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答几位读者问

 熙越 2025-05-03 发布于上海

如之前所说,开年以来,一有时间我就默默进行跨越新旧版本的工作,因此就较少上后台来看消息回消息了。其他还好,主要是对于几位老读者,要表示道歉了~

昨天刷了些消息,看到其中有些问题问得非常好,也刚好能弥补我在写文章时的未尽之处,因而想单独用本篇来进行一下回复。

一、怎么理解“阳虚阴盛汗之则愈;阳盛阴虚下之则愈”?

这句话自古以来应该有不少人作过按注,其中比较有名的是金元时期的王好古,以及基本沿用王好古之意的王安道。

楼英曾对王好古的按注内容,进行“一言以蔽之”,说前半句的“阴盛”,是指表之阴邪盛;后半句的“阳盛“,是指里之阳邪盛。

王好古的理解是,由于阴邪盛于表,当然用汗法;由于阳邪盛于里,当然用下法。至于前后两句里的“虚”,则指正气之偏虚。即,阳盛时则正气之阴虚;阴盛时则正气之阳虚。既然前者是“阳虚”,所以更适用辛温发汗法;既然后者是“阴虚”,所以更适用急下存阴法。

如果颠倒过来,该用发汗法时用下法,而该用下法时用发汗法,则属误治,严重会造成死亡。

但这应该并不是《内经》里对“阴阳”的原意,也不是李东垣对这句话的理解。

之前介绍《内经》专题解《气行则N行》篇里,就有出现过“阳虚而阴盛”。古人是指阳气内并于阴位,因而阳位无气,阴位则有余而成郁热或阴火。

阳位无气,而阴位有余,自然应该从阴位引领气,外达于阳位。也就是适用走表药,或发汗药。

“阳盛”在《内经》里是阴火上占阳道的意思,由于整体气机呈升逆状态,或者说其分布偏于上而不及于下,因而古人称其为“阴虚”,即气不足于阴位(里部或下部)。

既然阴火盛于上,导致气机有升无降,那么就该适用泻阴火法,引领气机顺降下行。

李东垣就是这么理解的。他在《脾胃论》的第三章《脾胃胜衰论》里,对于“阴盛阳虚”,东垣说的是“阴气重叠”。即该升发的阳气不得升发,降抑于阴气所在之处,因此阴气相对有余,所以称其为“阴气重叠”,参《“脾胃胜衰论”几点重要内容的展开丨《解构脾胃论》14》。

不过东垣对这里“汗法”的理解,并不局限于有明确发汗作用的药物,而是要能助力升阳于外,引领降陷于阴位的阳气,重新恢复其升发之职,“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言其汗者,非正发汗也,为助阳也”。

阴火上占阳道导致气升而难降的,东垣在《脾胃论》的外治法里提到较多。比如他说,对于上寒下热证,应该泻阴火于阳道,参《两种“阴病在阳” | 《解构脾胃论》④》;比如气逆乱于上的,针对跷脉之申脉穴,行补法来引领气机降行,参《关于奇邪、下气不足、以及被误读的“左右” |《解构脾胃论》⑥》。

对于内服药,东垣提供了在阳气浮越的夏天,另加“泻阴火上逆”的药味,来取得降行。比如“则于正药中加青皮、陈皮、益智、黄柏,散寒气,泻阴火之上逆;或以消痞丸合滋肾丸”;“如夏月有此证,为大热也宜以酒黄连、酒黄柏、酒知母各等分,为细末,热汤为丸以泻冲脉之邪也”。

也许你会觉得奇怪,既然王好古也同为张元素的学生。后来甚至还跟随李东垣学习过一段时间,为什么他们俩人对于中医里最核心的“阴阳”,会有似乎不同的上述理解?

我只能说,你无法苛责于王好古,因为李东垣实在太太太强了~

他们的两个说法,其实互相并不矛盾。只是《内经》与东垣的版本,所在的纬度要高得多,可以向下降维,完全覆盖到王好古的理解。但后者则无法覆盖到前者。

至于读者你,想pick哪一个,就要看你当下的机缘了。

二、附子中毒的症状,是属闭证还是脱证?

有读者发来一篇文章,是关于附子中毒送医抢救的新闻记录。

病人自行服用附子后,出现了“恶心、呕吐、肢体麻木、脸色苍白、汗水淋漓”等症状。

如果还困在“闭脱”阶段里的话,就很难正确解读此症状背后的病机。麻木,似乎是闭证;但汗出不止,吐逆,又像是脱证

所以为了今后的路能继续走下去,是必须要以贯通的理论来破壁“闭脱”之分的。别无选择!

此案其实就是个极其急暴的卫气稽留。

恶心呕吐,阴火迫津液汗出,都是阴火线症状;肢体麻木,脸色苍白,直接反应了严重的卫气线问题。

为什么服用能助力卫气线的附子,结果却导致了卫气稽留呢?

因为升之太过,即成阴火!

