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月云:将一生献给了肿瘤外科事业

 果冻715 2025-05-04

编者按

致敬先贤大师,传承上医精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医拥有16位一级教授、22位二级教授、23位三级教授和5位四级教授。上医先贤们严谨治学,以身示范,对上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上医人传承医学之精神、医家之责任。

“复旦上医”官微已集结推送16名一级教授的故事和22名二级教授的故事(见文末合集)。官微陆续推送三级教授的故事,向上医的前辈先贤致敬。

图片

李月云(1911-2006),女,广东清远县人。教授,著名的肿瘤外科学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奠基人之一、肿瘤外科创始人。1935年于上海女子医学院毕业,1939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曾供职纽约斯隆·凯特琳纪念医院。1946年回国,先后在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中山医院外科、肿瘤医院工作。历任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上海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她主译了《癌的播散》,参编《实用肿瘤学》《医学百科全书·肿瘤学》《外科学》等专著。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她,热爱祖国、学贯中西、医术精湛、淡泊名利;她,用尽一生心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肿瘤外科的接班人;她,更是一名智者,勇闯肿瘤“禁区”,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逆转”的传奇……

她,就是李月云,我国著名的肿瘤外科学家。

心系祖国肿瘤病人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李月云教授经过在纽约斯隆·凯特琳纪念医院四年肿瘤外科的“摸爬滚打”之后,清醒地意识到中国肿瘤医学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萌发了回国的想法,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救治更多与癌症作着抗争的祖国同胞。

此时的李月云,虽在美工作了四年,却连回国的旅费都凑不够。正当她一筹莫展之际,一天,一位陌生人打电话来,声称已经知道了她的回国打算和困境,想约她面谈。

那天,李月云按时赴约,陌生人告诉李月云,她早就耳闻李医生的才华和敬业精神。她给李月云买了当时足够在上海开一个肿瘤诊所的全部医疗设备和器材,要求李月云能在中国开出第一个肿瘤诊所,以示她对中国人民的一片爱心,唯一的条件是别将她的名字公布于众。后经计算,这位陌生人总共捐助了7700美金。

1946年4月26日,李月云身怀六甲,告别了新婚才六个月的丈夫,带着匿名友人捐助的全部设备和器材,登上了返回祖国的邮轮……

经过两个月的颠簸,李月云终于在1946年的初夏回到了上海。她一回国就将所有医疗器材和设备存放在上海西门妇孺医院,并于1946-1952年兼任上海西门妇孺医院肿瘤科的主任医生。

1952年,李月云被调到上医中山医院,创建了该院的肿瘤外科。1954年1月,中比镭锭治疗院划归上海第一医学院领导,更名肿瘤医院。1956年,中山医院肿瘤外科合并到肿瘤医院,李月云挑起了创建肿瘤医院肿瘤外科的重任,这是李月云教授开始探索中国肿瘤外科事业具有里程碑式的转折点。

肿瘤外科手术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当时的社会条件物资匮乏,人民生活穷困。医疗技术也颇为薄弱,对于肿瘤的治疗方法更是少之又少。许多肿瘤外科的医生没有经过专业的肿瘤治疗学习,手术中往往只关心“无菌”操作,却忽视了“无瘤”概念,致使一些病人治疗不久便出现复发和转移。

对此,李月云教授痛心疾首。肿瘤外科,在当时还是一个鲜有人敢闯的“禁区”,她身为一名中国女性,毅然前行。她在纽约斯隆·凯特琳纪念医院整整四年的学习与工作经历,不仅让她掌握了肿瘤病理诊断技术、放射治疗(放疗)的物理学基础,更重要的是她了解了肿瘤外科治疗的最基本原则——无瘤手术、整块切除,以及体现肿瘤手术规范的三大区域性淋巴结清除术(颈、腋窝及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

1956年,中山医院肿瘤外科合并到肿瘤医院后,病种的收治面也从局部扩展到了全身。李月云教授结合自己在国外所学知识,对肿瘤外科的发展做了全面的规划。经过数年的努力,病人越来越多。她从学科的发展出发,成立了头颈肿瘤外科、胸部肿瘤外科和腹部肿瘤外科3个专科,开展了各种大关节截肢术,乳癌扩大根治术,食管癌、胃癌、肺癌、直肠癌以及盆腔脏器清除术等手术,使肿瘤外科的治疗领域有了很大的扩展,治疗效果也显著提高,拯救了许多病人。

