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哪个更重要? 首先,这三个指标不能简单地说哪个更重要,因为它们在临床上都有各自的意义。 空腹血糖是人体至少八小时未进食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能反映人还没有吃东西时对基础血糖的控制能力。 对糖友而言,它也是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重要决定因素。有研究数据显示,空腹血糖每降低1mmol/L,那总体卒中风险、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别会降低21%、23%和19%。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标准一般在4.4-6.1 mmol/L,如果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 mmol/L,同时有多食、多尿、多饮、体重减轻等“三多一少”的症状,一般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2、餐后血糖 餐后血糖是人体进食后两小时内的血糖水平,反映的是人体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能力。 餐后血糖值与食物种类、数量、运动、药物等多种因素有关,但餐后血糖正常不代表其他时间的血糖也正常。 一般正常人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应该低于7.8 mmol/L,如果餐后两小时血糖超过了11.1 mmol/L,或被诊断为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内红细胞里的血红蛋白和血糖结合成的产物,反映的是人体过去两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它是不仅是检测糖尿病的金标准,还是糖友们血糖控制好坏的重要标准,控制血糖是要控制长期的整体血糖水平,并不是控制某一个时间点的血糖。 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值是4%—6%,不会超过6.3%,如果糖化血红蛋白高于6.5%,且合并有糖尿病症状,基本上可以确定为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则要求控制在7%以内,如果超过7.5%,说明血糖控制比较差,超过于9%,意味着血糖控制十分不理想,需要启动胰岛素治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