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的本质意义是:事物或信息的流动。 流动,是事物和信息价值最直接的体现。 例如:货币。 现代社会绝大部分的商品交易需要借助货币实现。货币在商品交易中流动,其价值也在流动中被赋予。流动越多意味着借助它达成的交易越多,通过交易创造的财富也越多,货币就越有价值。所以,近年国家加大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其目的就是提高人民币参与全球交易的比重,提升人民币的价值。 实物的流动如此,信息的流动也如此。 只有广泛传播,长久传承,流动不息的信息才具有实际价值。 流动的广度和持久度决定了信息价值的大小。不少曾经闪耀一时的文化、思想和技艺因为缺乏承传而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失去了它们的实际价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些文化、思想或技艺,虽然在某个阶段适应特定历史条件而显示出其价值,但自身缺乏生命力,不能随历史发展而推陈出新。随着社会条件改变,而逐渐失去实用价值,最终被历史所淘汰。无法在人类社会中继续流传。只有那些具有正真生命力的思想、文化和技艺才能承继不绝,长久流传。 而我们的中华文化正是所有文化中最具生命力、最有价值的文化思想。无论从流传的广度(地域和人口),还是持久度(上下五千年连绵不绝的历史)都是其它文明无法企及的。而中华文明的传承,无论是口口相传,还是文本记录的传播都离不开汉语。 实际上,无论什么文明,人类主要的信息流动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实现的。 语言,是信息流动最主要的媒介。 虽然,在个人角度看,通过视觉接受的信息占总信息量的90%以上。但是语言文字始终是把信息“传”给别人——也就是信息流动的最重要途径。 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语言文字在信息流动中的地位与货币在商品交易中的地位一样重要。 我们的汉语,因为独特的特质在信息传播上表现出极其优异的效率,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就好比黄金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一样。 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象汉语一样,在如此广阔的地域,如此众多的人口,如此长久的历史中承担传播信息的重任。 古埃及有几千年历史的圣书字消亡了,它所记载的古埃及文化也被深深埋藏起来。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亦有5000年的历史。但在公元330年后也消亡了。随着罗马帝国盛极一时的拉丁文现在也苟活于梵蒂冈,成为“僵尸”语言。还有美洲的玛雅文、古印度的波罗米文等等,曾经被广泛使用的语言文字都无一例外地消亡了。现在能“看懂”这些文字的只剩下几个专职研究的学者,可谓凤毛麟角,更不要说用这些语言交流。 而有近万年历史的汉语,就象黄金一样。自诞生开始就成为使用人口最多,使用地域最广泛的语言。其地位久盛不衰,没有受国家的兴衰影响。直到现在,仍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其影响力也随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大。 为什么汉语能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因为汉语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可是,面对如此优秀的语言文字。世界语言的黄金。近代不少“知名”中国学者竟然提出: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其中,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关于新文字——答问》鲁迅1934年) “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蔡元培) “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瞿秋白) “现在通行的老宋体实在丑得可以,倒是外国印书的a,b,c,d,有时候还倒真有很美的字体呢。”(吕叔湘) 用了最恶毒的语言诅咒汉字,给汉字判了死刑。 然而,历史走过去近一个世纪,汉字非但没有灭亡,反而给中国的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汉语的地位也较近代得到非常大的提高。那些“消灭”、“取代”汉语的声音也随之成为异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