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隶书的形态改写《石门铭》,但舍弃典型的“蚕头燕尾”装饰性笔画,实际上是在探索一种“古隶”或“篆隶”向楷书过渡的中间状态,这种风格既有隶书的宽博古拙,又隐含楷书的端整,同时避免过于程式化的波磔,使作品更具高古气象。
一、改写呈现的特征
1. 线条:圆厚凝重,少提按变化
以《石门颂》的中锋篆籀笔法为主,但不像典型隶书那样强调“蚕头”(起笔藏锋顿挫)和“燕尾”(捺脚波挑)。
接近《开通褒斜道刻石》或《莱子侯刻石》的早期隶书风格,线条更质朴。 2. 结体:横向取势,但不过分夸张。
保留《石门铭》的宽博感,但减少其楷书的纵势,字形略扁,类似《好大王碑》的平正。
避免《曹全碑》那样的飘逸波磔,使整体更显沉稳。 3. 转折:圆转为主,少方折顿挫。
不像楷那样强调“折笔”,而是沿用篆隶的“转笔”,使字形更显古朴浑厚。
类似《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的圆融笔意。 4. 章法:自然疏朗,保留摩崖气息。
由于舍弃了隶书的典型波磔,整体会更接近“古隶”或“八分书”之前的风格,如《五凤刻石》的稚拙感。 二、古代参照:改写不是空穴来风,应有借鉴参照
1. 借鉴《开通褒斜道刻石》(东汉早期)
特点:无典型蚕头燕尾,线条平直如篆,但结体已趋隶书,与“去波磔隶书”思路一致。 2. 《好大王碑》(东晋)
特点:隶书结构,但波磔含蓄,线条厚重,字形方正,堪称“无燕尾的隶书”。 3. 《广武将军碑》(前秦)
特点:隶楷过渡,笔法率意,无装饰性波挑,接近摩崖石刻的自然书写。 4.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北齐)
特点:篆隶笔法写大字,无典型隶书波磔,圆厚古朴,与你的探索方向高度契合。 三、改写可能带来的艺术效果
优势:
高古感增强:去掉装饰性笔法,作品更显原始、质朴,类似汉简或早期摩崖。
金石气更浓:线条更接近凿刻效果,适合碑派书风。
个性鲜明:不同于标准隶书或唐楷,形成独特的“古隶楷”之混合体。 需注意的点:
节奏感可能减弱:隶书的波磔原本是调节字势的关键,去掉后需通过其他方式(如粗细、疏密)增强动态。
易陷入“僵直”:若线条过于平直,可能失去书写韵味,可适当加入《石门颂》的“曲势”来破板滞。 四、如何进一步优化风格呢
1. 融入简牍笔意
参考《居延汉简》或《武威汉简》,加入一些率意的“掠笔”,使线条更生动。 2. 适当加入篆书结构
如《天发神谶碑》的方折篆法,可增强奇崛感。 3. 调整章法对比
用大小、疏密变化弥补波磔的缺失,如《爨宝子碑》的错落布局。 五、总结:
书法的进步源于探索,也许是不成功的,或者是不如时代审美的,但没有探索,肯定是没有进步的。在书法史上的意义
改写的宗旨就是回归隶书的本源——早期隶书(古隶)本就无蚕头燕尾,如《云梦睡虎地秦简》。而到了东汉,隶书才逐渐规范化,形成“八分书”的装饰性特征。
复古隶书(类似清代伊秉绶的隶书,去波磔,重气象)。
楷隶”过渡体(又类似魏晋时期的《谷朗碑》)。 因为这种探索是非常符合在碑学中求古、求拙、求真”的审美,再结合摩崖石刻的苍茫感,会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书风! 这种打破常规的尝试,正是避免复制黏贴的重复,更是书法创新的重要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