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医李知行 有什么样的愿力,就会种下什么样的种子。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加班熬夜后胃胀如鼓,奶茶炸鸡下肚却腹泻不止,或是明明吃的不多却总觉得消化不良……这些信号都在提醒我们:脾胃这位“粮仓总管”可能已经“闹罢工”了。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两者如同磨盘,将食物转化为气血滋养全身。一旦脾胃虚弱,轻则食欲不振、四肢乏力,重则面色萎黄、气血两虚,甚至引发水肿、黄疸等症。 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考虑一个中成药,健脾糕片。 这个药源于清代吴师机的《理瀹骈文》的健脾膏方,现在改良成可嚼服的“中药小饼干”,让养生变得像吃零食般轻松。 健脾糕片:党参、白术(炒)、陈皮、白扁豆(炒)、茯苓、莲子、山药、薏苡仁(炒)、芡实、冬瓜子(炒)、鸡内金、甘草(蜜炙)。 细心的朋友就会发现这个中药组方是不是很像参苓白术散,所以这个药的主要功效也是健脾。 首先出场的是补气四君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党参如同脾虚者的“充电宝”,既能补气又不会像人参般燥热,特别适合熬夜加班后虚不受补的“过劳胃”。炒白术堪称“人体除湿机”,专治吃完就困、舌苔厚腻的“湿气型脾虚”。茯苓则是“双面特工”,白天利水消肿治“喝水都胖”,夜晚安神助眠治“压力性失眠”。甘草除了调和诸药,本来就有益气健脾的效果。 接着是祛湿小分队,薏苡仁、芡实、白扁豆。炒薏仁像温柔的“河道清淤工”,专门收拾体内的湿热垃圾。芡实和白扁豆这对“祛湿双子星”,一个固摄脾阳防腹泻,一个化解暑湿防口臭,堪称梅雨季的“脾胃防护盾”。 紧随其后是消食特工队,鸡内金、陈皮、莲子。鸡内金是“积食粉碎机”,从孩子吃撑的糖果到成年人聚餐后的烤肉都能化解。陈皮不仅是“理气高手”,还能中和补药的滋腻,让药效更丝滑。莲子暗藏“双层技能”,既止腹泻又安神,专治焦虑引发的“紧张性胃痛”。 益气的同时不要忘了还要给脾胃补充津液,胃喜润。冬瓜子像细腻的“肠道润滑剂”,在祛湿同时预防便秘,破解“祛湿反致燥”的困局。山药则是“跨界选手”,同时滋补肺肾,让长期戴口罩的都市人顺带养护呼吸道。 不同于传统膏方的黏腻,这款健脾糕片将药材与糯米、蜂蜜结合。嚼服8-12片的设定,让服药变成“吃小饼干”,避免汤药伤胃的尴尬。中药经过炒制,祛除寒性,更适合冰箱时代吃冷食的脾胃。蜂蜜替代传统阿胶收膏,既避免滋腻,又以甘味入脾,成为天然的“药引子”。 这就是健脾糕片,用于脾胃虚弱,身体羸瘦,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和小孩消化不良,面色萎黄者。 ![]()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均为科普中医所用,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要,请咨询医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