从现代药理学来说,附子里发挥作用的乌头碱,会引起神经、心血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异常兴奋。

当此“升发”的程度,刚好可以矫正人体之“降陷”的程度时,才能称其为“升阳”。但若是升之太过,就会丧失掉升发的本性,而进入阴火升逆的范畴了。

阴火升逆,上占于阳道,就必然会阻遏阳气的正常通行,反而会令人体的阳气不得伸展,这就是《救治气逆,仍是为了救治卫气稽留》篇谈到的问题。

古人比如楼英在介绍怒气一证时,说的正是“怒,为阴闭遏其阳,而阳不得伸也”。气逆至极,就会闭塞阳道。

本号前期写过都江堰的背景故事,秦国当时之所以要建设都江堰水利工程,正是因为其水流速度过快,导致河岸两边得不到浇灌。

势太盛于一个方向,就无法做到弥不周布了。

人体内环境的运作,同样也是如此。

所以你就会发现,助力卫气线的附子,一旦进入到所谓“中毒”的范畴,与抑制卫气线的药物比如藜芦,进入到所谓“中毒”的范畴一样,两者的结局都是卫气稽留,而且非常急暴!

因而必然会出现呈暴势的升逆表现,比如大汗剧吐等。不救治的话,会很快造成呼吸循环衰竭而死。

三、颈动脉本来就应该强于桡动脉,怎么对比?

有读者针对《通过人迎脉与寸口脉,接近古人“阴阳”之本意》提出以上问题,非常有建设性。

我当时是想通过两脉,来初步呈现《内经》的“阴阳”之意,所以没能深入涉及这块儿。

其实原文里是有的,古人对于人迎脉和寸口脉符合平人的标准为:“如引绳”,就是两者为有机的一个整体,呈动态平衡。

人迎属阳,寸口属阴。因而随着人体气机的升浮降沉,它们两者的升降沉浮,应该也是与之对应的。

比如春夏属升浮,那属阳的人迎脉就要比秋冬时更盛一些;秋冬属降沉,那属阴的寸口脉就要比春夏时更盛一些。

当其中一者,无论是人迎脉还是寸脉脉,在它应该更盛的时候而更盛一些时,那另一者必然也就同时会相应的弱一些。所以两者之间的平衡,仿佛是拉着绳子,你往你处拉一些,那我这边就会少一些,因此古人称其为:“如引绳”,非常巧妙形象的譬喻。

也就是说,即便不考虑颈动脉必然强于桡动脉,平人的两者也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气机的分布总会随着升浮降沉而有所倾斜。

事实上,古人确实在多处提醒过,倘若两者的浮沉与大小都一模一样的话,就说明病情已经严重到很难治疗了。“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阴阳如一者,病难治”。

那么,要如何判断两者对比之下的盛衰呢?

应该不是直接与对方比强弱,而是与正常的自己比强弱。

比如,若是人迎脉比平时若一倍,而寸口脉正常,那就是人迎弱于寸口;若是寸口脉比平时强两倍,而人迎脉正常,那就是寸口两盛于人迎,病在少阴等等,以此类推。

四、为何某案用了封髓丹能取效?

学东垣以来我逐步解开了,诸多以前说不清道不明的大量问题,封髓丹的作用机制算是其中一个小问题。

封髓丹,本是元代宫廷御药院出品的《御药院方》中的“凤髓丹”。

结构很简单,辛开苦降,再以甘草斡旋于中。金元时期有大量医方,都是这个极简的结构,比如朱丹溪的左金丸与二妙散等。

辛开苦降用两线来说,就是升阳&泻火。

所以,封髓丹或凤髓丹,其本质就是个升阳泻火方。

既然是升阳泻火,就必然适用于阳气偏虚(卫气线不升)&阴火偏盛(阴火线不降)情况。

再看这位病人,常年口腔溃疡,大便溏,食欲不佳,口不知味,渴喜热饮。寸弱,关弦大,尺沉细,唇红,舌质红,微有黄腻苔。

以上症状都很明确地指向:这是个非常典型的,中气不足升发不利的案例。

卫气稽留,因而水液代谢不利而大便溏;卫气稽留,饮食水谷无法有效通行于阳道,也就无法有效转化为津液,因而口渴;卫气稽留,自欲助力卫气线,而偏好饮热以高温来助力卫气通行;卫气稽留,阴火上冲,头面呈现火势,因而口腔溃疡、唇红。

湿热阻于三焦,舌有黄腻苔;元气受困于中,而难以周布外达,因而关以外皆不足;中气欲行不得行,相对有余于里,因而呈现为弦大。

既然病机如此,用药也就必须同时兼顾,升阳与泻阴火了,也就是两线兼顾。

再来看湿邪主要阻滞在哪一焦,除了大便溏以外,没有其余明显异常,那三焦用药可以偏于下焦为主。

此方,砂仁升阳,黄柏泻火,且都偏入于中下二焦。

不过此证治疗,满足正确的升阳泻火即可。我们可以想象若是朱丹溪来治此证,他应该会用四君加二妙或左金为底,再行加减。

我们更可以想象李东垣来治此证,因为如此的内伤,刚好位于东垣的最最舒适区域!

比如此案,东垣的绝大多数方剂,都可以拿来进行借鉴化裁,就说著名的清暑益气汤:

两方进行对比:

砂仁:苍术、升麻、橘皮、青皮、葛根

黄柏:泽泻、神曲、黄柏、(橘皮)、(五味子)、(麦冬)

甘草:黄芪、人参、白术、麦冬、当归、炙甘草、五味子

你还可以进行加减调整。

补中、升阳、泻火,试问哪家能强得过李东垣?!毕竟东垣的临证水平,绝非元代宫廷御医可以望其项背的。

既然学东垣,这些本事就要尽量能学到自己手里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