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书自出版以来,已经卖了几十万册,也得过很多图书大奖,包括中国好书奖、文津图书奖、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金奖等。 对癌症的科普,并不能只关心这种病,而是要关心涉及其中的每个人,这本书不一定能给出每一个人具体的治疗方案,但读完以后能对癌症不那么恐慌和迷茫,也能更容易做出理性的决定。 今天重点分享:癌症的基础知识、癌症的预防和筛查,还有癌症的药物治疗方式,最后针对网络上关于癌症的热门流言一一揭秘,验证真伪。希望能让大家对癌症有基本的科学认知,不再感到过度焦虑。 癌症基础 既然是聊癌症,我们首先要理清一些基本概念。 比如提起癌症,还有一个名词也总会被提起,那就是肿瘤。癌症和肿瘤的区别是什么呢?答案是“良性”和“恶性”。肿瘤有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而癌症只有恶性的。所以用一句话概括是:恶性肿瘤就是癌症。 那如何区分良性和恶性呢?是肿瘤大小吗?还是生长速度?都不是,是“转移”。肿瘤无论长多大,多快,只要不转移到身体其他地方,不侵犯周围组织,它就是良性的。反之,无论肿瘤多小,如果跑到了别的地方,就是恶性的。 那为什么肿瘤转移以后,危险性会大大增加呢?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一个肿瘤转移就成了N个肿瘤,危害自然就大;另一个原因是,肿瘤喜欢转移的地方,往往是很重要的器官,比如脑转移、肺转移、骨转移和肝转移。这些地方由于重要性,手术往往很保守,这就非常难完全去除肿瘤了。 还可以顺便说下一个问题,那就是癌症为什么会导致死亡?每个病人个体情况不同,最终造成死亡的原因也不同。但是大致说起来,癌症死亡原因往往和器官衰竭有关。肿瘤的转移和过度生长,会压迫关键器官,比如脑瘤会压迫重要神经;肺部肿瘤会填充肺部空间,导致肺部氧气交换能力大大降低,最后都会因为功能衰竭而死。 当然,癌症致死有时候并不是某一个器官衰竭造成的,而是一个系统的衰竭。有很多癌症,由于现在还不清楚的原因,会导致病人体重迅速下降,肌肉和脂肪迅速丢失,这在医学上叫“恶病质”(Cachexia)。这个过程现在无药可治,无论病人吃多少东西,输多少蛋白质都没用。由于肌肉和脂肪对应的是整个机体的能量供应,所以病人很快就会出现系统衰竭。 现在大部分人都谈“癌”色变,原因就是癌症难治。那癌症和艾滋病哪个会先被攻克?我的答案肯定是艾滋病。癌症为啥那么难治?有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癌细胞是身体的一部分,癌症是“内源性疾病”。对待“外源性疾病”,比如细菌感染,我们有抗生素。抗生素为什么好用,因为它只对细菌有毒性,而对人体细胞没有作用。所以抗生素可以用到很高浓度,杀掉所有细菌,而不让病人受到一点影响。 搞定癌症就没那么简单了,癌细胞虽然基因突变了,但仍然是人体细胞。所以要搞定它们,几乎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其实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副作用”。比如传统化疗药物能够杀死快速生长的细胞,对癌细胞当然很有用,但是很可惜,我们身体中有很多正常细胞也是快速生长的,比如头皮下的毛囊细胞。毛囊细胞对头发生长至关重要,化疗药物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杀死了毛囊细胞,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化疗的病人,头发会掉光的原因。 同时,化疗病人的免疫系统也非常弱,极容易感染,这是因为负责造血和维持免疫系统的造血干细胞,也会被化疗药物杀死。还有,化疗病人会严重拉肚子,没有食欲,那是因为消化道上皮细胞也被杀死了。 因为这些严重的副作用,让医生只能在治好癌症和维持病人基本生命之间不断权衡,甚至“妥协”。所以化疗的药物浓度都必须严格控制,而且不能一直使用,必须一个疗程一个疗程来。假如化疗药物也能像抗生素一样,可以大剂量且持续使用,癌症恐怕早就被治好了。 第二个癌症难搞的原因是,癌症不是单一疾病,而是几千上万种疾病的组合。