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者简介】 ![]() 那我们看一看这个真武汤,它由哪些药物构成?它由5味药组成。在《伤寒杂病论》当中,5味药的药方都很神奇。你比如说桂枝汤5味药,五苓散5味药。“5”代表什么数?你看《伤寒杂病论》当中第一个方子就是桂枝汤。“5”代表土,土的生数,万物土中生啊!后天之数,任何数如果不加5,它就不能成形。所以“5”这个数非常神奇,它是先后天的一个交接点。可以说,人整个的肉体的形成和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内经》里讲:“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这个胃气是什么呢?它用数来表达就是“5”这个数。那么真武汤有5味药,那就是土啊!土是干什么的?土就是制水的,对吧! 那么我们看它第一味药——茯苓,茯苓三两。茯苓又叫什么呢——又叫松腴——得松之余气而成。松树寿命很长,我们说不老松、不老松,老松余气结为茯苓。茯苓有白茯苓、赤茯苓之分。还有茯神木。茯苓有红色的,还有白色的。我们一般来说,红的入血分,白的入气分,这么去解释。我们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古人讲这个特别红的茯苓利水作用更好。所以说我们有些古方当中直接用的是赤茯苓。一般来说,我们大都认为是白茯苓。我们如果把这五味药分配到五行当中去,大家可能会看得更清楚。茯苓是什么呢?北方的问题需要南方来解决,东方的问题需要西方来解决。陶弘景的《辅行诀》里面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还有阴旦、阳旦啊!就是二旦四神。有些说六神,六神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勾陈、螣蛇了,对吧!此六合之正经。什么是六合呀?就是前后、左右、上下。“六合之正经,此乃神明之剂啊!”它是既济水火,交互金木啊!就是金和木相互交换,水和火相互既济。中医是一门人天之际的学问,它是天人合一的。它是天人地合参的,是神气形同调的,是病脉证并治的。我们常常用这种语言,其实就源于这里。 这个茯苓是如果是赤茯苓,可以放在南方火的位置上。第二味药是芍药,芍药是什么呢?芍药在《神农本草经》里面是苦平的,在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里面,加了一味药性,就是酸味。其实我个人的体会,看药物功效最好的注释,应该是《神农本草经集注》。这本书是陶弘景注的,陶弘景是东晋时候的人。我们叫三国归晋。而张仲景先生是东汉末年的,他曾经给这个王粲看过病,建安七子之一。陶弘景先生所处的时代在张仲景先生之后,但是离得也不远。那么他最能体会到前辈的高义。在《伤寒杂病论》当中,张仲景说他用的《胎胪药录》。《胎胪药录》没有了,《桐君采药录》也没有了,对吧!只剩下了一个什么呢?《神农本草经》。陶弘景讲他著《神农本草经集注》的时候,当时参考了六七个版本。而这个《神农本草经集注》,我看里面有很多的发挥,包括这个历代名家的运用,对《神农本草经》有非常好的解释。他讲的酸味,那么东方是什么呢?东方是木。它的味就是酸味。它的体是什么呢?体是酸味。其用是什么呢?用是辛味。或者说,我们古人又说补泻的问题,对于肝来说,酸味是泻味,而辛味是补味。我们大家都知道《辅行诀》里讲这些方子制定是以味为纲的。为什么以味为纲呢?我个人研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完全是按照这个规律来的。人法地,地是什么呢?在地就是味,在天谓之气。无非中医开药就是四气五味啊,以五味为纲。人法地,地法天,因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啊! 我们用有形的东西说无形的东西就好说,这是古人的一种方法。那么芍药这味药它有活血祛瘀的作用,它有破癥瘕作用。我们肝是藏血的,那么这个血脉不和,血不利则为水。阳气不够,水不利呢,则为瘀血停着,对吧!那么就成了这个瘀血。我们前辈中很多高人都说这个真武汤,它是温阳利水的一首方子。我觉得是对的。但是这个芍药怎么解释呢?怎么就温阳利水了呢?就是血不利则为水,水不利则为血,原因在这儿。所以说真武汤当中用芍药,我们好多前辈说是为了敛肝之气。酸味确实有收敛作用,我觉得更主要的是芍药有破除瘀血、癥瘕等等这些作用。我觉得它是酸味,应该列在东方木的这个位置上较为合适。 那么,第三味药我们看一看是白术这味药。术在《神农本草经》里怎么写的?苦温的药物。如果是苦温的药物,那么白术我们平常认为是甘温的药物。那么这个术到底是苍术还是白术?在学术界有争议。如果完全是苦温的药物,它应该是苦温燥湿的作用更好一些。如果是白术这味甘温的药物,甘味就有补的作用,入脾土,我们就把白术这个药放中央,白术有健脾益气的作用是吧! 那么我们看看第四味生姜这个药,它的味是辛味,我们就放到西方。西方金就是辛味。那么对于肺来说,酸味就是它的补味,而辛味是它的泻味。我们把芍药放在东方肝的位置,它就是泻肝的,对不对?把肝里面的瘀血祛除。而生姜放在西方,是把肺里面的水给去掉。 还有最后一个关键的药物,就是我们的附子。附子,去皮破八片,炮。生附子和炮附子作用是不一样的。你比如说桂枝加附子汤当中,这个附子是干什么的?它是敛汗的,止汗的。它是用温阳来摄汗的。那真武汤里的附子是干什么的?它是温阳来利水的。利水的时候我们用茯苓,芍药把肝里面的瘀血去掉,白术健脾,生姜把肺里面的水去掉,生姜能温中散寒,温肺化饮嘛!它的颜色是黄色的,它的味道是辛味。切开以后,可以看到里面有很多丝,这个丝其实是通络的。大家看到没有?这5味药严丝合缝的放在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而这五个方位所有和水有关系的,我们都可以用真武汤。所以说是北方的正神。 从古人的角度来看,这个方子就是非常好了。这5味药的剂量非常有讲究,茯苓、芍药和生姜是三两,白术是二两,附子是一枚。很多人争论这个方里面的君药、臣药是什么?一般来说,君药放在第一位。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里面,它怎么说的啊?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一枚附子为主将,那么这个君药还是附子。它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温阳利水,活血祛瘀。那么血不利则为水,水不利则为血。这是血和水之间的关系。以水为主的就用真武汤这个方子,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啊! 煎服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渍,温服七合,日三服。”一升是200毫升,8升就是1600毫升。煮取三升,就是煮取600毫升。1600毫升的水煮成600毫升,把药渣子去掉,温服七合,日三服。一合是多少呢?一合是20毫升,七合就是140毫升。140毫升分三次服,那么一天就服420毫升的药。那么还剩180毫升到哪去了?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大家思考一下啊!抛出第一个问题:它为什么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呢?比如说我们找到了这个大玄武汤,煎服法是:“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它是用一斗的水煮取四升,温服一升,白天三吃回,晚上吃一回。那一次就是200毫升。这个严丝合缝。唯有这个真武汤或者说小玄武汤,温服七合,日三服。这是为什么呢?还剩180毫升的药。我先给大家抛出个悬念,后面我会给大家谈谈我的想法啊! (未完待续) 整 理 | 吴振 校 对 | 吴振 李敏 编 辑 | 李敏 审 核 | 关瑞花 李沂泽 李敏 马新童中医传承工作室 请提前一周预约!祝您早日康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