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第九卷 汉纪一 【原文】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财,好色;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译文】 范增劝项羽说:“刘邦住在崤山之东时,贪财而又好色。现今入关,却不搜取财物,不宠幸女色,这表明他的志向不小哇。我曾命人观望他那边的云气,都显示出龙虎的形状,出现五彩,这是天子之气啊!宜赶快进攻他,不要错过了时机!” 【材料解析】 秦末乱世,刘邦派兵封锁函谷关,意图独占咸阳,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项羽。在此关键时刻,范增向项羽谏言,指出刘邦入关前后判若两人:昔日在山东时贪财好色,如今入关却不取财物、不纳妇女,且其驻地云气呈现龙虎五彩之象,有天子之气,力劝项羽速速出击。 范增的这番言论,表面上是对刘邦的精准分析,实则暗含其自身思维的局限性。他能敏锐捕捉到刘邦褪去人性弱点、展现远大志向的转变,却忽略了审视己方团队、领导者的缺陷与欲望。 在一个军事集团中,谋士的格局与智慧往往决定着团队的走向。楚汉之争,某种程度上就是张良与范增两位顶级谋士的博弈。张良出身贵族,世代为韩相,他以平定天下为己任,目光高远。其向刘邦提出的建议,皆立足于宏观战略布局,关注汉军自身的不足与改进方向,致力于规避刘邦的决策失误,同时注重与刘邦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例如在鸿门宴前夕,张良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察觉出项羽阵营的杀机,精心谋划,帮助刘邦化险为夷;在楚汉相持阶段,张良提出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的策略,为刘邦扭转战局奠定基础。 反观范增,虽有才智谋略,却缺乏帝王师的素养。他更像是“土匪头子的军师”,战略眼光局限于消灭对手,未与项羽建立稳固的信任纽带。在项羽与章邯的巨鹿之战中,范增未能及时引导项羽把握战机,致使项羽和章邯反复较真直至入关时机拖延;项羽受降章邯后,面对20万秦军,范增也未提出利用降军收买民心的策略,错失良机。 当刘邦先入咸阳,项羽因嫉妒欲发兵攻打时,范增未能纠正项羽的狭隘思维,引导其从天下一统的战略高度思考。此后,项羽因韩生直言劝解他定都关中,只因言语过于直白而将其杀害,致使众谋士不敢进谏;陈平、韩信等顶级人才也因在项羽阵营缺乏安全感而离去,这些局面的形成,范增难辞其咎。 项羽行事多凭感情用事,缺乏战略考量,比如在分封诸侯时,项羽没有合理平衡各方利益,导致诸侯离心;在追击刘邦时,又因骄傲自满多次错失良机。而范增未能发挥谋士应有的作用,未能帮助项羽树立长远目标,导致楚军虽有优势却逐渐走向败局。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却犹豫不决,范增未能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促使项羽下定决心,最终放虎归山。 刘邦虽出身平民,战略眼光存在天然的局限性,但张良凭借其贵族出身的战略视野,不断提醒刘邦,助其摆脱阶层思维的束缚,逐步具备帝王格局。 这印证了思维对个人发展的关键作用:思维决定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结果又强化思维,形成闭环。一个人若局限于蝇头小利,其思维将禁锢其发展,难以突破阶层。项羽本具天赋,又有范增辅佐,却因感情用事与谋士格局不足,最终优势尽失,被起初处于劣势的刘邦击败。项羽在后期刚愎自用,听不进范增的建议,甚至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怀疑范增,导致范增愤而离去,这进一步加速了楚军的衰败。 由此可见,个人成事与否,天赋与资源并非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能否以宏观视角思考问题,能否摆脱欲望与人性弱点的束缚,更重要的是能否遇到格局宏大的助手辅助自己。若缺乏高瞻远瞩的思维与智慧,又没有足够智慧的人,他即便条件优越,也终将在竞争中落败。 公众号【鉴史悟道】,通过历史故事的分解,学习古人的智慧。在人生道路上,不迷茫,不气馁,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优势,了解社会潜规则,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分享学校不教、书里不写的知识学问! 懂点人情世故,分享不为人知的人际关系! 关注公众号【鉴史悟道】,免费赠送《如何成为领导心腹》《绝密人性天书》等干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