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清朝历史杂谈52-乾隆下令销毁这些书籍的背后真实原因与目的什么?真相令人愤怒 (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倘若存在不当之处,还望联系予以删除) (本文共计 335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10 分钟) 熟悉明清历史的朋友对两部书应该不会陌生,一部是明朝的《永乐大典》,一部是清朝的《四库全书》。这两部鸿篇巨著,很大程度上反应了这两个朝代对待科学与文化的态度。 当然,书籍本身的比较并非是今日本文之主旨。今日文章,咱们单独就清朝乾隆年间,所编修的《四库全书》所具有的一个细节特征展开论述。因为要修撰这部《四库全书》,乾隆下令销毁的书籍和珍贵资料堪称“不计其数”?那么被乾隆下令销毁这些书籍的背后真实原因与目的什么?同时,因为编修《四库全书》给中华文明造成的断层式灾难有哪些? 咱们今天讲一部古书的故事 “读史知未来”,让我们今天用简短的三千余字将这里面的内部关联讲清楚。 ·你不准反对我,我说了算 首先,我们需要确认一个不争的事实,即是《四库全书》虽被誉为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但其背后隐藏着大规模的文化审查与破坏。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对典籍的系统性销毁和篡改,更对中华文明的传承造成了深远影响。甚至,您现在看到的《明史》里面为什么记载了很多玄幻的不符合逻辑的内容,这是否也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 因为要编修这部所谓的巨著,大量的民间书籍被收缴,进而被销毁的书籍类型与典型案例不胜枚举。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反清思想与民族立场类的书籍。明末出现了大量的抗清文献,比如《酌中志》因记载明末宫廷秘闻及反清立场被销毁,这部书的作者是明末宦官刘若愚,他的见闻具有极大的可信度。再者,《明季北略》与《明季南略》这些记录明清易代史实的书籍被列为禁书。当然,最搞笑的现实是,涉及“胡人”“夷狄”等字眼的文献均遭删改,如岳飞《满江红》中“胡虏”“匈奴”被改为“飞食肉”“盈腔血”。咱们也不知道修改这些的那群人,到底在害怕什么。 除此以外,民族历史类的书籍的很多基本思想都被删改,涉及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历史的书籍被彻底篡改,例如《三朝北盟会编》中“夷狄”被替换为“强大”“边陲”等中性词汇,以淡化清朝的异族统治背景。 言及此,基本上可以认定为,编修书籍其实只是假象,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篡改历史。 ·你不准太艺术,我看不懂 如果说第一类书籍被删改,想想还能理解,但是第二类文艺类的书籍被删改或者禁止,就显得毫无道理了。 那些被冠以封建礼教“异端”类的文艺作品,在这次《四库全书》编修过程中,遭受灭顶之灾。《红楼梦》《水浒传》《西厢记》《牡丹亭》等因“败坏礼教”被禁毁。明末文人钱谦益、金堡等人的作品因涉及降清或反清双重立场被全面清理。这里简单说一句钱谦益,他的故事相当精彩,以后咱们单独讲述。 文艺作品之外,一些思想自由的著作,例如明末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反专制著作被销毁。十分可惜的是,顾炎武的《音学五书》等学术作品也因潜在风险遭删改。 你不准太艺术,我看不懂,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你不准太科技,我怕你跑 第三类遭到删改与禁止的书籍,对于后来的民众影响可就太大了,这一类便是科技书籍。 咱们还是举例论证,一些科学技术的典籍,比如《军器图说》,此书详细记载了明代火器技术,因可能威胁清廷统治被销毁,您看清楚了,是销毁。另外,《海防纂要》因涉及制海权思想遭禁。 咱们看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 再者,地理与外交文献的书籍也受到了乾隆为首的满清既得利益群体的黑手。《历代舆图》这样的宏观世界观建立的作品,因为包含外国地理信息的书籍被篡改或焚毁,乾隆的目的是愚民,以维持“天朝上国”的封闭认知。 你不准太科技,我怕你跑,就是如此。 ·动机与目的交织出的现实 在这次举国上下的销毁书籍的活动中,明代的档案与历史记录受到了最难以想象的遭遇。 清廷系统性销毁了明代档案,仅留存3000余件,但这被迫留存的档案,还主要为天启、崇祯朝的兵部档案,其余约1000万份档案被焚毁,导致明史研究严重依赖被篡改的《明史》。