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志 单位 | 鄂州市共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摘要:本文从专业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社会救助从单一物资救助向“物资+服务”综合救助模式的转变,分析了这一转变的创新点、实施路径,并预测了民政部门社会救助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案例研究、政策分析等方法,本文旨在为民政部门提供社会救助工作的新思路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社会救助;物资+服务;专业社会工作;民政部门;发展趋势 一、引言 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的重任。然而,传统的社会救助模式往往侧重于物资救助,忽视了困难群众在心理、能力、社会融入等方面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救助政策的逐步完善,民政部门开始探索“物资+服务”的综合救助模式,以期更好地满足困难群众的多元化需求。 二、从物资救助到“物资+服务”综合救助的创新 (一)创新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困难群众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他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生活物资保障,还需要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服务。因此,传统的物资救助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社会救助工作的需要。 (二)创新意义 1. 提升救助效果:“物资+服务”的综合救助模式能够更全面地满足困难群众的需求,提升救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提供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等服务,有助于帮助困难群众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3. 增强社会融入:社会融入服务能够帮助困难群众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减少社会歧视,增强社会归属感。 社会工作精选好书,快快拿下↓↓↓ 三、“物资+服务”综合救助的实施路径 (一)建立需求评估体系 以困难群众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其经济、健康、教育、居住、就业、监护、社会融入等情况及服务诉求,完善服务类社会救助需求评估指标。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比对+实地摸排”的方式,对困难群众的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及相应服务需求进行精准画像,形成需求台账。 (二)编制服务类社会救助清单 在科学评估困难群众基本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因地制宜编制服务类社会救助清单。清单应涵盖访视、看护照料、康复训练、助餐助浴、助行助洁、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多样化社会救助服务。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加强服务类社会救助政策和资源整合,形成救助服务合力。 (三)拓宽服务供给主体 统筹衔接养老、助残、托幼等关爱服务政策,整合优化慈善帮扶、志愿服务、对口结对、邻里互助等社会资源,培育发展一批从事服务类社会救助的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社区慈善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服务,拓宽服务供给主体。 (四)加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加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力度,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通过培训、督导、实习等方式,加强社会工作者的实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激励机制,提高其职业吸引力和社会地位。 (五)完善监管与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服务类社会救助的监管与评估机制,确保救助服务的规范性和有效性。通过定期检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救助服务的质量、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同时,加强信息公开和群众监督,提高救助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四、专业社会工作视角看民政部门社会救助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服务内容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困难群众需求的多样化,民政部门社会救助的服务内容将更加丰富多样。除了基本的生活物资保障外,还将涵盖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社会融入、就业帮扶等多个方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 (二)服务方式精细化 未来,民政部门社会救助的服务方式将更加精细化。通过精准识别困难群众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救助方案,提供精准化的服务。同时,加强服务过程中的跟踪与评估,及时调整服务策略,确保救助效果的最大化。 (三)服务主体多元化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力量的不断壮大,民政部门社会救助的服务主体将更加多元化。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将共同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服务,提高救助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信息化水平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民政部门社会救助的信息化水平将不断提升。通过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平台等,实现救助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动态管理。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困难群众的需求进行精准预测和智能匹配,提高救助工作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五)政策法规完善 未来,民政部门社会救助的政策法规将更加完善。政府将出台更多关于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政策文件,明确救助标准、服务内容、资金筹集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加强政策宣传与解读,提高社会各界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认识和支持。 五、结论 从“物资+服务”的视角看社会救助的创新与实施路径,是民政部门适应新时代社会救助工作需要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需求评估体系、编制服务类社会救助清单、拓宽服务供给主体、加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完善监管与评估机制等措施,可以推动社会救助工作从单一物资救助向“物资+服务”综合救助模式的转变。 未来,民政部门社会救助将呈现出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方式精细化、服务主体多元化、信息化水平提升和政策法规完善等发展趋势。这些趋势将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困难群众的需求,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