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县隶属南宁市,位于广西西南部,右江中游河谷。东南与南宁市西乡塘毗邻,东连武鸣区,南接崇左市江州区、扶绥县,西临大新、天等两县,北靠铝都平果市。2008年以来,随着“那”文化(稻作文化)品牌打造和“中国'那’文化之乡”声名远播,隆安又有“那”乡之称。隆安县形成了山林、岩(溶)洞、清泉、湖库、河滩等各具特色的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是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县内所产的板栗果,产品和质量驰名区内外,被誉为中国板栗之乡。 ![]() 历史沿革 据文物古迹管理部门普查、考古和鉴定,隆安大地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索古,今隆安县境域在秦朝(公元前214年~前206年)时属象郡地(郡治临尘县,即今崇左市)。 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初时,今县境归南越国辖地;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属郁林郡增食县地(郁林郡治在布山县,即今贵港市;增食县治在今隆安县城厢镇东南)。 三国(220~265年)时,今县境属吴国郁林郡增食县地。 ![]() 晋朝(265~420年)时,今县境属郁林郡增翊县地(增食县改名称增翊县)。 南北朝(420~589年)时,今县境属晋兴郡增翊县地(晋兴郡治在晋兴县,即今武鸣县双桥镇南苏村板苏屯)。 隋朝(589~618年),初时沿袭南北朝,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宣化县,今县境属郁林郡宣化县地(郁林郡治仍在布山县,宣化县治在今南宁市)。 唐武德五年(622年),宣化县分设朗宁县,时今县境为朗宁县地,隶属邕州(朗宁县治在今武鸣县境,邕州治在宣化县治);至唐乾元年间(758~759年),邕州添置思龙县,县治设在今城厢镇之南,此为今隆安境内设县之始。 宋开宝五年(972年),撤销思龙县,并入如和县(如和县治在今邕宁县境);景祐二年(1035年),如和县并入宣化县,今县境仍属宣化县地;治平四年(1067年),宣化县原朗宁县地划归武缘县,今县境时属宣化、武缘两县地(武缘县治在今武鸣县)。 ![]() 元朝(1279~1368年),今县境仍属宣化、武缘两县地,隶属南宁路(路治在今南宁市)。 明朝(1368~1644年),前期和中期,建置袭元制。 明嘉靖十二(公元1533)年前,隆安地域原是宣化县思龙乡、西乡和武缘县永宁乡的属地。明嘉靖七年,都御史王守仁奉命前往思恩、田州镇压卢苏、王受领导的壮瑶农民起义。王守仁从南宁逆水行舟五天到达当时宣化县那久村一一今隆安县城。船靠岸停泊后,他上岸登高瞭望,感到这一代地方景致优雅,但离县府治远,鞭长莫及,治理困难。嘉靖八年,王守仁上疏朝廷,奏请“添设流官县治于思龙”以镇压盗贼。到明嘉靖十二年,朝廷正式批准设置隆安县,划定地域,派官授印。县名之所以定为“隆安”,一是县属大部分土地原是宣化县的思龙乡,“龙”与“隆”同音,隆有昌隆兴盛之意;二是当时广西境内少数民族起义频繁,明统治当局惊呼这里“盗贼日起”,很不安宁,设置县治,始能“安民”。故皇帝赐县名为“隆安”,有兴隆发达,长治久安之意。 清朝成为全国性政权时(1644~1911年),隆安县建置仍沿袭明制,只是南宁路改称南宁府。 民国2年(1913年)改府为道,隆安县时属南宁道。民国19年,属宾阳民团区(区治宾阳),民国21年,属南宁民团区(区治南宁),民国23年,属南宁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属广西第九行政督察区(区治南宁),民国31年,属第四区(区治南宁),民国37年属第十一区(区治武鸣)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辖。民国30年(1941年)8月,奉广西省政府令,武鸣县敏阳乡划归隆安县;隆安县小林乡罗彩村划归武鸣县。隆安县全境面积增至1847平方公里,这个面积总数维持到解放(1949年12月13日,隆安县城和平解放)前后。 ![]() 1949年12月13日隆安解放时,仍置隆安县,县人民政府驻城厢镇。属左江人民行政专员公署,12月下旬属龙州专区(区治龙州)。