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生不息——魏晋南北朝画像砖

 9133图书馆 2025-05-06
图片

全文共有字数1804字

阅读时长约6分钟

图片

汉末魏晋六朝,

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

然而,也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

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魏晋南北朝的杰出艺术成果之一——画像砖

便是这个极端时代的缩影……

社会背景与思想内核

在介绍一类文物本身之前,或许我们更需要先了解文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核,这样不仅可以对文物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有一个宏观的把控,而且也更易领悟这一时代文物背后蕴含的思想基调。因此,我们暂且过一会儿再来细细观赏画像砖那庄严而活泼的线条和颜料吧,先登到高处,俯瞰那模糊笔法背后真正的时代烽烟与思维碰撞

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社会在魏晋南北朝时发生了第二次大变动北方民族大面积融合,中原文化大量南渐。在这漫长的四百年里,魏晋南北朝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传奇,它是一个思想和艺术大丰收的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中国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呈现出缤纷绚丽、异彩纷呈的壮观景象。

魏晋时期艺术价值标准,是维护人内在本性的道统理想

道统理想的实现,途径大致有三:一条是儒家和法家的政统化道路,通过依附于社会的文化秩序而获得实现,所体现的是一种“克己复礼”的宗教承当精神;一条是墨家的世俗化道路,通过依附于人的衣食住行的满足而获得实现,所体现的是一种实用性科学精神;而另一条便是道家的高逸化道路,通过超逸社会功利而获得实现。

道家的高逸化道路,对道统理想的实现影响则尤为深远。老、庄旷达玄远、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生活态度给了晋人极大的启发。士人们在清谈中激烈地辩论,自由洒脱的玄学激活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魏晋时代沿袭秦汉以来的中原文化得以脱胎换骨,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线条之美

魏晋南北朝期间的画像砖,是当时自然风景和人们朴素生活的写照。技法上最有价值的是线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表现动物方面运用线条的粗细节奏变化。在这一技法下,所绘对象形态栩栩如生,轻重刚柔和动静差别兼具,反映出画家朴素、自然、自由的思想精神和传神写照的表现技法。

图片

▲  图一  来源:《中国美术全集》汉、魏、晋时期

从图一可以明显看到,在表现技巧方面,为了显示动物脊背的柔健,往往粗线从动物的鼻端一笔到尾,柔软的腹部则用富于变化而有弹性的粗线条来表现。其他方面,人物衣服的下垂部分往往用粗线以显示稳重,房屋坞壁往往用简练的轮廓线来表示,显得庄严而完整。画面极强调书写性,随意性。整个画面看上去轻松粗放,却蕴含着一种文化,淋漓酣畅而落落大方,完全是激情流淌且自然而然的展现,这一特点在河西走廊一带的画像砖上表现地更加突出。

用此技法,画面便能在笔法最充分舒展的运转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这种运用线条粗细节奏变化来突出绘画内容的水准,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文化艺术修养和精湛的表现手法。

官服之仪

魏晋南北朝是急剧变动的时代,多民族融合带来服饰的革新,画像砖上展示了当时不同身份人物的着装。出土于酒泉市果园乡闸沟砖厂墓葬的画像砖,描绘了宗长听讼的一幕:砖面上方绘有红色帷幔,帷幔下绘小几,勾勒出厅堂的样貌。画中人物有三:正中央是主角——宗长,身形最大,头戴纳帻的高冠,着交领长袍,拱手端坐于铺在地面的坐席上,头偏向一方,正凝神听取跪在画面左侧艺人的禀报,画面右侧,立有名戴介帻、着袍的人。冠下衬帻这习俗大约从东汉开始流行。袍,在先秦时指内衣,到东汉已用作外衣,其形制特点是上衣、下裳相连,交领、宽袖、直裾,逐渐取代了战国起流行的深衣,又比深衣宽大且富有普适性,社会上下阶层皆可穿着。

图片

▲  图二 魏晋 听讼画像砖 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

晋代衣冠已成古丘,但这些画像砖却将魏晋人的衣饰风骨凝固了下来。

“听讼”这类依附于社会秩序而进行呈现的内容,可以体现出儒家和法家的“政统化道路”,即通过依附于社会的文化秩序而获得实现,所体现的是一种“克己复礼”的宗教承当精神

庖厨美馔

魏晋时期,人们的饮食多见于庖厨画像砖,这类图像直接继承了汉代画像上的庖厨图,其内容大致可分作宰牲、汲水、切菜与炊煮等几种。

图片

▲  图三 魏晋 庖厨画像砖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藏

出土于嘉峪关市新城魏晋1号墓的庖厨画像砖(图三)反映了切菜和炊煮的场面。砖面四周以朱色勾框,右侧绘戴巾帻的厨师在俎上切肉,俎下接盘,他手起刀落,肉随之被切为片,坠入下面的盘内,厨艺高超。左侧厨娘在烹饪,她在一形似釜的炊煮器旁操作翻看,可能正在煮肉羹一类的食物,整幅画面洋溢着富足生活的热气腾腾感,而厨娘煮食不用灶,间接反映出当时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这类有生活气息的画像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体现这文章开头所介绍的“墨家的世俗化道路”,即通过依附于人的衣食住行的满足而获得实现,所体现的是一种实用性科学精神。

天地之间,旷达任诞

我们再来看看南京西善桥出土的南朝时期砖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四),南朝的墓室壁画坚持传统特色,以汉晋传统神话内容居多,由于玄学学风,《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也很多。有意宣扬放荡恣意的精神状貌、在老庄学说基础上形成并风靡一时的魏晋玄学和逐渐传播开来的佛教、道教,对当时有很大影响,更是在文人的衣著和生活方式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主要表现在突破旧的礼教,衣著宽博。

图片

▲  图四 南京西善桥出土 南朝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画像砖

 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画像砖中,“竹林七贤”和春秋时期的荣启期都穿着宽畅的衫子,衫领敞开,袒露胸怀,一人散发,三人梳丫髻,四人裹幅巾,可见其任性不羁、放浪形骸的性格。这既表现出他们崇尚虚无,轻蔑礼法,也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文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结语FINAL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砖壁画体现了三大精神:就形式而言,以朴素为原则;就题材而言,取之大自然,借以抒发人最本真的情感;就创造态度而言,旨在以这种艺术形式发挥个性与自由。

中国艺术绘画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在文化人中唤起了“普遍的自觉”,通过赋予艺术以独立的价值,并且有意识地推动前所未有的普遍艺术创作活动,终于确立了魏晋南北朝艺术光辉典范。民族纷争到融合、丝绸之路开辟带来的中外文化交流形式、东汉以经学为背景的政治的实用主义及老庄思想的抬头、玄学与佛教思想的影响、与选举制度密切联系的“人伦鉴识”活动等等,都是导致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实践丰富多彩的原因。在这一系列原因的背后,是一种精神的相对自由,是对秦汉大一统封建专制政权背景下思想文化禁锢现象的一次扭转。

画像陈迹,衣冠古丘,风容定格,五彩褪色

风姿屹立,精神不朽

树下正襟危坐的听讼

庖厨忙而不乱的热闹

竹林间恣意放达的交汇

会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生生不息

图片

参考文献

[1]吕官荣.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画像砖艺术——朴素,自然,自由的精神境界[J].创意设计源,2009(03):60-63.

[2]李重蓉,孙祥.河西画像砖上的魏晋风度[J].文物天地,2021(09):44-51.

文字/天山共色

编辑/摸鱼塔诺西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请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