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长思考】惩罚不是目的,教育才是根本

 新用户9913Bpb0 2025-05-04 发布于浙江

校长思考惩罚不是目的,教育才是根本

前段时间,《温州都市报》报道了我校以"明码标价" 进行校园公物管理的创新做法 —— 将科学器材等物品放置在走廊,供学生自由取用。不少人质疑:小学生天性好动,如何保证公共财物不被损坏?过去,许多学校因担心物品受损,索性减少对学生的开放服务,但这无疑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在我校的管理实践中,"明码标价" 并非冰冷的惩罚工具,而是充满温度的教育载体。我常和老师们强调:任何惩罚本质上都是震慑手段,不应成为管理常态。就像国法家规,其意义更多在于警示,而非频繁使用。校园规则的制定,同样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公共意识,而不是单纯为了惩戒。

实际管理中,我们始终秉持"教育优先" 的原则。尽管每件物品都标注了赔偿价格,但真正因损坏而要求学生赔偿的情况少之又少。小学生的破坏行为大多出于无意或好奇,与其机械地执行赔偿,不如借此契机开展教育。曾有学生不小心损坏了学校公共物品,老师根据规则要求学生尽心索赔。于是,我再次和老师们重申这一制度的正确使用方式和背后设计的理念:惩罚不是目的,教育才是根本。

甚至,当学生真的损坏公物,我们依然可以有更灵活的处理方式。

事实上,在规则执行过程中,许多老师容易陷入误区:将惩罚当作管理的最终目的。有些老师为了维护秩序,过度依赖惩罚手段,忽视了规则背后的教育价值。长此以往,规则变成了冰冷的教条,学生只是被动服从,却无法真正理解规则的意义。当规则只剩下惩罚时,教育已经消失。而由此产生的负作用,将会让学生形成负面的情绪,最终导致习惯的无法养成。

真正有效的规则管理,应该是"润物细无声" 的教育过程。我们通过讲解示范、学生讨论、情景模拟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规则制定,理解规则背后的逻辑;通过各种试错,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律意识;通过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强化学生的正向行为。这些做法,远比简单的惩罚更能让规则内化于心。

因此,当我们把规则拟定出来之后,就需要跟进具体教育措施。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在集会上进行讲解,要在学生犯错时进行集体分析,要在学生容易犯错的时机前进行提醒;从班级层面来说,要在班会上重复这一规则的正确打开方式,在班级里形成公共的认知,营造一种热爱公共财务的集体氛围。只有如此重复这一规则的正确使用方式,才会让规则长在孩子们心里,外显在孩子们的行为上。

教育不是非黑即白的审判场,而是充满智慧的成长引导。当我们放下"以罚代管" 的简单思维,转而用耐心和智慧去引导学生,就会发现:每一次 "违规" 都是教育的契机,每一条规则都能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这,才是校园管理应有的温度与智慧。

惩罚不是目的,教育才是根本。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要保持敏感的洞察力,思考学校提出规则背后的价值理念。千万别让制度,成为伤害学生的又一杀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