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瓣9.6,请让他继续霸占热搜

 南京栖霞百仁 2025-05-06

随着疫情的平稳,医生们逐渐从热搜里走下来。

昨天,武汉中心医院医生胡卫锋,抢救无效离世。

前天,支援绥芬河医生于铁夫,心脏骤停去世。

接连两个在抗疫中做出贡献的医生离开,令人痛心。

但公众对医护人员的关注似乎越来越小了。

热搜,又该「还」给流量明星了吗?

鱼叔想再次为最可爱的人们摇旗呐喊一次——

《中国医生战疫版》

0

5月13日,这部纪录片稍显低调地开播了。

「医护人员」「新冠战役」这些关键词,在疫情肆虐的日子,曾多少次登上了热搜;

可等到这部纪录片上映时,高达9.6分的豆瓣评分,只有不到1000人评价。

鱼叔想为这部良心纪录片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中国的医护人员值得,

记录他们的它也值得。

纪录片的第一集,是从一场直播开始的。

或许很多人都认识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余昌平

他平时自诩为小人物,可这特殊时期,却意外成为了「网红」。

在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后,常常直播住院日常,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余昌平对自己的命运,很早就预料到了。

他是新冠疫情防治专家组成员,每天要接触大量感染患者

尽管患病倒下,但他依旧保持着强大的乐观态度。

说话语调轻松幽默,配着画面里锃亮的大脑门,的确有爆款网红的派头。

记录片里记录下的是他的住院日常。

他关心自己每天有没有撸够5000步;

吐槽医院的盒饭不好吃;

计较自己长胖了三斤......

平凡如我们关心、吐槽什么,他也同样关心、吐槽什么。

那么我们的害怕、恐惧,他有吗?

纪录片里没有问,留给观众自己想。

纪录片没有渲染他作为「网红医生」的传奇性,也没有渲染他战斗在一线被感染的悲壮性。

只是记录他琐碎的日常,把他还原为「人」。

这也是这档纪录片的整体格调。

冷静客观地记录疫情期间武汉医护人员、支援队、志愿者的日常,让我们走进了这些称谓背后,每个鲜活生动的个体。

「这件事不能讲」这句话在第一集中出现了两次。

一次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陈晓蓓说的。

她不能讲的是和母亲隔着铁栅栏相见的事,一提就哭。

疫情期间妈妈病了,陈医生回小区送药。

隔着铁栅栏相见的这对母女,彼此牵肠挂肚。

可也只能匆匆握一下手。

另一次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副院长余开焕说的。

他不能讲的是同事杨主任搭了心脏支架,还继续战斗在一线。

不能讲不能讲,一讲起来就眼泛泪花。

他们不能讲不能提的,是作为普通人的那份人之常情,是作为医生的那份忍常人所不能忍。

彼此都是成年人,如今的特殊他们都懂。

可小孩子不懂。

终于见到消失多天的爸爸,孩子只想要一个惯常的抱抱。

可爸爸不肯,直往后躲。

小孩就说,「我讨厌爸爸」。

小孩子的委屈就是这么直白。

他小到还不能理解,他的爸爸是疫情期间运送医生的公交司机这意味着什么。

但总有一天他会懂,并为此骄傲。

上面提到的陈医生和志愿者司机至少还能见一见亲人,在危难之中得到亲人的鼓舞和安慰。

可更多的人连这个机会都没有。

每天看着努力救治的病人接连死去,年轻的护士们受不了,回到家忍不住大哭。

不对。

不是回家,是回到酒店。

不能回家的原因所有人都懂,都理解,可难受这情绪它不懂眼色地还是来了。

没有家人朋友的安慰,年轻的护士们只能独自忍受。

从西交大一附院来支援的护士荔缘就是如此。

阻隔她和家人的,除了几千公里的距离,还有生死。

19年底刚刚领的结婚证,还没享受到新婚的甜蜜,就远离家人、爱人,独自与死神搏命。

医护这个行业,有太多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很多话想说却说不出口,于是慢慢地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这次支援武汉也一样。

勇敢和无畏,留给医院和病人。

害怕、压抑、还有那句值得,都留在了日记里。

对亲人的思念,对死亡的恐惧,这是「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同你我一样的人之常情。

但扛下这一切,却是他们独有的坚强。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成为第三批疫情救治定点医院的消息发布后,一半的保洁和保安都跑了。

改造医院期间,传出一个病人发热做了核酸检测的消息。

干活的工人吓坏了,也跑了,给多少钱都不干。

我们能理解。

每个人背后都有亲人老小,都惜命。

害怕是人之常情。

但也正因为人人都会害怕,迎难而上就显得弥足珍贵。

武汉的医护人员们坚守阵地,没在疫情区的医护人员也有很多主动请缨不远万里支援而来。

他们像是往火海里冲,往洪水里跳的逆行者。

纪录片里的数据显示,从1月24号开始,共有四万两千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支援,是史上最大规模医疗救援

这句话看起来够恢弘,够气势。

可鱼叔想换个角度给你讲这组数据:

某个医护人员逆行支援武汉这件事,发生了四万两千次。

每一个人都不是庞大数字的背景板,都该鲜活生动地站到最前面来。

志愿者们也是。

发布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十个小时后:

某个市民报名志愿者这件事,发生了一万次。

基辛格说,「中国人一直都是幸运的,他们总是被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这句话我原来就知道,但这一刻更理解。

纪录片没有展现这些勇敢的逆行者有什么豪言壮语,镜头平实地记录着他们治病救人的日常:

全副武装到病房查房;

开会为病人设计更好的治疗方案;

解决氧气压力的问题减少病人死亡率......