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癌症。 比如肺癌,在中国所有癌症中,它是第一杀手,30年来发病率增加了500%,中国现在每年新增近100万肺癌病人。常有人问我:有什么新的治肺癌的药吗?我说:有不少,但每种都只对一小部分病人有用。比如很多靶向药效果都很好,但它们通常只对携带特定的基因突变的肺癌有很好的效果,比例可能只有百分之几。 因为癌症的多样性,药厂几乎注定每次只能针对很小一部分病人研发药物。每一个新药的开发成本,平均下来估计需要10年时间和超过10亿美元。这样大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导致目前抗癌新药的研发进展极度缓慢。要攻克所有的癌症,即使不是遥遥无期,也是任重道远。 癌症难搞的第三种原因,就是癌症的突变和抗药性了。这点是癌细胞和艾滋病共有的,让大家头疼的地方。生物进化让人类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在细胞层面,我们体内的癌细胞也保留了这种能力。针对我们给它的药物,癌细胞也能不断突变和进化,想方设法躲避药物的作用。 如果个别细胞产生新的基因突变,或者别的原因能起到抵御抗癌药的作用,就会导致原本有效的药物变得没用。针对癌症的突变抗药性,医生们一直在想办法,比如换药、联合用药或者研发新的药物,这都是为了克服抗药性,让治疗还能起效。 癌症难治的三个主要原因,就说完了。总结一下,分别是,第一,癌症治疗时,容易误伤正常细胞,这限制了药物剂量和疗效;第二,癌症种类繁多且高度复杂,药物研发难度大;第三,癌细胞会不断进化产生抗药性,导致药物失效,增加了治疗难度。 癌症预防 上医治未病。对于癌症,最好的方式肯定是预防,不得癌症;其次是做好筛查,早期就能发现;最后才是得了中晚期癌症,用最好的方案治疗,实现长期共存,甚至得到治愈。所以接下来这部分讲讲癌症的预防。 预防癌症,首先要了解致癌的风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把致癌物分为四类,分别是:1类、2A类、2B类和3类,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1类致癌物,一共有100多种。 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致癌物,就是烟。中国每年就有200万人死于吸烟或者二手烟。烟草里面含有7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至少有78种是明确的致癌物。吸烟有害健康,大家都懂,但是有些细节大家可能不那么熟悉。 比如说,吸烟多久会得肺癌?答案是平均25—30年。虽然肺癌目前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但在烟草推广之前,肺癌其实是一种罕见病。直到一战的时候,烟草的消费才开始兴起,但当时大家并不知道它对健康危害那么大,直到过了整整20多年,肺癌发病率才突然开始快速地上升。 由于时间的滞后,就连医生最开始也没意识到是烟的问题。直到后来数据越来越多,对烟草里面有害物质的理解越来越深,社会舆论才开始呼吁控烟。在美国上世纪70年代,控烟取得进展,吸烟率开始下降,但到了90年代,美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才开始下降。所以控烟是一个长期过程,不会立竿见影,为了健康,现在就应该马上行动。 而且肺癌只是香烟致死的原因之一。除了肺癌,还有10多种癌症都和吸烟密切相关。但即使所有癌症加在一起,也只占了吸烟致死的三分之一,剩余的三分之二主要是心血管疾病和肺部别的疾病。 比如,烟草里面的有毒物质,对血管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中国每年因为心血管问题,猝死的青壮年里面,很多都和吸烟有关。大家经常听到年轻人猝死的不幸消息,多半会归因于熬夜、工作太累,但很多人长期吸烟,其实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除了烟,另一个影响广泛的致癌风险因素就是酒。