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城内的240余口井 每口都藏着一个水乡故事

 cxag 2025-05-03

深入古巷,进入生活气息浓郁的古井周围,徐智麟细细观摩它们的奥妙。他发现越地先民在筑井的历程中,因地制宜,随方就圆,双眼和四眼的设计方便多人同时汲水。同时井壁多用青泥砖,既方便圆形井壁的砌筑,又便于山区平原家中筑井材料的运输,还有利于地下水的渗出……不仅生活本身留痕于水井之上,劳动人民的智慧也凝结在其中。

图片
图片
图片

稽山中学考古现场,3000平方米的考古区域内清理出23口水井。“越国水井1口、汉六朝水井20口、民国水井2口……”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历数它们的年份,感叹数量之多、年代之久以及分布之密集。

古井一口连着一口,密集带来的是震撼,更激发我们对越地水乡的深思。水井如大地的乳汁,它之于水乡,理所当然有着特殊的意味。作为绍兴古井的资深研究者,越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智麟认为:“越地不仅是水乡和桥乡,亦是当之无愧的古井之乡。”

在大禹陵景区禹庙内,有一口越地最古老的井——禹井,《水经注》形容其深不见底。沈园内有一口六朝古井,上有井亭,亭顶中空承接天光雨露。绍兴水城相依,更是井城相伴,河湖棋布兼得台门林立,俗话道:“三千老台门,三千口水井。”

《绍兴市志》记载:1949年以前,城区有33条河道,27个水池,700余口水井。如今绍兴全境有1465口古井,数量为全省之最。绍兴古城内现存240余口古井。

越地的古井数量为何如此之多,分布如此密集?徐智麟统筹编写出版的《绍兴古井》是集各类绍兴古井研究之大成,具有相当的系统性、全局性、权威性,总结了五个主要原因,前两者在于城市和地理,绍兴是古越国都城,人口众多,对水资源需求肯定较大;河网密集,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位高,掘井易通地下水。

后三个理由侧重于生产生活,富有地方世俗风情。绍兴台门内独户或几户共用一口井,给生活提供方便;若里坊邻居共用,则提供了彼此边干活边交流的公共空间;经过生活的经历和造井技术的积累,发现了井水水质好于河水,井水取用方便。

徐智麟说,一口井,就是一座城市的根。“古者穿地汲水,谓水为井”,这句话说出了打井方法以及“井”的主要作用,小小井圈涌出世俗生活的生机和繁荣。

在没有冰箱的年代,每当夏季来临,绍兴人就会把吃剩的饭菜放入篮中,用绳子把菜篮悬于井水之上,以达到保鲜目的。

民居和街市,人们称之为“市井”或“井邑”。岁月流转,纵然生活方式变迁让古井与生活渐行渐远,但它依然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范家弄34号小天井下有一口圆井。附近居民熟练地打好水后回到家,将井水倒进家里的大缸。仓桥直街223号华家台门内,原是“华源泰锡箔店”店铺和华氏五房合居之地。因人口众多,遂置有两口古井。道横头20号前有“四眼井”,井口下面贯通,这其实是一口大井。这些“巨型古井”,人们至今仍在使用。

古井不仅是人类文明的物态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形制各异的越地古井,以清冽甘甜之水造福苍生,还衍生出许多神话传说、民间佳话和名人故事,成为社会文化的源泉。

谢公桥东侧河边的井因桥得名,感念会稽太守谢方明的功德。刘宗周故居台门口东北角的明代古井,合作弄20号的古井,它们上面都有刻字。张岱对越地井水描述称“凉冽激齿、清澈甘甜、幽香润喉、令人回味”。 

“井”与生活密切程度,可从词语中窥见端倪。它是家乡的代名词,人们把被迫远离故土称作“背井离乡”。建筑上有天井、藻井,生产端则有矿井、油井、盐井,制度层面还有大名鼎鼎的井田制。拉长时间,将它放诸历史的舞台,古井又仿佛深邃眼眸,凝视着社会的发展变迁。