此处再次划重点,《明史》是篡改过的,里面的内容很多不符合基本逻辑,以后咱们单独讲述。 乾隆这次以编书为名义的毁书运动中,根据统计,其下令销毁书籍总数约13600卷、15万册,焚毁版片8万余块,禁毁书目达3000余种,数量与《四库全书》收录相当。如果您看到此处,省愚不知各位看官如何看待这一段难以回首的历史往事。多少珍贵的典籍,被乾隆的个人私欲主导而付之一炬,造成永久的伤害。 悲叹不已。 既然如此,那我们有必要浅析一番他下令销毁书籍的动机与深层目的。 毫无疑问,首先,他仍然为了巩固统治的合法性。但是鄙人以为,如果统治的合法性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巩固,那么是否意味着它本身就是不合法的? 众所周知,老生常谈的话,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这群人亟需消除汉人对“夷狄”统治的质疑。通过销毁明末反清文献和篡改历史,将清朝塑造为“天命所归”的正统王朝,甚至塑造成给明朝报仇的王朝。咱们前文提及,《明史》编纂耗时94年,多次按帝王意志修改,以强化专制集权。 其次,乾隆的动机在于进行思想控制与文化专制。 他,借修书之名行“寓禁于征”之实。根据留存在民间的记忆,他以奖励献书为名,在全国范围内收缴书籍,筛选后销毁所谓的“危险”内容。不得不说,这一招过于阴损。 乾隆还曾明令:“第其中有明季诸人书集,词意抵触本朝者,自当在销毁之例。” 通过篡改典籍统一思维方式,他甚至还将“吴三桂击走李自成”改为“清军击走李自成”,虚构清朝入关的“正义性”。 但愿人长久,书籍传万世 与此同时,这一次毁书,压制了学术自由与民间的活力。咱们前文提及,乾隆销毁涉及科技、军事的书籍,以防止民间掌握威胁统治的技术。另一个层面,禁毁小说、戏曲等俗文学,遏制思想多元化。所以说,不知道那些认为清朝时期民众生活幸福的人,这种观点是如何产生的。 毁书期间,乾隆也没有闲着,文人徐述夔因“明朝期振翮”诗句被灭族,周亮工因“清风不识字”遭迫害,形成恐怖氛围迫使民间自行焚书。仔细想想,写“清风不识字”都要被迫害的满清,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定义它呢? ·断层式灾难 所以,鄙人想要毫不留情地讲,这次所谓编修《四库全书》的动作,对中华文明造成了断层式的灾难。因为,自此始,历史的真实性永久丧失。 明代档案的毁灭使大量一手史料消失,明史研究被迫依赖清廷篡改后的《明史》,导致对明清易代、农民起义等事件的认知严重失真。所以如今每一位明朝历史的爱好者,咱们所看的明朝历史,到底有几分真实,这谁又能说得清呢? 另外,科技与军事著作的失传,直接导致火器技术等领域的倒退,直接削弱了近代中国应对西方冲击的能力。所以,船坚炮利的英国人在1840年打过来的时候,人们的错愕与无助,就是满清一手所造成的。 当然,还有一些十分尴尬的细节例子,如辛弃疾词中“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为“人道宋主曾住”,这里的“刘寄奴”实际是指代,历史上南朝宋的皇帝刘裕,“寄奴”是他的小名,但是这么一改,文学原貌遭破坏,深层次的含义也随之而失去。 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点评:“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咱们继续延展地思考,毁掉大量书籍后,社会思想多元性被严重扼杀。民间原本存在的反专制思想和民间智慧被全数清除,由此加剧了文化僵化,为清末思想保守埋下伏笔。所以才出现了义和拳民认为铁路会影响龙脉这样的无稽之谈。 与此同时,文明记忆的殖民化重构使得真正的历史记忆,也许早消失在飘摇的风雨中。清朝通过修书将自身塑造为文化正统,却压制汉人的历史记忆。销毁记录金元历史的文献,淡化少数民族政权更替的复杂性。所以,似乎我们可以认为,《四库全书》实为“最大规模的思想统治”,通过文化裁判维护外来统治的历史罪证。 《四库全书》的编纂既是文献整理的巅峰,也是文化专制的悲哀。其保存的3万余册典籍成为研究古代中国的重要资源,但代价是更大量珍贵文献的永久消失与历史真相的扭曲。 所谓权力对文化记忆的操控在此处展现得十分透彻,盛世修书既可“为往圣继绝学”,亦能“为专制筑牢笼”。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其实答案早已在人们心中。 到此,今日的文章论述完成,如果您满意请留下您的红心,如果您不满意,还请评论区提出指正意见。如果可以,点击鄙人的头像,或许您还能看到更多符合您三观的作品。省愚在此谢过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