所有的酒都是1类致癌物,无一例外,不管是中国酒还是外国酒,不管是粮食酒还是人造酒,只要含有酒精,喝下去就会增加患癌风险。酒精本身并不致癌,不然我们也不敢拿它来消毒。但酒精喝下去就有致癌风险了,因为它进入体内以后会被代谢成乙醛,这也是个1类致癌物,能引起细胞的基因突变。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有一类人喝酒比普通人患癌风险更高,那就是喝酒脸红的人。我就是这样的人。我们这种喝酒脸红的人,是因为体内代谢乙醛的一个关键酶,也就是乙醛脱氢酶发生了变异,导致体内无法有效代谢喝酒后产生的乙醛,从而导致乙醛的堆积。 堆积的乙醛不仅能引起细胞基因的突变,还能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所以脸就红了。说白了,脸红,其实就是身体在提醒你:体内有毒的乙醛超标啦,赶紧别喝了!所以,喝酒脸红的人,喝同样多的酒,患癌风险比其他人高很多。 如果就喜欢喝点小酒,度数也不高,但喝了心情好,行不行?如果喝了酒脸不红,偶尔来点也还好,但如果是喝酒上脸的人,那建议还是滴酒不沾。 除了烟酒,还有些1类致癌物在生活中很常见,也在这里提醒大家。 比如槟榔,嚼槟榔会显著提升患口腔癌的风险。中国口腔癌患者数量最多的省份,是湖南。数据显示,湖南人口腔癌的发病率,要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和当地的槟榔消费习惯,脱不开干系。另外,长期吃很咸的食物也是致癌的,前面提到100多种1类致癌物中有一个特别奇葩的东西,叫“中式咸鱼”,所以可以提醒一下爸妈和身边的朋友,吃太咸是不健康的。 还有感染,也属于1类致癌物。比如幽门螺杆菌,就是胃癌的风险因素。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得胃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6倍,所以如果幽门螺杆菌体检查出来是阳性,一般都推荐大家使用抗生素组合疗法去杀灭。 中国肝癌患者数量全球第一,占了全球40%左右,也和感染有关,主要是和乙肝病毒感染关系很大。70%以上的肝癌患者,都是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大三阳和小三阳。 这样的病毒携带者,千万要避免再做任何伤肝的事情,比如喝酒或者吃来历不明的药物保健品。不管是药厂合成的药物,还是天然的草药,里面都含有化合物,都存在伤肝的可能性,不要盲目乱吃。 刚才说的都是患癌风险,那有没有什么是能降低癌症风险的呢? 有,不过不是广告很多的养生保健品,而是运动。很多的研究都发现,运动能够降低癌症发病率。比如一项针对美国和欧洲144万人的数据调查发现,锻炼能够显著降低13种癌症的发病率,包括在我们国家非常高发的肺癌、食管癌、肝癌等等。 那什么样的运动有用呢?其实不用太剧烈,休闲运动就可以。比如走路、跑步、游泳、健身、跳广场舞,都是非常好的。要达到防癌效果,也不用特别长的运动,每周平均有2个半到3个小时,也就是每天平均半个小时就可以了。 每次说起这些致癌的风险,有人就会说,你看那个谁生活非常规律,那不还是得了癌症;而有的人烟酒都来,却一辈子没有得癌,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癌症的发生是一个概率的问题。 可以把它比喻为买彩票。不过癌症,是所有人都不想中的奖。我们每次接触致癌风险,不管是多喝一瓶高度酒,还是多抽一包烟,都相当于多买了几张彩票。 整体来说,一定是生活不健康的人,买的“彩票”更多,更有可能得癌症,但世界那么大,总有人买一辈子彩票不得奖,也有人买一张彩票就“中奖”,这具有随机性。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永远都是要少买彩票,这样“中奖”的概率才会越低。 癌症筛查 除了癌症预防,癌症的筛查同样重要。在医学界,把规避致癌风险因素,称为癌症的一级预防,而把癌症筛查,称为二级预防。 为什么能这样说呢?就是因为癌症致命几乎都是肿瘤转移造成的,但好在癌症的发生,往往需要10年以上,只要在转移前发现它,可能一个简单手术就治愈了。所以,癌症的筛查,尤其是早筛,是很重要的。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目前并不是所有的癌症类型都有好的筛查方法,比如对于脑瘤、胰腺癌、胆管癌、卵巢癌这些癌症,筛查还是非常困难。