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文:年轻人,浅薄不怕的 | 我的名著故事

 早茶夜读 2025-05-04 发布于北京

 

第1626夜


读鲁迅|01

图片

无悔少作

——从朱正的《鲁迅传》说起

文 / 若文


鲁迅面对论敌,曾有过这样一句话: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估《学衡》)不过,他对于青年学生的种种错误,另外有着宽厚鼓励的一面。川岛回忆刘半农和钱玄同都爱把学生在考试中错误的地方和字句拿来调侃,刘半农甚至为此写了几首打油诗。鲁迅写文章批评,认为挖苦青年人的错误,会让他们束手束脚不敢动笔,那篇文章应是《从别字说开去》。

发表需要勇气,因为那是要将自己的浅薄愚蠢公之于众。在鲁迅诸多传记中,朱正先生的作品是绝对不能错过的。1956年,年龄不过25岁的他就出版了第一本《鲁迅传略》。这本书的问题颇多,甚至有着诸多常识性的问题,但这已经不太重要了。因为在此之后,朱正又用了六十多年的时光,反复修改,既修正之前的论述,又不断补充新发现的资料。就这样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鲁迅传》。我手头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因为就在2017年还补充了《冯雪峰全集》里面的相关内容。按照朱正自己的话,这已经是他写鲁迅单人传记的第五本了。而作为传主本人,鲁迅的生命也才走过了56年。

图片

鲁迅生前对自己有过一篇小传,由于谦虚,这篇文字本身也有细节值得讨论。如鲁迅说起母亲鲁瑞是乡下人,读者若不深究,只会简单以为她是普通家境。实际上鲁迅的外祖父中过举人,做过户部主事,是读书人家,决非普通农户。鲁迅本人的自述尚有问题,那么在他去世后,存在的诸多回忆文字,其中的谬误和矛盾可想而知。比如鲁迅童年的事情,周作人补充了许多细节。但鲁迅留学日本时,是否参与了光复会,周作人就矢口否认,对于内情可能并不知晓。因为参加革命党这事有巨大的风险,是连父母兄弟都不会告诉的。

再比如许广平作为妻子,两人相濡以沫,但鲁迅并不允许许广平参与外界事务。因此鲁迅晚年与共产党的政治联系,许广平对内情的了解,远不如冯雪峰。至于鲁迅儿子周海婴的回忆,由于年龄过小,对于复原鲁迅的生平意义更是有限的。回忆和传记不同的地方在于,回忆只要遵从内心,突出的是个人视角,而撰写传记就要核实、整合各种前后矛盾的资料。

有些认识是需要时间检验的。如鲁迅的死因,许寿裳说是肺结核,而许广平、周建人怀疑是医生误诊所致。其实直到1984年上海鲁迅纪念馆开的读片会,请来诸多医学专家重新研究鲁迅的胸片,才确定须藤医生误把急症气胸当作支气管哮喘复发来诊治,既而又误以为是心原性哮喘导致了不幸。

有些故事在别人看来不值一提,但对于传主本人或者家属有着格外的意义。对于鲁迅自己来说,当初离开生活了十七年的绍兴家乡,接过带着母亲体温的8块银元,踏上外出求学的道路,可以视为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他晚年在上海曾多次提起此事,比如跟萧军。这件事的意义,即使在鲁迅死后,母亲鲁瑞也常常说起。因为鲁迅离家时,家里还能凑够8块银元,到了周作人去南京时这点钱也凑不出来了。因此作为母亲,鲁瑞常常感觉愧疚。

图片

趁着年轻能吃苦,去外乡,能够开拓视野,也是对个人能力的全面锤炼。去年,我的硕导刘老师说起,我就不该在家门口读大学,应该去外地多锻炼几年。我也只能苦笑:老师您可不知道,我从小学习不好,远的学校真的考不上啊。老师他却始终不信。不过从小到大,都没有离开家乡,个人生活体验中也就始终没有故乡的存在,这也是一种遗憾。人生的际遇,有大环境,也有小环境。如果父亲早逝,家道中落,鲁迅的人生轨迹想必会有根本的不同。谁也无法想到,没过几年清朝废除了千年的科举制度,当初选择用后见之明却是极为幸运的。

