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聊聊关于汉字造字方法的问题。也许稍微熟悉我们汉字的朋友,您听说过“六书”理论,没错“六书说”是最通行的关于造字的说法。那么,我们就来好好谈一谈。 根据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记载,“六书”的名称见於西周时期,不过此时的“六书”还不是有关造字方法的理论,而是当时贵族子弟从小要学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一直到了东汉,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从班固的话里,我们能知道,至少在班固时已经有了六种造字法的名称了,于是此后大家便把“六书”当作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也就这样,差不多处于同一时代,诸如郑众、许慎等人皆对“六书”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说法,如下所示:
对于班固和郑众、许慎他们三家对“六书”不同的阐述,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的王筠便在其《说文释例》中指出说:“三家所闻不同,义各有当。若言择善而执,则名称以许说为长,而次弟以班《志》为允。故近世言六书者,谓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约定俗成,殆无异论矣。” 这就是说,古人先造字而后总结才有“六书”之条例,如今我们所约定俗成的“六书”之说实际上是综合了班固的顺序与许慎的名称才形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今天但凡提及有关汉字造字理论方法的,我们首推的就是许慎的“六书说”,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 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许慎的这个“六书说”,仍然有不少问题的。刘又辛先生曾指出,“第一,汉字的造字方法是否有六种之多?”“第二,'六书’的分类原则是什么?”“第三,从来没有一个人、没有一部字典能严格按照六书的标准把所有汉字分成六类。”正是有这些的问题,历来学者对“六书”便进行了长期的讨论和修正。 在这里要提及晚清学者戴震提出的“四体二用”的说法,因为这种说法是最新颖也是被此后很多人采纳的观点。具体来说,戴震认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为字之体;转注、假借二者为字之用。”他的这一观点就是说,汉字的造字方法只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这四种,至于转注和假借只是用字之法。 对于戴震的这一说法,有很多人赞同,自然也就有很多人反对。那么此后学者会怎么修正这一说法呢?我们明天接着说。 参考书籍:刘又辛《汉字发展史纲要·“六书”和“三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