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是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强大的精神支柱,曾在我们幼儿、孩童、青年时给予了无私的陪伴与不求回报的奉献。 ![]() 当我们慢慢长大的时候,父母也慢慢变老了,曾经想着好好报答,让父母安享晚年,但有时候天不随人意,一些我们的同龄人不得不面对至亲去世的现实,生活突然没有了目标,唯有长久而深刻的哀伤陪伴着生者。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深刻的哀伤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 ![]() 下面为大家剖析一下失去至亲者的心理变化: 一、他们的共性痛苦 曾经有心理机构做过详细的调查,发现失去至亲的年轻人表面上很正常,但内心却长期被哀伤侵蚀。许多人无法表达痛苦,因为社会要求他们“节哀顺便”,甚至因哭不出来而怀疑自己是否冷血。 ![]() 二、葬礼后的隐藏,哀伤被压抑 许多受访者在葬礼上表现冷静,甚至“一滴泪都没掉”,但这并不是冷漠,而是冲击太大,身体本能地屏蔽了情绪,不然身体会直接崩塌的。事后,他们避免谈论逝者,因为一提就崩溃,且能够感同身受的人寥寥无几,怕被说成是“祥林嫂”。 ![]() 三、家庭重组加剧痛苦 有的年轻人的父亲在母亲去世后有了新伴侣,这种迅速的变化让她感到撕裂,不禁疑问,没有母亲的家,还是家吗,那个陌生的女人要融入进来吗? 同时其他受访者也提到,父母一方去世后,家庭关系就变得陌生了,活着的人急着“翻篇”,而他们还没准备好。 ![]() 四、哀伤成为禁忌 社会倾向于回避死亡,许多人用“事情”代替“死亡”这个词,因为社会不愿谈论逝者。年轻丧亲者被迫沉默,连家人都会误解他们的压抑是冷漠。 一个受访者的弟弟在母亲葬礼上没哭,在三年后才崩溃,却被外人评价“原来还是有感情的”。 ![]() 五、哀伤是爱的延续 其实,哀伤并不会消失,只是被藏起来了。痛苦不是错的,哀伤也不是病,你不必“好起来”。你可以继续爱逝者,带着对逝者的思念,学会在没有他们的世界里活下去。 ![]() 社会告诉丧亲者“要坚强”,但真正的残忍是逼他们假装没事。 如果哀伤是爱的延续,那要求人“节哀”就是在逼他们停止去爱。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是死亡,还是活着的人的真实痛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