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斯洛:人类最美丽的命运,最美妙的运气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获得报酬!

 洪澜 2025-05-05
图片
全文字数丨2365
阅读用时丨大约15分钟

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犹太移民家庭,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专业。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马斯洛一生著作颇丰,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动机与人格》和《人性能达的境界》。在这两部作品中,马斯洛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深刻影响了20世纪心理学发展方向。

马斯洛创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突破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的局限,主张以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关注人的积极潜能与成长动力。其“需求层次理论”重塑了动机研究框架,推动心理学从病理导向转向成长导向。

作为“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军人物,马斯洛的作品全球销量超百万册,入选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百本心理学著作。他提出的“自我实现”概念激励个体追求精神成长,人本主义思想为心理咨询与积极心理学奠定基础。

图片

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亚伯拉罕·马斯洛

睡一天懒觉,你可能会感到很开心,终于不用早起了,睡觉睡到自然醒。但是,睡一周的懒觉呢?也许你就会感到彷徨,如果没有,那就睡一个月试试。

以前我觉得不工作会很舒服,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想干什么就干点什么,没有同事、没有领导,更没有做不完的任务,不用勾心斗角,更不用装模作样。

后来才发现,如果真的什么都不做,你可能一年也说不上几句话。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一天不知道干了什么就过去了。时间久了,就容易陷入孤独、自我怀疑之中。

因此,工作有时并不仅仅是工作,它包含了很多东西,除了获得工资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求之外,还有同事之间的各种羁绊,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相互竞争。

正是这些数都数不完的羁绊充实着我们的生活,满足了我们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尽管孤独是人生的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完全远离群体。

图片

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

——亚伯拉罕·马斯洛

德国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说:“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左右摇摆。”

“无欲则刚”,以前很喜欢这个词,甚至把它定为自己追求的“至高境界”。禁止自己喜欢一切东西,现在想想也挺好玩的。人本为人,却非要把自己变成草木、变成石头?

这是不是很有意思?欲望作为人类最原始的情感之一,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更是人类进步的主要驱动力,我们为什么非要把它当成“洪水猛兽”呢?

事实上,欲望并不可怕,人类的伟大恰恰就在于能够超越本能欲望的裹挟,通过自我觉察将欲望转化为成长的阶梯。满足的关键不在于消除欲望,而在于选择合适的欲望。

图片

一个人不应该只是专注于自己没有的东西,而是应当专注于使自己产生满足感的东西:自己有什么,自己是什么人,自己能够做什么。

——亚伯拉罕·马斯洛

“我是一个失败者”,这是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个评论,而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三十岁了还没房、没车。我想,这应该是大多数人对成功的定义,我们都觉得自己“这辈子废了”,生活没有了任何奔头。

三十岁该有什么?这究竟是谁定的标准。很显然这标准并不是天生的,而仅仅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观念。我们为什么要用这样一种标准判定自己的成败呢?我们可不可以自己给自己定一个标准呢?

当然可以,首先以我们“有什么”为基点,然后认清“自己是什么”,最后确定自己“能做什么”。这样我们就能把“被动接受命运”变为“主动定义人生”,摆脱社会角色或他人期待的束缚,以更真实的自我体悟人生。

图片

人类最美丽的命运,最美妙的运气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获得报酬。

——亚伯拉罕·马斯洛

马斯洛说:“当一个人找到了真实的自己,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就会不为物所惑、不为情所迷,不被游戏、金钱、名利等外物所羁绊,向着自己的人生理想而笃定前行。”我觉得笃定前行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这是“传记之王”斯蒂芬·茨威格说的一句话。毫无疑问,茨威格发现了自己的使命,写下了《人类群星闪耀时》。

有人说要干一行爱一行,也有人说爱一行干一行。什么是使命?写史记是不是司马迁的使命?发明电灯是不是爱迪生的使命?提出相对论又会不会是爱因斯坦的使命?谁也说不准,也许是,也许不是。

如果你做一件事,感到很开心,而且想做一辈子,不去做你就会感到痛苦,那么,这也许就是你的使命。上天并没有给我们安排什么特定的使命,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选择自己使命的自由。

图片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就会跟着改变;态度若改变,你的习惯就会跟着改变;习惯若改变,你的性格就会跟着改变;性格若改变,你的人生就会跟着改变。

——亚伯拉罕·马斯洛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你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你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你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简言之,观念决定命运。

每个人做事情都有两种心态,“我要做”与“我想做”。“我要做”并不一定我想做,有时是不得不做;“我想做”虽然不一定就能做,但是一旦去做了,就会感觉到很开心。很显然这是两种不同的观念。

如果一件事情我们并不想去做,但又不得不做,这时,对我们自己来说,做这件事就会让我们感到很痛苦。反之,如果一件事情我们本来就很想做,突然获得了机会去做,我们甚至会感到非常的幸福。

当然,生活有时并不会给我们太多选择,有很多的事情都是避无可避的。当我们无法选择的时候,请记住,我们永远都有最后的一种选择,那就是改变自己的心态,把“我要做”变成“我想做”。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