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常识 1. 书:这里指上书,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提出建议的一种文体。与一般书信不同,它更具政治性和针对性,旨在通过有条理的论述,说服君主采纳自己的观点,以影响国家政策或决策。 2. 客卿:战国时,各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为了增强自身实力,纷纷招揽其他诸侯国的人才,授予他们官职,这些在本国担任官职的他国人才被称为客卿。客卿制度打破了地域限制,促进了人才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为各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期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他在位期间,任用百里奚、蹇叔等贤能之士,积极拓展秦国势力,开地千里,称霸西戎,为秦国的崛起和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4. 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他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推行变法,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5. 惠王:即秦惠文王,秦孝公之子。他重用张仪,采取连横策略,打破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为秦国的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在他统治期间,秦国继续扩张领土,国力进一步增强。 6. 昭王:即秦昭襄王,秦惠文王之子。他在位时间较长,任用范雎为相,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蚕食他国领土,不断削弱六国势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重点实词 1. 窃: 窃以为过矣(私下,私自。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2. 过: 窃以为过矣(错误)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经过)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过分,过于) 一日,大母过余曰(探望,看望) 3. 就: 故能就其深(成就) 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轲自知事不就(完成)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 4. 举: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攻克,占领)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尽)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 5. 治: 至今治强(社会安定) 故治国无法则乱(治理) 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6. 拔: 拔三川之地(攻取)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 7. 致: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获得)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到达)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三、古今异义 1. 至今治强: 古义:社会安定,国家富强。 今义:治理、管理使强盛。 2.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 山东之国: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义:山东省。 4. 服太阿之剑: 古义:佩戴。 今义:衣服;信服;适应等。 5. 西取由余于戎: 古义:从。 今义:常用作介词,表示方向、对象等;也可作连词,相当于“和”“跟”等。 四、一词多义 1. 以: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 今逐客以资敌国(来,表目的)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因此) 以啮人,无御之者(如果) 2. 于: 西取由余于戎(从)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3. 之: 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助词,无实义)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亦飞廉、恶来之力也(的)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标志) 4. 为: 为客者逐(被) 窃以为过矣(认为) 为击破沛公军(替,给)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为了) 五、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者,……”表判断)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也”表判断)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者也”表判断) 2. 被动句: 百姓乐用(“用”是被动语意,被任用) 而君幸于赵王(“于”表被动) 为客者逐(“为”表被动) 3. 宾语前置句: 何陋之有(正常语序为“有何陋”,“之”为宾语前置标志) 何厌之有(正常语序为“有何厌”,“之”为宾语前置标志) 何以知之(正常语序为“以何知之”) 4. 状语后置句: 西取由余于戎(正常语序为“西于戎取由余”) 东得百里奚于宛(正常语序为“东于宛得百里奚”) 迎蹇叔于宋(正常语序为“于宋迎蹇叔”) 外树怨于诸侯(正常语序为“外于诸侯树怨”) 5. 省略句: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以”后省略宾语“之”,指代“客卿的作用”) 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省略主语“惠王”) 六、翻译训练 1. 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翻译: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这是错误的。 2. 原文: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翻译:如今驱逐客卿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3. 原文: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翻译: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 4. 原文: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翻译:假使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士而不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5. 原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翻译: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