10余年前,大禹陵西侧建起古井园,当时水利部门的有心人,在园内收集了十几口古井井圈。凑近看,它们身躯上虽遍布苔痕,但留驻了记忆,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原本位于台门或道地的一口口水井,曾经是街坊邻居共聚的场所,家长里短中,增进着友邻情谊;取水洗物间,充盈着生活百味。这是当今水泥森林里的人们,仍旧向往的烟火气息。

图片

浩然正气之井

府山下的清白泉

府横街向西走,进府山公园大门,高耸的越王台附近有一堂、一亭、一泉,泉水就是有名的清白泉,位于越王殿西首岩崖之下。如今这里不仅是一处泉水,也是廉政教育基地。

图片

清白泉

当年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在绍兴任知州,官邸在府山附近。北宋宝元二年,他无意中发现一口废井,于是请人把井中泥沼清除掉,把井建好,三天后发现水涌不绝,色泽清白。“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不可竭”。井中之水冬暖夏凉,用其泡茶幽香四溢。“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清白泉还是配好茶的好水。

当年范仲淹观后内心很不平静,有感于泉之“清白”,命曰“清白泉”,在泉旁边构建了“清白亭”,又把办公堂取名为“清白堂”。他感叹官场混乱,吏治腐败,专作一篇《清白堂记》,文中,

范仲淹详细记载了此事经过,称赞井水所守不迁、所施不私,清白而有德义,可以作为官者为师者楷模。

以“井德”喻“官德”,范仲淹告诉大家,理天下如同理井,不治就会百废不兴;好好治理,就会清流不断。他还写下了“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这句名言,告诫自己和他人,做官、做人都要像泉水一样清清白白。

图片

神怪灵异之井 

塔山上的灵鳗井

在塔山顶上有一口灵鳗井,井以灵鳗故事闻名。 

图片

灵鳗井

《梦溪笔谈·神奇》有载:“越州应天寺有鳗井,在一大磐石上,其高数丈,井才方数寸,乃一石窍也,其深不可知……凡鳗出游,越中必有水旱疫疠之灾,乡人常以此候之。”这条极具灵性的鳗鱼每当天气有变化就会游出井外活动,被人捡起来放在怀袖之中,一点 

也不会惊惶。鳗鱼身上长有鳞片,两耳特别大。唐代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登临此山,凑巧灵鳗浮上水来,黄巢不信鬼怪,随手拔出剑来向鳗鱼劈去,灵鳗负伤逃跑。 

后来人们再见此鳗,发现其尾部留有刀伤。自此倘若有百姓看到鳗鱼再度游出井外,越州一带必定会发生水旱或者瘟疫,当地人常用它来预测灾害。塔山本就建设有最早的天文台,越文化专家岳成龙认为这里靠近古鉴湖,水汽丰沛,因而有时在浓雾笼罩下“消失”,因“行踪不定”得名怪山、飞来峰。而灵泉更为此地增添神秘气息。 

追随“灵泉”,登塔极目远眺也是塔山诗歌吟咏的常见主题。唐代徐季海在龟山上寻访灵鳗井后曾作诗一首:“兹山昔飞来,远自琅琊台。孤岫龟形在,深泉鳗井开。”张伯玉《书应天寺壁》写道:“一峰来海上,高塔起天心。世路有盈缩,灵泉无浅深。”后明代“越中十子”也多在此聚会活动。

图片

名士风雅之井

张岱激赏的褉泉

褉泉虽然称“泉”,实际上是一口井。张岱在城中斑竹庵喝到了褉泉的泉水,“异之”,他发现此井刻有“禊泉”二字,非常像王羲之的笔迹。禊泉的特点是“过颊即空,若无水可咽者”,张岱生动描述,让我们看到了泉水空灵的质感。张岱明目张胆地把禊泉写进了自己的畅销著作《夜航船》里,还提到需要放置三日,去掉水的石腥气。接下来,围绕“禊泉”发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图片

