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方叔,今天这篇文章,给大家讲一讲中药贝母。 贝母分为川贝母、浙贝母,贝母是润肺止咳的要药。所以蛇胆川贝液或川贝枇杷膏都少不了它的影子。川贝母偏甘,甘能润能补,所以润肺止咳以川贝母为佳,更平和。而浙贝母偏苦,苦能泄,所以痰热咳嗽、痰核瘰疬会选用浙贝母。浙贝母化痰散结之功更强,所以消瘰丸里用它。 药物价格高的未必作用就好,碰上痰核、包块,川贝母还不如浙贝母。碰上一般的秋燥咳嗽,当然川贝母更平和些。所以古方里有个二母散,就是由川贝母配合知母两味药,专治肺热咳嗽,能够润燥清肺,止咳化痰。讲知母时,我们跟大家提到,肺为什么会燥咳?当一样物体失去滋润时,就会发出干裂的声音。所以咽喉失去滋润,就会沙哑,肺失去滋润就会燥咳,自行车没上油,就会发出摩擦声。你的脏腑失去濡养,同样不平则鸣,会发出咳嗽声,这时你要听得清、辨得明,燥咳者以甘味之药滋润之,所以我们用二母散,或者配合沙参、麦冬,可以加强润燥止咳之功。当然如果你碰到寻常燥咳,用5~10克的川贝母粉,加到雪梨里隔水炖,自制川贝雪梨汤,肺部迅速得到滋润而停止燥咳。但是不是所有咳嗽都可以用贝母呢?非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你不能按病索药,按图索骥,这并不是中医的思维。中医是五脏整体观,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有一个胃炎的病人,胃胀,咳嗽一周都不消。他说,先帮我解决咳嗽吧。中医治病是整体观,牵一发而动全身,他现在右寸关脉不降,不单是肺咳的问题,胆胃不降才是大问题。胆胃处于肺之下,下面浊气不能降就冲到肺,肺就通过咳嗽来减压。这时绕开肺去治胆胃,就像绕开电灯泡去修开关,给他用温胆汤降胆胃。两剂,咳止痰消。看来中医认为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真是真实不虚之论。现在很多小孩子反复咳嗽老治不好,在市面上能买到的止咳药都用了,还是咳嗽,为什么?见咳休止咳,见血休止血。明得此中趣,方为医中杰。这时你就要到五脏的天地里看了,不能拘泥在一个肺上治咳,五脏相关。病变的地方未必是病根。现在很多诊疗思维定式,哪里不舒服就认为哪里是病,失去了辨证论治的思想,结果被各种复杂的病症牵着鼻子走。一问孩子,平时都是饱食过度,一旦吃撑,咳嗽就更厉害。你给他搞点二陈丸或者大山楂丸,消食化积,降胃导浊。这样痰浊出下窍,肺中自清,咳嗽随消。所以很多疾病,看似非常复杂,其实找到病因后,解决起来一点都不难,中医最难的就是找到病因。所以有本医书叫《诸病源候论》,告诉大家要懂得见病知源,不要见病治病。还有一种咳嗽,也是最常见的,就是孩子经常待在空调房里,一咳几周都不好、父母就焦急。一边打消炎针、一边喝止咳药,怎么还是不断地咳呢?然后你再一看孩子,咳的痰居然是清白的,明显已经消炎清凉过度了,身体不是燥热炎症,已经转化为风寒痰饮。 为什么?你可能想不到,你的家庭环境就是咳嗽的原因。你看那些很少开空调的家庭,孩子就不容易咳嗽。那些经常开空调的家庭,孩子一受凉,就感冒咳嗽,中医把这种现象叫风寒闭肺,肺气不宣。这种咳嗽非常多,通常你只需要开一两剂通宣理肺的药,咳嗽就慢慢好了。所以古人把荆防败毒散看成治咳第一神方,用风药来治咳,并不是说能够治一切咳嗽,而是对于肺中气机不宣、风寒外束引起的咳嗽,这汤方屡试屡效。这就是以后我们要讲到的以风药来治咳嗽的道理。大家看肺是不是法象天幕,一旦有乌云寒饮留浊,就会咳,所以咳不是病,而是身体在自救,你要听得懂咳嗽的信号。像你在厨房里被烟呛了一下,咳嗽不止,你当然不会去止咳,你会去理顺肺部气机。所以《伤寒论》里认为,大气一转,疾病乃散。所以但凡治疾病,先调其气,次疗诸疾。《黄帝内经》说,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你能够引动肝主疏泄,调动风气来旋转五脏,那么肺部的阴影郁闷就像风吹云一般散开了,何愁咳不止,痰不消。 但是你如果不知道是空调在制造咳嗽,那么你的咳嗽还容易反复。大家想想,小孩子像什么?像少阳,像春天的嫩芽尖,只要稍微受寒凉,来一场倒春寒,那所有的嫩芽尖都会被冻死。所以小孩子生病久不愈,受寒久不知。那么所受的不单是病苦,更是生长发育跟不上之苦。你如果看不到引起咳嗽的真正原因,你再怎么去止咳、去消炎,去解决问题,结果发现问题还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甚至变得越来越难缠。这就是为何那么多小病变成大病的道理所在。所以我们主张一方面要辨证施治,另一方面要对病因进行预防,只要防治两手抓,双管齐下,才是祛除病苦最彻底的治法。提示:若涉及配方或疗法仅供参考,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