1950~1958年10月,隆安县先后属武鸣专区(1950年1月,区治武鸣)、龙州专区(1951年1月,区治龙州)、崇左专区(1951年10月,区治崇左)、邕宁专区(1952年8月,区治南宁)、桂西壮族自治区(1952年12月,1956年3月改区为州,区治南宁)、邕宁专区(1958年1月,区治南宁)所辖。1958年10月,邕宁专区更名南宁专区,1970年南宁专区改名南宁地区,隆安县仍属之,至今不变。解放以来,隆安县建置、境域有几次重大变动:1951年7月,经广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邕宁县那龙、坛洛两区(今南宁市郊区管辖)划入隆安县,同年12月5日,那龙、坛洛复归邕宁县。1953年4月5日,经广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镇都县(今天等县)都结区(辖17乡)划归隆安县,全县总面积增到2058.4平方公里。1958年12月,奉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令,隆安县与武鸣县合并,建置武隆县,县治于武鸣城厢镇。1959年5月10日,恢复隆安县建制,属南宁专区(1970年改称南宁地区)。2003年6月27日,划归南宁市管辖。 ![]() 行政区划 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置县后,全县行政区划设2乡、15图:思龙乡辖内一图、外一图、内五图、外五图、六图、七图、八图、上九图、下九图、十图、十二图等11个图;西乡辖六图、上六图、上八图、下八图等4个图。此区划至清光绪年间不变。 清宣统元年(1909年),设区废乡、图,全县划分5区(东、南、西、北、中区)、31段、639村和13圩。 民国4年(1915年),仍设5个区,废段设团,全县划23个团;中区辖保安、守望、安良3团;东区辖那桐、那重、邓炎、镇流、大滕、丁当、白马、小林8团;南区辖乔建、罗村、古潭、马村、方村5团;西区辖南七、马兴、宝甲、杨湾4团;北区辖下颜、留德、禾农圩3团。 民国20年(1931年),改团为乡;全县划为23个乡,辖605村、1706甲。 ![]() 民国22年(1933年),撤区并乡,全县划16个乡,辖150个行政村(街)、1625甲。民国33年(1944年),全县共有17个乡,辖155个行政村(含25个行政街):1.保守乡辖4街5村,即城内、城北、拱阁、新街及陈黄、连安、十四、西兴、西宁村;2.安良乡辖9村,即震东、东旭、东良、东仁、东义、东礼、东智、东安、东盛等村;3.雁江乡辖4街9村,即仁慈、隆靖、安宁、富兴街及成良、洪造、福颜、长安、保良、协和、那朗、和济、乐兴等村;4.留德乡辖2街8村,即新安、旧秾街及潭劳、三多、合明、联隆、坡参、西安、龙庄、良茜等村;5.杨湾乡辖2街7村,即杨圩、百朝街及万朗、龙造、东联、福兴、东强、西育、联伍等村;6.保甲乡辖12村,即良郡、福正、龙旭、陆发、陆蒙、望朝、岑隘、多林、旺丹、多咘、信润、銮正等村;7.南圩乡辖2街9村,即兴南、新南街和发立、巴洋、那霸、龙孚、灵利、鳌塔、料获、帮宁、龙念等村;8.博恭乡辖8村,即博浪、慕恭、驮关、儒浩、新都、鹭鸶、罗兴、龙扶等村;9.乔建乡辖2街6村,即乔南、旧桥街及尚志、蔚南、岭南、培正、福何、廷罗等村;10.板罗乡辖8村,即罗村、平里、平吉、旧划、九甲、龙尧、古信、龙弟等村;11.古潭乡辖1街10村,即古潭街及永和、育英、振义、马雅、头福、中真、马村、梁马、定军、方村等村;12.那桐乡辖1街9村,即那桐街及同仁、同义、同利、那元、台湾、龙怀、镇流、大滕、定江等村;13.那重乡辖1街8村,即那重街及琼花、定花、襟秾、那门、岑敏、培英、上邓、下邓等村;14.白马乡辖1街5村,即白马街及联靖、合塘、森岭、保湾、联合等村;15.丁当乡辖3街5村,即登昌、中兴、维新街及定坤、华岳、东三、潭植、俭安等村;16.小林乡辖1街6村,即小林街及大林、登秀、四冬、旺中、桥联、古阳等村;17.敏阳乡辖1街6村,即兴阳街及亭子、白马、良一、良二、东和、东信等村。此行政区划直到隆安解放时均无变动。 ![]() 1950年2月设立区公所,全县划设4个区、17个乡,即:第一区驻南圩,辖南圩、解放、博恭、保甲、安良等5乡;第二区驻雁江,辖雁江、留德、杨湾等3乡;第三区驻古潭,辖古潭、那桐、板罗、乔建等4乡;第四区驻小林,辖小林、敏阳、那重、丁当、白马等5乡。 1951年4月,增设第五区,驻乔建。区公所改称为区人民政府。