工作中,她将在纽约所学的肿瘤外科治疗原则和技术,运用在中国病人的治疗上。在肿瘤外科治疗中,李月云教授将治疗过程分成三部分,即“术前定方案、治疗循原则、术后重维护”。她在手术台上,总是小心翼翼地分离组织和皮瓣。“做肿瘤外科手术一定要胆大心细”,这是李月云教授对青年医生的要求。手术中,她身体力行,边做手术边对助手和观摩手术的医生传授肿瘤治疗的基本原则,并根据规范化的治疗原则,用手术刀充分暴露,仔细解剖,整块切除肿瘤,完成根治术。

图片

李月云在临床工作一线给患者诊治疾病

清晨7时,深夜10点,周末假期,人们总能在医院的病房中看到李月云的身影。就连病人的换药工作,她也是亲力亲为,当别人劝她好好休息时,她总是微笑着摆摆手说:“你们可别小看换药,换药规范与否,直接关乎病人的预后和伤口的愈合,马虎不得,否则就前功尽弃了。”

“慧眼”识规律,指引前行路

李月云的远见,既是长期临床工作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又是对肿瘤外科发展规律的驾驭,更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至今,学界仍对她非凡的远见啧啧称道。

早在1954年,李月云教授就在《中华肿瘤外科杂志》上提出了肿瘤要综合治疗的理念。她认为肿瘤存在异质性,一种治疗手段难以攻克同样的肿瘤,唯有将治疗武器合理搭配使用,才能使治疗效果提上一个台阶。如今,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已经被世界公认为是攻克肿瘤的重要方法。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已是肿瘤学界家喻户晓的重要治疗理念。

作为一名不折不扣的“海归”,李月云教授在工作中非常注重将自己海外经历所学到的肿瘤外科治疗技术和基本原则,与当时中国病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工作中,她将自己所学到的肿瘤外科治疗技术和基本原则,与当时中国病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外科新路子。例如当时国内许多外科医生主张缩小手术范围,李月云则基于自己对肿瘤生长规律的研究和中国收治患者中晚期患者较多的实际情况,指出国内放疗条件有限,应该坚持肿瘤广泛清扫的“无瘤治疗”原则,以提高生存率。

正是由于她的坚持和“慧眼”,乳腺癌根治术一直是肿瘤医院坚持的手术治疗方法。在当时的有限治疗时代,以其“彻底性、安全性、有效性”的优点得以普及和推广,救治了成千上万的乳腺癌患者。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李月云教授指导科室同仁,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乳腺癌的术前化疗。这在现在看来也是颇为领先的治疗理念。“病人通过术前使用国产药'嘧啶苯芥’,先将肿瘤缩小,然后再进行手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终身教授沈镇宙说,“根据李教授的治疗理念,我们经过对照分析发现,这种方法明显提高了三期及淋巴结有转移的乳腺癌病人的疗效,这也是当下新辅助化疗的'前驱’。”

图片


李月云教授传道授业解惑

让医生掌握国际交流媒介

知不足,方能迎头赶上。在李月云所处的时代,中国肿瘤外科事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李月云教授思考着怎样能够让我们的医生不出国门,却能在第一时间获悉世界上先进发达国家最新的诊疗理念和技术?她决定加强每位医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唯有培养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才能将外文文献读懂读透,掌握最新肿瘤外科发展的动态。”李月云教授经常这样对年轻医生说。

李月云教授出色的英语表达能力众人皆知,一则关于她在美国期间的小故事也广为流传。1938年,李月云医生只身去美国进一步深造。在船到达西雅图港口时,她被美国海关通知“暂时不能离开当地”,要对她进行国籍审查。原因是她的英语讲得太漂亮,就像在说自己的母语,没有丝毫中国口音。后来,父母紧急寄发证明材料,美方才予以放行。

李月云教授曾在担任肿瘤医院外科主任期间作出规定,每周有一天清晨,她会召集各级医生,进行英语文献阅读。她要求所有与会者在会上用英语进行交流,部分医生羞于自己蹩脚的英语口语,每次开会都显得异常紧张,脸涨得通红,声音也极其低。李月云教授微笑着走到他们身旁,拍拍肩膀鼓励他们:“你们说得很好啊,大声一点,说给大家听哟。”一来二去,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从过去的“生硬”渐渐变得流畅,英语用词也更显精确了。

