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过年回老家,七大姑八大姨围在厨房忙得脚不沾地。堂姐非要用电饭煲焖红烧肉,结果糊了锅;三叔坚持用高压锅炖排骨,差点把厨房炸了。 最后还是我爸把蒸锅里的梅菜扣肉一端出来,瞬间镇住全场 —— 软糯的五花肉吸饱了梅菜的香气,油花亮晶晶的,用筷子轻轻一夹就散开。那一刻我才明白,蒸菜看似朴实,却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烹饪智慧。 今天就给大伙唠唠咱们国家那些让人欲罢不能的十大家常蒸菜。 1. 剁椒鱼头要说湘菜馆里最 “勾魂” 的蒸菜,非剁椒鱼头莫属。我在长沙读大学那会儿,校门口小馆子的剁椒鱼头才 28 块钱一份。新鲜鱼头对半切开,铺满红绿相间的剁椒,大火蒸个 15 分钟。 记得第一次吃时,汤汁顺着鱼肉纹理往下淌,鲜辣劲儿直冲脑门,配着米饭能扒三大碗。关键是蒸的时候要放勺猪油,那香味,十里八乡都闻得到! 2. 红枣枸杞蒸鸡肉这道菜是我妈每年入秋必做的。鸡腿肉切块,用黄酒、生抽腌半小时,铺在泡发的红枣枸杞上。有次我偷懒用微波炉加热,被我妈好一顿数落。她说蒸鸡肉得用砂锅,底下垫竹篾,蒸汽慢慢煨出来的肉才嫩。出锅撒把葱花,老人小孩都抢着吃,滋补又不上火。 ![]() 3. 梅菜扣肉扣肉讲究 “三肥三瘦”,煮到七分熟后抹老抽炸出虎皮纹。梅菜要选绍兴的陈年梅干菜,泡发后和炒香的蒜末一起铺在碗底。我家每次蒸扣肉都要摆上整整齐齐的 12 片,倒扣盘子时 “哗” 地一下,油亮的肉片颤巍巍的,光看着就咽口水。 4. 清蒸鲈鱼海边长大的人最懂清蒸鱼的门道。我表舅在渔村开大排档,他说蒸鱼必须用活鱼,杀完直接进锅,连盐都不用提前腌。水开后大火蒸 8 分钟,淋上滚烫的花生油,滋啦一声,葱姜的香气全被逼出来了。鱼肉蘸着蒸鱼豉油,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 ![]() 5. 莲藕蒸肉湖北的粉藕最适合做这道菜。肉馅里拌上泡软的糯米,塞进切好的藕夹,整齐码在笼屉里。记得小时候帮奶奶包藕夹,总偷吃生肉馅,没少挨骂。蒸熟后的藕片吸饱了肉香,糯米晶莹透亮,咬一口软糯香甜,比吃肉还过瘾。 6. 粉蒸肉川渝地区的粉蒸肉最有烟火气。五花肉切成巴掌大的厚片,裹上炒香的米粉,拌点郫县豆瓣酱和醪糟。我在成都出差时,街边小店用土陶碗蒸粉蒸肉,揭开盖子那刻,蒸汽裹着肉香直往鼻子里钻。底下垫的红薯吸饱了肉汁,比肉还抢手。 7. 蒜蓉粉丝蒸扇贝夜市大排档的 “顶流” 非它莫属。新鲜扇贝肉铺在泡软的粉丝上,蒜蓉要分两半,一半生蒜一半炸蒜,淋上热油激发出香味。有次和朋友宵夜,点了 20 个扇贝,边吃边嗦手指上的蒜油。关键是蒸的时间不能长,不然肉老得像橡皮筋。 8. 蒸大闸蟹秋风起,蟹脚痒。我在苏州吃过正宗的清蒸大闸蟹,老板教我 “冷水上锅,肚皮朝上”。蒸好的蟹壳红得发亮,掰开蟹脐,金黄的蟹黄淌出来,蘸点加了姜末的香醋,鲜得舌头都打转。吃完蟹要用温热的黄酒漱口,那叫一个舒坦。 9. 腊味合蒸湖南人过年必备的硬菜。腊肉、腊肠、腊鱼切成厚片,底下垫上土豆片,啥调料都不用放。我堂哥家的腊肉挂在灶台上熏了一整个冬天,蒸的时候油脂慢慢渗出来,把土豆片都染成琥珀色。配着白米饭,连吃三碗都不腻。 10. 鹿茸菇蒸排骨鹿茸菇干提前泡发,泡软后洗净拧干水分铺在碗底。排骨剁成小段,用生抽、蚝油、料酒、少许淀粉腌制 20 分钟,均匀码在鹿茸菇上。大火烧开后转中火蒸 30 分钟左右,直到排骨熟透。 鹿茸菇吸收了排骨的肉香和油脂,变得软嫩多汁,而排骨则带着独特的菌菇香气,口感层次丰富。在乡下老家,这道菜一上桌,瞬间被抢光。 这些藏在蒸笼里的美味,没有复杂的技巧,却最能吃出食材本味。下次做饭犯愁时,不妨试试蒸菜,说不定能找回记忆里最踏实的烟火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