7月,接收邕宁县那隆、坛洛两区及其所辖8个乡,全县设有7个区、25个乡。同年12月,那隆、坛洛两区及其所辖8个乡复归邕宁县。 ![]() 1952年8月,全县仍划5个区,17个乡则划分为81个小乡。 1953年2月,增设第六区,驻丁当,辖8个乡,全县划为6个区、68个乡。4月,镇都县第十一区(驻都结)划归隆安县,称第七区,其所辖17个乡。 ![]() 1955年4月,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增设第八区,驻百朝,划10个乡归其管辖。 1958年2月10日,撤区并乡,全县撤掉8个区,由84个乡并为24个乡(南圩、城厢、岑隘、大同、震东、雁江、那桐、那重、古潭、小林、敏阳、乔建、板罗、九甲、丁当、白马、乔联、都结、陆隆、吉隆、同乐、杨湾、联隆、銮正)。9月上旬,先是由24个乡并为9个乡;中旬,又由9个乡并为5个乡(南圩、乔建、小林、雁江、都结);下旬,全县在5个乡、190个高级社的基础上又成立红旗、红色、东风、先锋、卫星等5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同年12月,隆安县与武鸣县合并至1959年10月,但县以下行政区划未有出人,隆安地区的5个人民公社以所在地分别命名为南圩、雁江、乔建、小林、都结等5个人民公社。 ![]() 1959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第二次郑州会议精神,全县在5个人民公社下划设186个生产大队,1364个生产队(以下人民公社简称公社,生产大队简称大队)。 1.南圩公社辖50个大队:新南、兴南、灵利、鳌塔、古强、叫民、料获、五星、光明、那霸、多林、南兴、四联、邦宁、新民、三友、五爱、更新、陇别、布隆、恒怀、都润、陇信、内銮、上礼、都正、百朝、万朗、硕爱、平迷、时华、联伍、那湾、联造、西宁、四兴、渌驮、东旭、震东、东良、渌竹、黎明、黄李、驮胜、三连、三宝、龙正、宝塔、大同、望朝。 2.雁江公社辖22个大队:雁江、成良、洪造、定寨、中颜、保良、和济、三隆、合明、西秀、龙庄、西安、那朗、那棍、良茜、东仁、东义、东礼、渌龙、定学、渌伍、汪周。 3.乔建公社辖46个大队:那重、那门、上邓、下邓、方村、镇流、那桐、定江、那元、宁江、龙怀、定林、兰台、大滕、五联、拉也、浪湾、育英、马村、梁马、头福、中真、永和、古潭、马雅、振义、定华、太阳升、培正、廷罗、福合、龙扶、慕恭、博浪、儒浩、鹭鸶、新都、罗兴、罗村、龙念、龙弟、旧划、九甲、龙尧、平里、平吉。 4.小林公社辖36个大队:小林、大林、旺中、四冬、东安、那汉、兴阳、那本、陇旺、那坝、那咘、渌范、那可、白马、良一、富安、那梧、联合、联靖、森岭、合塘、联安、迈进、救星、团结、英明、勇敢、三布、友爱、良敏、大岩、古鲁、新京、敢阳、白虎、五爱。 5.都结公社辖32个大队:天隆、吉洞、邓养、红星、百念、达利、陆连、吉元、荣和、荣玉、荣华、和平、绿化、仁杰、三龙、乐庄、略屯、显雕、欧屯、念潭、岑峰、同乐、绿山、陇割、岑山、上信、双辇、古梅、青山、红光、卜郁、留奇。 6月,由5个公社划为13个公社:城厢、南圩、百朝、雁江、那桐、小林、乔建、丁当、都结、陆隆、同乐、古潭、敏阳。生产大队规模未变。同年7月25日,大新县屏山、龙布(9月改为布泉)两个公社划归隆安县管辖,屏山公社有16个大队,107个生产队;龙布公社有17个大队72个生产队。 ![]() 1960年1月,全县15个公社并为11个公社。6月,又划为18个公社,即城厢、南圩、大同、百朝、雁江、那桐、那重、小林、敏阳、乔建、板罗、古潭、丁当、白马、都结、同乐、布泉、屏山。 1962年3月,增设陆隆、龙会2个公社。同年9月,恢复区、乡,生产大队改为乡(公社),乡社合一。全县设10个区,104个乡(公社)。其中,南圩区辖17个乡(社),雁江区辖8个乡(社),那桐区辖9个乡(社),小林区辖8个乡(社),乔建区辖17个乡(社),丁当区辖10个乡(社),都结区辖13个乡(社),杨湾区辖8个乡(社),布泉区辖7个乡(社),屏山区辖7个乡(社)。1969年1月,全县10个区改为10个人民公社,104个乡(公社)改为109个生产大队(即增设那可、定江、定军、森岭、达利等5个大队)。 1970年3月,因在都结公社显雕大队建设布良水库,库区民房搬迁,显雕大队建置被撤销。1979年10月10日地区行署批准,都结公社的留奇大队改称新风大队,小林公社的白马大队改称良兴大队。1980年,公社、大队革命委员会改为公社、大队管理委员会,全县有11个公社〔含城厢镇(公社),辖城厢大队〕、128个大队、2234个生产队。 ![]() 1984年9月进行机构改革,政社分开,取消人民公社模式。全县设南圩、小林、丁当、都结、杨湾、布泉、屏山、古潭、敏阳等9个乡人民政府和乔建、城厢、雁江、那桐等4个镇人民政府,128个生产大队改为村(居)民委员会,2469个生产队划为2442个村(居)民小组。 ![]() 1987年,村委会改为村公所,属乡(镇)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在村公所下设村委会,全县128个村公所辖472个村(居)民委员会及2442个村(居)民小组。 1995年8月,撤村公所,改为村(居)民委员会,原472个村(居)民委员会消失;南圩、丁当2个乡相继改为镇。至年底,全县共有7乡6镇,128个村(居)民委员会,2442个村(居)民小组。 ![]() 1996年,隆安县面积2271平方千米,人口约36万人。辖6个镇、7个乡:城厢镇、那桐镇、雁江镇、乔建镇、南圩镇、丁当镇、古潭乡、小林乡、敏阳乡、杨湾乡、屏山乡、布泉乡、都结乡。县政府驻城厢镇。 2000年1月县人民政府下文,从乔建镇儒浩村民委员会划设新都村民委员会,从此全县村(居)民委员会增到129个。 2002年7月2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将小林乡与城厢镇合并为城厢镇,原小林乡和城厢镇的行政区域全部划归城厢镇管辖。 2005年6月25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通知》:1、撤销敏阳乡建制,整体并入城厢镇,扩大城厢镇的管辖范围。调整后的城厢镇管辖宝塔、那可、震东、西宁、四兴、小林、大林、旺中、东安、东信、良兴、良一、良二、良安等14个村和新兴、国泰、金城、城南、兴阳等5个社区,总面积377平方千米,人口6.23万人,城厢镇人民政府驻新兴社区。2、撤销杨湾乡建制,整体并入南圩镇,扩大南圩镇的管辖范围。调整后的南圩镇管辖光明、三宝、大同、望朝、南兴、多林、四联、帮宁、古信、灵利、连安、万朗、联造、那湾、西安、銮正、爱华、联伍等18个村和南圩、百朝等2个社区,总面积314平方千米,人口6.16万人,南圩镇人民政府驻南圩社区。至此,隆安县辖6个镇、4个乡:城厢镇、那桐镇、乔建镇、南圩镇、雁江镇、丁当镇、屏山乡、布泉乡、都结乡、古潭乡。 ![]() 2007年全县共辖城厢、南圩、雁江、那桐、乔建、丁当6个镇和布泉、都结、屏山、古潭4个乡,118个行政村,13个社区,1132个自然村(屯),2008年末总人口38.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82万人。有壮、汉、苗、瑶等12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95.99%。 2009年末,隆安县总面积2277平方千米。总人口39.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36万人;壮族人口37.95万人。辖6个镇、4个乡,13个社区、118个行政村,1240个自然村(屯)。县政府驻城厢镇。 2011年,隆安县辖城厢、南圩、雁江、那桐、乔建、丁当6个镇和布泉、都结、古潭、屏山4个乡,118个村委会、13个社区居委会,1240个自然村(屯)。年末户籍总人口40.47万(农业人口36.25万、非农业人口4.22万)。人口自然增长率7.12%o。有壮、汉、瑶、苗、侗、回等12个民族,壮族人口占总人口96.23%。 ![]() 2018年辖城厢、南圩、雁江、那桐、乔建、丁当6个镇和古潭、都结、布泉、屏山4个乡,县治城厢镇。全县有118个村民委员会、1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2.45万人。 2023年6月,隆安县辖6个镇、4个乡:城厢镇、南圩镇、雁江镇、那桐镇、乔建镇、丁当镇、古潭乡、都结乡、布泉乡、屏山乡,另设有隆安华侨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现辖4乡6镇,118个行政村,14个社区。全县总面积2306平方公里,2023年末,隆安县户籍人口41.75万人,有壮、汉、苗、瑶等13个民族。 布泉乡 城厢镇 丁当镇 都结乡 古潭乡 隆安华侨管理区 那桐镇 南圩镇 屏山乡 乔建镇 雁江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