渐渐地,大家对于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李月云针对文献中的常用表述进行了整理归纳,使大家能够更快地掌握英文文献的行文规律和阅读要求。久而久之,各种英文文献堆满医生的案头,他们趴在书桌上,啃完了一篇篇英文论文,一部部英文著作,借助这扇通往世界的“窗口”,紧跟世界肿瘤外科事业发展的脚步。

播撒事业发展种子

架设国际沟通桥梁

肿瘤外科事业要发展就需要传承,李月云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在工作中颇为重视肿瘤外科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普及,全方位地进行育人,培养学术梯队,为中国肿瘤外科事业的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

20世纪60年代初,李月云教授开始招收医院首批研究生。沈镇宙教授就是其中之一。据沈镇宙教授回忆,李月云教授当时的选题不是单纯的临床课题,而是结合国际研究前沿来定的,她帮助学生一起找参考文献,建立实验方法,待论文完成后还多次与学生讨论,亲自修改到深夜。

工作中,李月云教授常常帮助同事克服一个又一个治疗中的难点,建立了很多的治疗方法,例如她和晚辈王弘士教授一起成功完成的“带状肌肌皮瓣修复舌癌切除后的缺损”曾获得国家发明奖。她作为国内开展各部位的淋巴结清扫手术以及肿瘤整块切除术的“第一人”,其高超的医术早已闻名遐迩。医院的肿瘤外科成立后,各地医生纷至沓来“取经”,学习肿瘤手术方式。当时最远的进修医生是来自西藏的军医。

图片

李月云教授和同事们在一起

肿瘤医院肿瘤外科作为卫生部肿瘤外科学习班的基地,20世纪80年代初期,科室每年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20余位。李月云教授亲自为每期学习班授课,深入浅出地为全国同仁讲解肿瘤治疗原则以及新进展,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临床经验,希望他们将所学知识带到基层,造福肿瘤病人。

春去秋来,每次李月云教授都在学习班中带领前来学习的医生在知识中“遨游”,汲取最新的肿瘤外科治疗新理念和新技术。尽管李月云教授早已离我们远去,她当初授课经验、方法、内容依然为后人们津津乐道。事隔多年,一些学习班的学员,在国内国际会议上碰面之际,依然能够完整地复述出李月云教授所表述的“无瘤”原则和“综合治疗”理念。

对于自己的学生和后辈,李月云教授常说:“中国肿瘤外科事业要发展,在国内做到权威还是不够的,唯有走出去,发现差距,学习新的治疗理念,才能知道今后的努力方向。”

适逢改革开放的契机,李月云教授积极在中美医院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20世纪80年代初,李月云教授凭借她在纽约肿瘤中心的影响力,帮助她的学生联系进修奖学金。纽约肿瘤中心对李月云教授认可的同时,也相信她教出来的学生一定也是品学兼优的人才,从而打开了肿瘤医院外科医生赴美学习交流的大门。医院陆续有多位医生受Mammadi Sodavar奖学金基金资助至美国学习深造,并自此建立了肿瘤医院和纽约斯隆·凯特琳纪念医院友谊的桥梁。

据沈镇宙教授回忆,Miller医生当时是Mammadi Sodavar奖学金基金会主席。该基金会每年资助国外两位医生去国际著名的肿瘤医院学习半年。1985年,他去美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李月云教授要他去拜访Miller医生,Miller医生给了他3份申请表,李月云教授就让3位医生申请前往。1987年沈镇宙再次赴美,Miller医生非常高兴地说:“李医生送来的医生都很优秀。”沈医生再请Miller医生给予申请表时,Miller医生又给了一份,并说:“你可以复印!”有如此的信誉,肿瘤医院前后有6位医生获得此项奖学金赴美学习。

1984年,斯隆·凯特琳纪念肿瘤医院的外科主任Gerome Urban教授来肿瘤医院参观访问,他是李月云教授当时在纽约时高一级的同学。参观结束后,Urban教授对李月云教授说:“纽约有一个肿瘤医院,那是斯隆·凯特琳纪念肿瘤医院,在上海有同样的一个肿瘤医院,那就是上医肿瘤医院。”

李月云教授是中国肿瘤外科事业的先驱者,经她培养的肿瘤外科事业的接班人如百年大树,葱郁繁盛,正沿着先辈的足迹阔步前行……

本文节选自《复旦名师剪影——医学卷》一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