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讲人简介 王本朝,西南大学二级教授,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南大学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南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等等。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及文学思想史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等10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8项。 讲座内容回顾 2025年4月13日上午9点,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4108室为进行了题为“基于文本、文献、理论及方法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华东师范大学2025年知名学者学术讲座”第32场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25年中融讲堂”第9讲。讲座主持人为中文系文贵良老师,系内外诸多同学参与聆听本次讲座。 ![]() 本次讲座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国家战略背景,以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出发点,围绕“文本”“文献”“理论”与“方法”四个关键词展开探讨。 王老师首先从国家文化战略层面切入,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需要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主体性。这种学术方向既呼应着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命题,又直面全球化语境下的学科自主性危机。就文学研究的具体路径而言,王老师提出“史料的系统性发掘”“思维范式的创新性突围”与“经典文本的当代性重读”三种突破方向。在此框架下,王老师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逐渐呈现出强调“文史对话”的史学化趋势,主张通过文献学体系构建来夯实学术根基,同时打破传统“老三家”(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的学科壁垒,引入语言学、心理学、美学史、文化学、思想史等跨学科方法,形成多元共生的学术研究格局。 接下来,王老师以“文本”“文献“理论”与“方法”为切口,详细探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多重面向。 在文本研究层面,从文本文献学的版本流变考据,到文本语言学的意义生成机制;从现象学的经典文本再阐释,到意义学的社会历史解码,最终延伸至文本生产与传播的媒介研究,由这五种维度交织而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文本研究构建出贯通微观文本与宏观语境的研究范式。 针对现当代文学的文献研究,王老师则特别强调文献研究不仅需要突破时间、空间、形态的三维限制,还要对“作为方法的文献”与“作为本体的文献”两种思路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在理论视野与思维层面,王老师辩证剖析了西方文论的本土化适用问题,主张在文艺学、比较文学等亲缘学科中实现理论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并强调研究者们在引入、吸取文艺学、美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资源时应始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研究、学科性质及目标有所观照,将文学现象置于百年中国历史、文化与文明演进的坐标系中,通过语言感悟与审美体验的微观分析,揭示文学参与民族精神建构的动态过程,进而达成社会认识与历史发现的宏观透视。 就方法论问题而言,王老师不仅倡导语言审美与社会认知的双向互动,主张以文化批评激活文本的历史潜能,同时强调研究主体的学术自觉——既需保持对语言细节的敏锐感知,也需具备跨学科整合的理论自觉,并能够凸显研究主体的兴趣特色,进而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更新与升级。 本次讲座主张在坚守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科学”本体的基础上,通过跨学科对话激活学术生产力。在文化主体性建构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双重驱动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既需要深化文献考据的史学根基,又亟待拓展理论思维的阐释空间,为认识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提供独特的学术视角。 主持人文贵良老师与王本朝老师就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撰文 | 龚文超 排版 | 李钰暄 公众号 | ECNU中文之窗 |
|
来自: 杨柳依依bnachr > 《文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