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庙,也是文庙(本文用一律称:文庙)据介绍,现在广西存在的孔庙21座,这“存在”,是指现在有古代文庙遗存主体建筑,或是近代重建的,以地方“文庙”为名的建筑,这些文庙的人文历史,都是沿革于古代各地文庙的历史。 广西这种地方文庙和以曲阜孔庙为代表的家庙,国庙不同,是古时广西各府、州、县官学与祭祀孔子的庙宇结合体,是供奉孔子灵位和祭祀孔子的圣地,又是传授儒家经典和文治教化的殿堂,也是现在地方追寻地方文化历史的人文场所之一。 简单说,这里是供奉孔子的庙,也是古代官方科举教育部门办公地,更是古代科举教育的“学校”之地,官学之地,根据地方行政等级不同,叫州学,县学,府学等等。 同时,文庙和城隍,武庙,县署等等,是古代城建属性的标志性,标配性建筑,通俗讲,凡是城市建设,是必定要建的建筑。 据文献记载,把孔子请入学校内祭祀的礼制,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此后在历代发展中,慢慢的成为一种严格的古代教育制度——庙学合一。 今天广西地界上,现在能查证到的,最早设立的文庙,是灌阳文庙,始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等于说经历了整个古代科举史,沉沉浮浮一千三百多年。由此开始,文庙建筑慢慢在广西各地铺广开来,也算是古代儒学文化,科举教育传播的过程。 据文献统计,唐代时期,广西有孔庙十一座,主要是集中在今天广西东部,以桂林地区为主。到宋代,则有四十一座,基本上遍布广西东部各州县。 再经历元,明,清三代的发展,基本上除部分实行土官,土司制度的地区,都是每州,县,府治所在的地方都建有文庙,达八十余座。 正是这种“庙学合一”教育制度的扩展,广西虽地处边陲,是历代王朝认为的“蛮地”,但科举教育成绩也是值得一提的。就说科举史上的一些头面人物,明确记载的592位状元中,出自广西就有十位;其中又有13位(有不同说法)是“三元及第”状元,广西就有俩。 到清代时,文庙的深入到广西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即主要实行土官,土司制度的地方,如庆远,思恩,泗城,镇安,太平等五府的部分州县,使得文治教化在这些“蛮区”得到了更深入的影响,促进了区域的融合。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末1905年时,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传统的文庙里的八股,之乎者也的科举教育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由此,文庙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很多此类文庙纷纷被拆,或被挪改成为各种场所,如学校,办公之地等等。 这也是文庙这类建筑遭受到的第一次巨大变化。 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破四旧”之类的提出,这种封建时代的“庙宇殿堂”,成为“被破”,“被清”的对象之一,之前剩余的文庙又遭到一次浩劫。 这也是文庙这类建筑遭受到的第二次巨变。 不算几十年间的各地的各种变革,单就这两次事件,加上长时间的缺乏重视与修缮,广西清代沿续下来的原来的八十几座文庙也就基本被拆占得八八九九了,文庙,在很多地方都成为了“历史传说”。基本,大体能整体幸存下来的,也就只有恭城,武宣两处;剩下局部文庙建制建筑的十余处;更多的就剩下一些残石断瓦,或是消失不见了。 到了近十几二十年,由于时代的社会环境变化,文化文明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文庙相关的文化重新得到了重视,很多地方开始提出重建文庙,新建筑,新气象,讲述传统的故事,打造成地方的文旅项目,人文景点;又或是维修地方的文庙仅剩的遗存,旧建筑,旧韵味,挖掘地方的深厚文化底蕴,延续传统文化的形式。 总之,重建建设也好,修旧如旧也罢,这些文庙建筑都是为了增加地方历史人文内涵,增加传统文化传播宣传功能,增添为新的旅游景点。 那现在广西西基本保留有文庙样式的21座孔庙,你又去探访过几处呢?那里有没有你想体会到的文庙文化呢? 附现在广西有文庙建筑新,旧形式的地方名录: 桂林的恭城文庙、灌阳孔庙、平乐府文庙、修仁文庙,贺州的临贺文庙、富川文庙,来宾的武宣文庙,崇左的永康文庙、太平府文庙,防城港的上思文庙,北海的廉州府文庙、合浦县文庙、永安文庙,玉林的郁林孔庙、北流孔庙、石南孔庙,百色的镇安府孔庙、泗城文庙,河池文庙,柳州孔庙,南宁孔庙。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