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一进补就“上火”,甚至腹胀、口干、失眠,这就是中医常说的“虚不受补”。明明体虚,却越补越不舒服,原因何在?针灸作为中医重要的组成部分,究竟如何“妙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了解针灸如何改善“虚不受补”这一难题。 虚指机体正气不足;补指的是补法,是中医的八法之一。《黄帝内经》记载:“虚则补之”,这是中医的基本治则之一,补法用于治疗各种虚证,以补益人体气血阴阳各层次的不足。 然而,临床中可见“虚不受补”者。何为“虚不受补”?“虚不受补”首见于《本草新编》,清代陈士铎将其描述为“愈补愈虚”。现代学者则认为“虚不受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虚不受补”是指脾胃不调,补药难以消化吸收,常表现为脘腹胀满、腹泻、口舌生疮等。广义的“虚不受补”是指运用补法之后非但无益反而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医医病书》主要从脾胃因素对“虚不受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一者湿热盘居中焦,二者肝木横穿土位(脾胃),三者前医误用呆腻闭塞胃气、苦寒伤残胃阳等弊。”湿热,肝木过盛和滋腻/苦寒药物的共同点在于都会损伤脾胃。脾胃为水谷生化之源,药物进入人体后,需要通过脾胃运化成精微物质,才能作用于五脏六腑,发挥补益作用。如果脾胃运化不及,那么药效自然会大打折扣。 虚不受补的重要原因在于补法应用失当,具体可分为时机、力度、制剂三方面。 汤药是有形之药,而针灸是无形之药。不同于内服汤药,针灸属于中医外治法,主要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治疗全身疾病。中医理论认为,“经络者,行血气而营阴阳”,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内外的通道,亦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说明经络可直达脏腑深层病机。最重要的是,相较于药物需脾胃运化,针灸借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特性,直接调节气血输布,避免滋腻之品加重脾胃负担。 那么,针灸如何通过这种“无形之药”的特性,既规避了脾胃负担,又能切实改善“虚不受补”的深层问题呢? 针灸能够调节脾胃气机,改善运化功能。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二者共同主持水谷精微的输布。针灸调和气机升降出入,疏通脾胃经络,改善“虚不受补”状态下的中焦经络阻塞,脾胃运化失司的情况,使补益药品得以归经入脏。此外,现代研究也表明,针刺特定穴位(足三里等)可以改善嗳气症状,加速胃肠蠕动并促进胃排空。 此外,针灸还能促进气血生化,调节气血运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针灸改善脾胃的运化功能后可增强其对水谷精微的转化能力,从而促进气血的生化。此外,针灸通其经脉从而调其血气,使气血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输布有序。 针灸改善“虚不受补”有多种方法,针刺、艾灸和拔罐是其中常用的三种。以下结合例子简要介绍它们的作用方式。 针刺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促进营养消化吸收,改善“虚不受补”状态,达到调和脏腑、扶正补虚的效果。 以脾胃气虚兼痰湿内阻型的“虚不受补”患者为例,可选用足三里,中脘,脾俞等穴位。足三里健胃补气,中脘调胃和中,脾俞健脾化湿,合用可强健中焦,增强脾胃运化与气血生化功能,改善“虚不受补”。 治疗时须辨证论治,根据体质虚实调整穴位配伍、刺激强度与留针时间,逐步提升机体对补益物质的接纳能力,最终实现脏腑功能的协调与正气的内生。 艾灸可利用艾草艾柱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来温通经络,温阳补气,增强脾胃阳气,提升吸收能力,促进气血生成,缓解“虚不受补”,增强机体正气。 以气血两虚型的“虚不受补”患者为例,可艾灸关元、三阴交、血海等穴位,协同实现温阳化气,益气生血之效。 拔罐通过负压作用于体表,以局部气血调动促进整体循环,激发体表卫气,改善精微物质的吸收与输布;还可以结合走罐手法松解筋膜粘连,消除因经络不通导致的“虚不受补”现象,通过适度刺激逐步重建通畅的气血循环。 “虚不受补”的原因是脾胃失职,补法不当。针灸调和脾胃运化,促进气血生化,避免药力壅滞。临床可灵活组合针刺、艾灸、方药等标本兼治,为“虚不受补”患者提供更优、更多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智煜.基于中医学理论探讨“虚不受补”的内在机理[J].光明中医,2016,31(02):176-178. [2]黄小珍,粟胜勇.“通补法”针灸论治“虚不受补”[J].吉林中医药,2019,39(07):953-957. [3]陈俊炜,梁能幸,丁智聪,等.基于《黄帝内经》探讨“虚不受补”应对策略[J].中医药学报,2022,50(08):83-87. [4]Liao X, Tian Y, Zhang Y, Bian Z, Wang P, Li P, Fang J, Shao X. Acupuncture for functional dyspepsia: Bayesian meta-analysis. Complement Ther Med. 2024 Jun;82:103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