一定有病人生命垂危而他们力挽狂澜或者遗憾失败那些更「动人」的场面吧?

可这部纪录片都摒弃了。

唯一被展现的是他们作为医生的专业性。

「我们尊重医生职业,他们代表了人类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的希望之光。」

这句被放在豆瓣的剧情介绍,大约可以展示创作团队的理念。

通过医护人员的视角,我们也能更深刻地理解,除了直面生死,他们的另一种难。

那一层层的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看着就很难受,但它到底多难受?

爱写日记的护士荔缘说,带着护目镜有哈气看不清,只能看到眼前10厘米-20厘米的距离。

鱼叔把双手摊放到眼前10厘米远,压迫感一下子出现了。

因为长时间带着口罩会缺氧,忍不住恶心、呕吐。

但为了节省防护服和口罩,有的护士会把到嘴边的呕吐物,重新咽回去

鱼叔光是一想就反胃。

普通人能承受到什么地步?

纪录片中的一位志愿者,穿着整套防护服、护目镜、口罩、手套、脚套......

第一天只坚持了半个小时,第三天才挨到2个小时。

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无休息日,每天三班倒,这样的全套装备他们一穿就是8-10个小时

当然不能上厕所,纸尿裤维持着最后的体面。

年轻力壮的大姑娘、小伙子们都受不了,还有一些医生、主任已经年近半百,一样要这样熬着。

那位心脏做了支架依然奋战的杨主任曾讲过,只要他在一天,就要守在这

他用了「守」这个字。

不是待在这,留在这,是「守」在这。

就像雄狮守着幼崽,战士守着边疆。

为常人所不能为,忍常人所不能忍,他们比普通人更强大吗?

不是。

陈晓蓓医生说,好多次都快忍不下去了,可,最终还是忍下去了。

「责任」「伟大」这些词挺重挺光辉,但对每一个医护人员来讲,那是不忍不行,硬着头皮扛下去。

他们只能向前冲,因为他们的身前再无战友,身后是一个个巴巴望着他们的病人。

纪录片里也有病人向医生道谢的片段,这是大家理所当然能想到的。

但没想到的是,那位病人更强调说,只要医生们来看看我,我晚上就能睡安稳了。

每天来查房的那位医生,不止救了她的命,也守卫着她心理的防线。

想一想真是这样。

是医护人员的一线冲锋和国家的托底,让我们没那么心慌了。

鱼叔还想补充一点。

保洁、保安是逃了一半,可还留下来一半没被纪录片提及。

他们以及其他同样没有被提及的餐饮服务人员、住宿服务人员......都属于这些普通战疫日常中的一部分,值得被铭记。

发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这些并不惊心动魄的日常,重复了上成百上千乃至上万次。

这就是这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刚刚发生过的,惊心动魄的历史。

在这个煽情也可以被容忍的时期,《中国医生战疫版》选择了克制和冷静。

一切传奇、悲壮的东西都被刻意的弱化了,唯有最真实的日常被记录。

不需要刻意的赞美和拔高,真实自有万钧之力量。

感受这些日常的事,活生生的人,观众能自己找到答案。

昨天在豆瓣看到这部纪录片下排第一位的评论,鱼叔心里不是滋味。

他说,这纪录片讲的都是他了解的事情,没啥意思。

今天看到这条评论已经被顶下去了,稍微放心了一点。

鱼叔尊重他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也不是容不得别人批评这部片。

毕竟「批评不自由,赞美就无意义」。

只是这种「我都知道了,就没什么大不了」的论调让人警惕。

我们对医生群体的关注绝不该只是「猎奇」而已。

否则,当好奇感被消耗殆尽,新一轮的漠视和无动于衷会重新上演。

这部纪录片是在回顾这些事实。

也是在让事实背后的「医护人员」群体,让他们以自己活生生的「人」的身份走在大众面前,不再是个模糊的概念。

他们的喜怒哀乐平凡如同你我,也会害怕、也会恐惧,也会想要放弃,是人之常情。

他们超越常人的「伟大」和「牺牲」,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勇敢无畏。

英雄的背后也是个血肉之躯在咬紧牙关。

那些属于医护人员每个个体,真实而细微的情绪涌动,能透过镜头和画面,穿过我们的目光,和我们的心灵交汇起来。

如此,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医护人员们的这些勇敢和无畏,比我们以为的更加珍贵。

此时此刻,他们值得被一次次提起。

他们应该在热搜上停留的更久一点。

不是为了热搜这个虚名,而是为了热搜背后的大众关注。

大众关注更多一些,对他们的理解和包容就会更多一点。

更有益于他们早日得到那些本就属于他们的东西——

合理的社会地位,更公正、更包容的对待。

「疾病不应该把人们分开,恰恰相反,它应该为人类相爱提供机会」

未来的世界终会恢复常态,医护人员会重新成为这个社会运行中的普通一环。

而那时候,希望「朝阳医生陶勇医生被砍伤」「民航总医院杨文医生被杀死」这些悲剧不要再发生了。

世界从未完美,但你我可以让它走在更好的路上。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