为什么鲁迅去世后那么久,出现了那么多的回忆文章,却始终没有一本鲁迅的相关传记。其中原因值得玩味,右翼作家自然不会去写他,多年战乱动荡,还有相关资料零散不易收集。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我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鲁迅在死后已经成为了一个政治符号,被尊崇的同时,也在被利用。毛泽东对于鲁迅的历史评价,已然做出了官方性质的表述。如此定位对于真正接触过鲁迅的朋友们,必然形成了一种写作压力。唐弢直到八十年代,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才有机会重新写一部鲁迅传记,可惜天不假年,未能最终完稿。因此还原一个相对真实的鲁迅,去掉政治涂抹的油彩,就成为了那一代研究者的核心工作。

图片

然而在五十年代,朱正才是一个二十多岁出头的青年,有着勇气,利用已有材料,也几乎是遵循他人的观点,做完一部《鲁迅传略》。谁也没想到他还要再用六十年代时间,不断重新审视当年自己的幼稚,起初这份创作的莫大勇气成为了他一生研究的开端。

朱正一面说当时看不到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的相关材料,因为此时三人尚未解禁。但更难能可贵的是,朱正也坦率承认最大的困难是自己的水平低。朱正的《鲁迅传》对我来说,最大的感动在于,明明知道自己做不好,仍然要去做去写。写作也是一种生产,生产是一种稚嫩的成长,也是被锻造的过程(《大口呼吸春天》序)。人只有成长了以后,才有资格回过头去悔少作

我们的精神家园,是靠我们用键盘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精神家园先要开辟出来才有地方能待,再说接下来的改造愿景。去年在廊坊,体验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我哭得最惨的节目,是一个很冷门的单元叫《书不尽》。内容是介绍红楼梦的各种版本,主要讲述高鹗、程伟元叙书一事。《红楼梦》的伟大毋庸赘言,但《红楼梦》也是残缺的,续写这样一部杰作注定是失败的、要长长久久被后世唾弃。但是一部杰作,也要完整了,才更有利于保存与传播。明明知道工作无法完美,但还要坦然接受,也是我们每一个读书写作的人注定要面对的命运。

图片

还有一个感动的细节,就是朱正始终没有见过冯雪峰,但《鲁迅传略》最早的出版,却受到了冯雪峰的支持与帮助。可能,作为鲁迅生前的亲密战友,冯雪峰此时身居高位,也很想为鲁迅作传,却因为各种复杂原因无法下笔。只能寄希望于当时的年轻人,而朱正也没有辜负如此深厚的期望。

冯雪峰可以说是鲁迅的所见世,朱正是所闻世,我们则是彻彻底底的所传闻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问,很多学问一代人就能做到了无新意。对于鲁迅的研究,几乎所有材料和题目都被反复挖掘过了。我们这一代能做的,说是从方法和思想上的突破,那根本是说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朱正的《鲁迅传》接近于一种正传,几乎不太涉及鲁迅的生活。反而现在新出的鲁迅研究和传记都有一点回归生活,同时也陷入了日常琐碎之中。比如《鲁迅的饭局》、《鲁迅的草木谱》很好玩、很好读。不过,如此做法同样有问题,网上有读者看完《鲁迅的饭局》,感叹1927年鲁迅在广州几乎天天吃饭!这就是鲁迅所说,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性交,如果只取他末一点,画起像来,挂在妓院里,尊为性交大师,那当然也不能说是毫无根据的,然而,岂不冤哉!题未定(六至九)

读书的时候,常常听到老师们说起自己写的东西,十年之后必大恨之。我以前对这话有些深信了,现在反倒觉得很无所谓。我们决不能裹足不前,不敢尝试,须知只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超越曾经的自己。现在不写下来,就很难有进步,可能始终停留在这个阶段。还有人说起博士论文是一个学者,一生中最好的作品,这也是非常反人性的。毕竟一个人二、三十岁读的书,经的事还是很有限,要相信自己以后有更好的积累和见识。

明明知道生命的有限,充满着荒谬、荒芜、荒唐,也要加倍珍惜。如果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够理想,那么用六十年的时间去补充修改,也是同样值得的。



欢迎长按二维码,前往关注
本期编辑:白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