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读懂何振岱 
江镜侨乡,自古以来,儒风浩荡,俊才星驰。清末民初,名震文坛的鸿儒雅士何振岱,其祖籍就在江镜南华村。 走进南华村何振岱祖居地,看到村委壁画上有一幅何振岱的肖像。他面部清朗明爽,眼神深沉含蓄,眉宇间透出清秀、儒雅与从容,一旁的广告词赫然在目:“大儒故里,诗韵南华——福建文化名人何振岱故里”。 

江镜镇有关同志介绍了何振岱的生平业绩、文学造谐和艺术成就,当地老人也与我们攀谈交流,回忆史料记载,何振岱,一代儒学大师,“同光体”闽派的殿军人物,其一身傲骨、坚守道义的处世理念,经纶满腹、才艺脱俗的儒雅形象,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何振岱(1867—1951),他的一生,跨越了前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何振岱的父亲是一位秀才,曾任县府幕僚,其母有着“孟母断织”的远见卓识。幼年时何振岱就聪慧好学,十二三岁便能熟诵五经、《史记》、《汉书》等经典著作,不仅博览群书,而且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妙笔生花,备受塾师赏识。他勤读书、求知识、学本领,笃志上进、自强不息,博学多识、才华出众,脑子里装着尧舜、老庄,装着屈子和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儒家的谐世,道家的玩世,佛家的脱世,融会贯通,浸润心灵。 1897 年,何振岱参加全省乡试,考中第4名举人。但在中了举人之后,由于不循八股文章,连续三次投考进士未得中。他也清楚:自隋唐以来,借助科举的途径,将学问与俸禄直接挂钩;而杰出的文人,偏偏多有个性,不为物羁,放浪形骸,由着自己的性情,而不是按府衙规则条文办事。 
仕途不济,反正他有的是去处。官场污浊,他奔田园;人事混乱,他做隐士。清高而傲岸,甘愿低调的基础是随时能高调。1887 年,何振岱还未考中举人,没有资格进入当时福州四大书院之一的致用书院,但他时常替已经中了举人、有资格在书院读书的文友代写课业,凡是他代作的课业,竟都名列前茅,得“膏伏”(相当于现在的奖学金)。到中举之后,何振岱能够名正言顺进入书院了,每次所作文章,更总是“阖市争相传诵”。 文章锦绣,取决于一个人的胸襟、才情、学养、个性、气质和历练。1923 年,晚清重臣、光绪皇帝首任太傅、享有“文章司令”美誉的福州邑人陈宝琛,慧眼识珠,也邀请何振岱为其代笔弄墨,因为那时达官贵人附庸风雅,遇红白之事,总要请陈宝琛撰文作句,导致笔墨生意热火朝天,应接不睱。陈宝琛曾在何振岱代笔文章上加有按语,诸如“大作清婉,读了口角生香”“大作平实坚致,循颂再三,无可增损”。何振岱也由此获得不菲的酬金,每写一篇,能得百元稿酬。 
但是,何振岱信奉的是“不怕钱少,只怕心穷;不怕位贱,只怕文贱”。蒋介石60岁那年,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也拟请何振岱代其作贺寿文章,并先行送上润笔费3000 元。当时何振岱经济拮据,囊中羞涩,然而他断然拒绝,不愿奉承,宁可守贫。正所谓“秀才见官不下跪,布衣文人傲王侯”,越是清高脱俗,越会令人觉得他卓尔不群,志洁行芳。 在国家蒙难、山河沦陷之际,何振岱坚挺脊梁,立得正、行得稳,重道义、守原则,日本侵略者占据福州时,曾慕名托人,打算聘请何振岱为顾问,他拍案怒斥,严辞拒绝;当得知昔日的文友郑孝胥在东北当了汉奸,成了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他怒发冲冠、义愤填膺,将所有与其往来信札诗文付之一炬,以示划清界线。 
何振岱人生的精彩亮点,还在于多才多艺。他擅画能琴,书法精湛,诗作成就亦高,以其淳微淡远、疏宕幽逸的诗歌美学,在闽派中独树一帜,成为“同光体”闽派的殿军人物。1915 年,林则徐曾孙林炳章(1875-1923)主持市政、疏浚西湖,倡议重修《西湖志》,福建巡抚许世英遂聘请何振岱总纂。何振岱仅用9个月时间即成书,全书分14 门,共24 卷,达40 多万字,并绘图景等各类插图23 幅,堪称图文并茂的佳作。何振岱著述甚丰,有《觉庐诗草》7 卷,《我春室文集》4 卷,《榕南梦影录》2 卷,《心自在斋诗集》1 卷,《寿春社词抄》8 卷,另有《易学录》《明诗话》《词话》《笔记》等未出版。 
何振岱的诗文画作,表达了对国家民族的忧思和对自身身世的感慨。这与历代不少文人有相通之处,而一旦“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初衷失意,便从容拂袖而去,退隐书斋,亲近自然。有道是“山水是地上文章,文章是案头山水”,“山水是文人的真正老师,文人是山水的真正知音”。得山川精华,取秀水灵气,文人与山水惺惺相惜,相看俩不厌,行文起来也易于情理交汇,云霞满纸。 
何振岱的诗词,节奏抑扬顿挫,音韵回环婉曲,哲理蕴含其中,多有上乘之作。诗呈刚、直、显,词露柔、曲、隐,刚柔相济,美韵绕梁。他在《虞美人》一词中感慨沉吟,“英雄自古甘寂寞,云汉心期邈,每逢困处只长叹,愿隐平生还捡诗书看”,诉说着他的苍凉之情,寄以纵横之志。正所谓“有失必有得”,官场失意,文坛得意,何振岱掷去的是乌纱,得到的是时间、精力与自由,他把自己的人生转向语言艺术,写作也为了减压,放下重荷,更为生活增光,为生命添色。 何振岱诗文美誉盛传,拜师者纷至沓来,有男、有女,有军人、有方丈,大家皆以入何门为荣,如“五四”新文化时期的“福州八才女”,革命烈士吴石将军均师从其门。当年的西湖宛在堂,成了何振岱教授这些学生诗文的场所,雨窗无事,茶室有香。他对学生们视若己出,一起吟风弄月,抚琴听曲,其乐融融。 
何振岱的琴艺也堪称一绝。他从容按弦移指,演奏飘逸洒脱,音色朗亮纯粹,声调悠悠盈庭,节奏跌宕起伏,尤以“顿挫”取胜,表现出抑扬有纪、参序有节的艺术风格。他操琴追求主体与客体、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从“琴心合一”到“天人合一”,自有一番清澄脱俗、苍古流畅的独特风貌。文人抚琴,修身养性,也寄托理想,儒家的礼乐,道家的空灵,佛家的超脱,均浸透血脉,洒落古琴,知音侧耳,无不击节拍案。倘若寻访福州三坊七巷文儒坊里“何振岱故居”,我们就会幻觉何振岱依然端坐斋堂,三弄七弦,柔曲漫过恬静庭院,古韵缠绕幽深小巷。 如今,曲终人去,江上峰青,一代国学鸿儒渐行渐远。何振岱祖籍地是福清江镜南华村,近期当地党委政府顺应民意,拟筹建一座“何振岱纪念馆”,以寄托邑人崇德向善、尊贤重才的情怀。福清这片侨乡热土,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展望前景,我们坚信这里必将文脉庚续,儒风致远,学风浓郁,俊才辈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