但幸运的是,最常见的癌症很多是有筛查方法的,包括肠癌、胃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肝癌,等等。每种癌症的筛查方法都是不同的。 对女性来说,乳腺癌和宫颈癌都值得筛查。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癌症之一,但是筛查也比较容易,也很成熟,就是乳房的X线造影,也就是钼靶。对于致密型乳腺的女性,还应该加上超声。中国年轻的乳腺癌患者特别多,这不一定是坏事,其实是因为它比一般癌症更容易在早期发现。无论是摸到肿块,还是通过筛查发现,总之是早发现、早治疗、早治愈。 宫颈癌的筛查,现在最推荐的是HPV基因检测,看是否感染了高危的HPV病毒。另外还有宫颈涂片,看看有没有癌变早期的细胞。 除了乳腺癌和宫颈癌,肺癌是中国第一大的癌症,肺癌筛查也很关键,尤其对吸烟的男性,或者长期接触二手烟、生活在空气污染状态下的人,更应该进行肺癌早筛。它的筛查标准方法是低剂量螺旋CT,之所以用低剂量,是因为辐射小,更安全,而且肺部密度很低,低剂量就够了。需要说的是,X光的效果不如低剂量螺旋CT。 还有肠癌,肠癌的筛查黄金标准是肠镜。美国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连续20多年下降,这就和肠镜筛查的普及有很大关系。说起肠镜,有人很害怕,但其实一方面大家可以选择无痛,也就是麻醉下的肠镜。另一方面,中国有一些技术很好的医生,在不麻醉情况下也能做好肠镜,现在信息发达,这些医生的信息在网上都能搜到。所以大家可以不用那么恐惧,到了45岁,每个人都应该做一次肠镜。 和肠镜类似,胃癌的筛查方法是胃镜。如果是麻醉下,一般推荐胃肠镜一起完成,效率比较高。日本胃癌也很多,但生存率特别高,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他们胃镜筛查普及率广,早期发现的比例很高,那自然治疗效果就好。 不过,癌症筛查也要防止过度。比如甲状腺癌,就是最典型被过度诊断和治疗的癌症类型。中国的甲状腺癌最近几年暴涨,关键原因不是患者真的多了,而是因为体检仪器敏感度大大增加。99%体检发现的微小乳头状甲状腺癌,都不会致命,所以不需要着急手术切除。很多时候密切随访和观察,才是更好的选择。 癌症治疗 癌症的药物治疗,经历了三次革命,化疗算是第一次,第二次是靶向疗法,第三次是免疫疗法。三次药物革命的背后,伴随着的是我们对“癌症是什么”,这个问题越来越深刻的理解。我们一个个来讲。 早在古埃及,就已经有了对癌症的记录,只不过当时对怎么治癌症就四个字:无药可治。在几千年历史中,各大文明都记录了癌症这种疾病,但传统医药都没有任何好的办法,癌症就等于绝症。 直到科学进步,显微镜的出现,大家才了解癌症原来是由分裂很快的细胞组成的。经过科研人员漫长的研究和试错,才最终找到了杀死这些细胞的方法,这就是第一次癌症治疗的革命——化疗,也就是使用化学药物来治疗癌症的医学手段。 但很多人对化疗非常害怕,甚至有谣言说去医院化疗死得更快。事实上,化疗的历史也不过几十年,它们之所以被广泛应用,是因为它们对于某些癌症确实有很好的效果,比如对很多血液肿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还有儿童肿瘤,它的整体效果都很好。 但我们都知道,化疗是有副作用的,这和它的作用机理有关。化疗起效的原因,是它们能杀死分裂很快的细胞。癌细胞当然属于这一类,但身体里还有很多正常细胞分裂也非常快,比如毛囊细胞、消化道细胞、造血干细胞,等等。 化学药物进入体内后,不仅杀死癌细胞,也杀死了这类正常细胞,因此导致了各种副作用,比如掉头发、腹泻、恶心呕吐、免疫力低下。其实化疗药物杀死癌细胞不难,难的是在杀死所有的癌细胞之前,不过度伤害病人本身。 所以对于化疗,不用妖魔化,也不用神话。选择任何治疗癌症的方法,本质上都需要做风险收益评估。如果收益大于风险,就可以尝试;如果风险大于收益,比如患者身体状态差,或者已经知道某些癌症对化疗不响应,那就没必要用。 正因为化疗的局限,所以科学家一直在琢磨,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药物,能精准杀死癌细胞,而不影响到正常细胞。