褉泉

人们奔走相告,争先恐后地来到禊泉,取水自饮,取水烧茶开茶馆,甚至将泉水包装起来,当珍贵的土特产送礼。遗憾的是,如此有名的禊泉根本就没有管理部门。于是,有意无意地破坏接二连三,甚至引起了取水人之间的争斗,流血事件也越来越多。

最终,“禊泉事件”惊动了官府。一位姓董的知府看出了事情的严重性,他一跺脚,干脆从根儿上把这事情解决了。派兵把禊泉围住,并下令,禊泉正式收归国有,私人不得取水。

禊泉所在的斑竹庵就是现在的长庆寺,是鲁迅笔下“有丈余的大佛,有数尺或数寸的小菩萨”的一处寺庙。记者实地探访这口井,它是传统的石井,与周边石板一道,传递出历史厚重感。上面刻着王羲之风格的“禊泉”两字,保留着张岱当年形容的模样。

图片

高古厚重之井 

禹迹寺的双眼井

禹迹寺建造于晋义熙十二年,目前地图上难以寻觅的地方,却是老绍兴人熟悉的字眼。禹迹寺由晋代骠骑将军舍宅置寺筑井而来,庙里供奉大禹,曾有规模宏大的祭禹仪式。每年三月初五,人们都要去禹迹寺烧香以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顺便经罗汉桥去沈园踏青游园。

寺庙建筑早已消失,寺庙遗址在今天中兴南路鲁迅故里东端的蜂场新村,留下的唯一遗迹,就是春波桥北侧人行道上的禹迹寺古井。

这口古井是双眼井,如今被铁栏杆保护着,栏杆内还耸立着一块“1985年11月立,绍兴周庸村书写”的石碑,碑高151厘米,宽70 厘米,镌爨宝子碑体“禹迹寺古井”5个大字。碑上还镌刻着古井的来历及与陆游的渊源。双眼井,特殊形制供应更多人家的用水需求,它活像两只深邃而明亮的眼睛。除此井外,绍兴古城内北后街、萧山街附近也有双眼井。

图片

禹迹寺 双眼井

禹迹寺的双眼井还与南宋爱国学者、诗人陆游相关,寺的南侧就是沈园。当年陆游曾几度借住在寺中。青年陆游拜曾几为师,进城必访,也提到过这处古井。南宋文学家周密在其笔记

《齐东野语》中也有记载,陆游晚年居鉴湖三山,每次入城都会登禹迹寺寺楼,眺望沈园景色,缅怀前妻唐琬,不胜其情。

图片

急公好义之井 

朱阆仙的白玉泉

中兴南路79号,闹中取静的院落中有个约3米见方的池子,小鱼游弋,四面石壁均有刻文,其中朝东的石壁上刻有“白玉泉”三个大字。这里如今归景岳堂所有,曾经是民国时期绍兴知名慈善家朱阆仙的院子。 

图片

白玉泉

井上方有书法刻文,南、西、北三面同样有书法刻文。例如民国初期书法大家、善榜书的沈桐生,以及绍兴有名的画兰圣手徐烈哉等名家,这些刻文详细介绍了“白玉泉”的由来,同时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书法作品。 

徐智麟对此井情有独钟,不但因为这口井蕴含的井文化,还在于它的由来是因为一次善举。1914年,绍兴城内大旱,百姓饮水十分困难。朱阆仙十分焦急,他想起自家购得的一处果园有泉水涌出,于是挖了这一汪好泉,供邻里数百家使用。邻里奔走相告,齐赞朱阆仙的善行。因泉水莹白如玉,故将此泉取名为白玉泉。 

史志中关于朱阆仙的记载不多,从鲁迅文章中得知,周家在1918 年底把祖传的周家新台门连同百草园都卖给了他。而关于朱阆仙“冬施姜汤夏施茶”“设粥厂救饥民”“设药局济贫病”等 

善举,则广泛流传于民间。据说,当时政府为表彰他,特颁发金质嘉禾章一枚,并致送“急公好义”匾额一方。

图片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