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普遍 “脾虚” 的现状在中医理念里,“脾虚” 十分常见,即便没有明显病症,也困扰着众多国人。这里的 “脾” 并非西医腹腔中那个长条状器官,而是身体器官的功能集合。“脾虚” 时,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生殖系统以及运动机能等多个系统可能会出现功能不足,这往往是疾病前期或亚健康向疾病过渡的阶段。 ![]() 中国人易 “脾虚” 的原因用心多于用身中医讲 “思虑伤脾”,思虑由中医的 “心” 所管,属火,脾属土,按照五行学说,火生土,心思过重的人,自然容易伤脾,影响胃口,也易生病。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精神压力会让大脑皮层对下层的指挥失常,中国人常用脑甚至用心术,增加了 “脾气” 受损几率。 生活状态的巨变过去,中国人以劳作为生,过劳是常事,自然消耗脾气。如今,生活从温饱不足变为小康,体力活动锐减,肌肉从过去的过劳转为现在的过逸。肌肉过劳和过逸都会影响脾,过逸还会因用进废退削弱脾气。 肌肉力量相对弱中国男人肌肉壮硕者少,传统审美甚至偏向白面书生、弱不禁风。中国女人 50 岁后高发漏尿问题,这与生育多少并无直接关系,像非洲女性生育率虽高却无此尴尬,根源在于中国人体质类型并非肌肉有力型。这也致使中国女性更容易垂臀平胸、显 “黄脸婆”,因为黄色正是脾气不足时易显现的颜色。不仅运动用到的肌肉如此,胃肠道的肌肉也受影响,所以大便不成形、吃硬质食物消化不良等情况常见。 改变 “脾虚” 的方法选择适宜饮食鉴于中国人脾虚的体质,喝粥成为民族习惯,像欧洲人吃的坚硬意大利面,本能就会被我们拒绝。《黄帝内经》讲 “五谷为养”,谷薯类、粮食类是清洁的生命能源,更适合国人。当脾胃被油腻、寒凉所伤时,热粥,如大米粥、小米粥,甚至米汤,是让脾胃休息的最佳食物。医史上不乏危重病例,连药都无法进食,名医从喂米汤开始扶养脾气,助患者康复。 适度锻炼肌肉中医说脾主肌肉,“手无缚鸡之力” 多是脾虚。适度锻炼肌肉很关键,比如修身养性的太极拳,就是养生大家乃至长寿者的多选。 放松心情减轻精神压力,避免过度思虑,可减少对脾的伤害。 脾虚的不同表现及对应调理脾气受伤后的体型变化脾气受伤后有两种表现,即越来越胖或者越来越瘦。因思劳伤脾导致脾气虚的人,可能表现为越来越瘦;因懒、久坐、不运动伤脾的人,体内垃圾毒素逐渐堆积,会越来越胖,且是虚胖。这种虚胖在当下更为常见,易催生糖尿病等富贵病。 “过劳肥” 现象剖析“过劳肥” 较为普遍,“十个胖子九个虚”,这里的 “虚” 指脾虚。过劳首先伤脾,脾气虚致使代谢能力下降,能量过多存留在体内使人肥胖,这类人脂肪多、肌肉少。常见于忙碌人群,他们无暇顾及饮食热量,加重了肥胖程度。“过劳肥” 者减肥常不成功,因为单纯节食、腹泻无法改善脾气虚,甚至还会加重症状,体重易反弹。 不同体型的脾虚分析及调理能吃且胖型这种胖常见于年纪轻、发育期且胃口好的人,多因饮食过量,胖得比较结实,不算疾病,控制食欲、加强运动即可。 能吃且瘦型这类人吸收功能不好,是脾气虚的表现。比如有的女孩子特别能吃却不长胖,到晚上会腹泻,将食物排出。虽然年轻时代谢问题不明显,但随着年龄增长,40 岁后代谢能力下降,脾气虚导致的代谢问题会加重,可能会变成胖子,且仍会有腹泻问题。针对此类以及食少而胖者,若属于 “脾气虚”,可服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五苓散等,具体用药需咨询当地医师。乏力明显者可服用补中益气丸,气短、心慌为主者可用归脾丸,腹胀、便溏者可选用参苓白术散。 少食而肥型这是典型的脾气虚,不仅 “少食而肥”,还肌肉无力,运动起来乏力。其脾虚和肥胖多因心力交瘁、思虑过劳所致。此类人体内一般有痰湿,需通过补脾祛除痰湿来减肥。 类似病症的特殊情况还有一种 “能吃且瘦型” 类似糖尿病、甲亢,是虚性亢奋的结果,中医归结为 “胃火盛”。这类人不仅易饿,还容易渴,人显得憔悴,皮肤缺少水分,需马上治疗。 慢性病人的脾虚调理慢性病人一般脾气虚,即便有慢性感染,也不要只依赖消炎药。比如泌尿系统感染、盆腔炎、慢性咽炎、慢性阑尾炎等疾病复发时,可增加补脾中药,如黄芪。服用消炎药时,配合黄芪 15 克、大枣 5 枚、甘草 5 克,每天煎 1 剂,早晚各吃 1 次,能让人感觉舒服,炎症也能更快消退,因为黄芪能提高白细胞战斗力。 其他脾虚表现及注意事项既怕冷,也怕热,这也是脾虚的表现。久坐会伤脾,因为中医的脾主肌肉,缺乏运动、肌肉无力会累及脾。所以要适量运动,避免久坐伤脾。少吃消炎药,保护脾气,让身体更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