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是要找到癌细胞特有的地方。随着基因测序的出现,我们有了一个突破,那就是基因突变。 针对癌细胞特殊的基因突变和基因特征,科研人员研究出了副作用更小的靶向药物,这就带来了癌症药物治疗的第二次革命。简单来说,靶向药物就像导弹一样,它专门针对癌细胞的某个特定弱点去攻击,而不是像传统化疗那样,把正常细胞和癌细胞一起伤害。 现在上市的靶向药物已经有上百个,几乎应用于所有的癌症类型,给患者带来了福音。很多以前是绝症的癌症类型,现在都有了长期控制的希望,患者能够高质量生活很多年。 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癌症的发生不仅需要癌细胞发生基因突变,还需要逃脱免疫系统的监管和抓捕,也就是要发生“免疫逃逸”。这就为第三次药物革命——对免疫系统的研究,带来了可能。 科研人员发现,癌细胞的免疫逃逸是可以被逆转的。即使晚期癌症患者,体内依然存在可以被唤醒的抗癌免疫细胞,它们能够在药物的帮助下,重新掌握主动,控制癌症,这也就是最近10年改变了无数患者命运的免疫治疗。 现在上市的免疫治疗有很多种,可以简单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细胞免疫治疗和药物免疫治疗。细胞免疫治疗,顾名思义,是“外源地”给患者输入免疫细胞,从而控制癌症;而药物免疫治疗,则是给患者用药,激活患者体内本身的免疫反应。 不同的免疫治疗,最适合的癌症类型是不同的,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选择。而未来还会有更多新型免疫疗法上市,包括很前沿的癌症疫苗、溶瘤病毒、肠道菌群调节剂,期待这些免疫疗法,很快就能应用到更多患者身上。 未来的癌症治疗,一定是组合治疗的世界。化疗药、靶向药、免疫药,不同的疗法并无绝对高低之别,它们更像厨师手中的不同调料,根据需要调配,才能烹饪出最好的菜肴,带给患者最好的疗效。 癌症流言 最后再来花点时间,鉴别下网络上关于癌症的热门流言,看看这些流言背后到底有没有道理。我相信这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 比如,网上说酸性体质更容易致癌,这是真的吗?这纯粹是瞎扯,毫无科学证据。事实上,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没有酸性体质这个概念,它是美国一个连大学都没读过的骗子编出来的,目的就是卖各种排酸养生产品。 还有熬夜更容易得癌症,这是真的吗?准确说,这取决于怎么熬。从防癌角度来说,规律的作息是最重要的,所以最危险的并不是晚睡晚起,而是混乱的作息时间。有研究发现,长期从事日夜班颠倒的工作,或者从事经常需要倒时差的工作,都有可能增加患癌风险。所以我的建议是,能不熬夜就不熬夜,如果非要熬夜,那就熬得规律点。 还有个子高的人更容易得癌症,是真的吗?答案是真的。数据统计发现,无论男女,都是个子越高,患癌风险越大:身高每高10厘米,患癌风险就会增加8%—10%。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个子高的人身体细胞更多,变异风险也更大,更重要的是,个子高意味着生长激素旺盛,这也会增加长期患癌的风险。 另外,微波炉、手机信号和WIFI这些生活中的辐射致癌吗?答案是不会。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能量高,能打断DNA链,从而引发基因突变,因此具有致癌风险,而非电离辐射则不会。生活中常见的微波炉、手机信号和WIFI都属于非电离信号,正常情况并不会致癌。 网络时代,谣言满天飞。要靠科普作家一一鉴别所有谣言,根本是不现实的,主要还得靠自己。这个靠自己,并不是说要有多深厚的癌症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理性分析和思考的能力,这是一种通用的能力。这本书不仅对癌症的认知更进了一步,也能更好地鉴别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流言,保护自己和家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