卫生院,虽然李文斌心里一直喜欢刘爱云,但是一直没有勇气表白,直到他得知刘爱云决心留在农村,才鼓起勇气向刘爱云表白。 刘爱云把自己和李文斌准备结婚的事情,告诉父母后,父母非常反对这门婚事,为此还特意来了一趟陕北,不过父母最终还是没能说服刘爱云和他们一起回城,刘爱云不顾父母反对,和李文斌领证结了婚,婚后第二年,刘爱云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1977年恢复高考后,刘爱云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她又回到了梁家河继续教书,虽然刘爱云在农村教了一辈子书,但是,她从始至终都没有后悔过,她却让很多孩子,走出了大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刘爱云儿子大学毕业后,也放弃了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回到了农村老家当了一名老师 。 如今每年都有学生到家里看望李老师,甚至有学生要送房子给李老师,但是被她拒绝了,尽管李老师已经退休,但是,她无私奉献的精神,她的学生依然在传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