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其昌绘画、楷书、行书真迹 有明一代,董其昌是文艺领域第一座高峰。论艺术造诣,无人出其右;论做人无耻,世上无其二 。 ![]() 万历四十四年二月,告老还乡,赋闲松江的董其昌迎来六十二岁大寿。 同乡一位土豪生员“陆兆芳”为了巴结董其昌,给董其昌准备了一份贺礼。 土豪发迹后,往往喜欢“洗白”。为了显示高雅,陆兆芳便让婢女“绿英”,以使女身份到董府送礼。 董其昌本就家境殷实,什么样的稀罕物没有见过。绿英带着贺礼到了董府后,董其昌对陆兆芳的贺礼一点不感冒,反倒对前来送礼的绿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即,董其昌连人带礼一块“收”下了。专门给绿英腾出了一间阁楼,恬不羞耻地取名为“护珠阁”,将其软禁其中。 董其昌压根没“鸟”陆兆芳。扣下使女后,也没跟陆兆芳打声招呼,玩了一手“原地消失”。 陆兆芳这头,还在家盘算着,收到董老爷寿辰请柬后,如何在生日宴会上好好表现,争取结交上这位权贵。 左等右等,等来的是,绿英被董府扣下的消息。 陆兆芳一听,火气“腾”得上来,破口大骂“董其昌是不知羞耻的老匹夫”。 转头一想,董府势大,董其昌还当过大官,不是自己能招惹的主儿。何况大家都是本乡的豪强地主,事情搞大了的话,结果顶多是狗咬狗一嘴毛。 人财两空的陆兆芳不得不“忍气吞声”。 在晚明,士大夫阶层互抢民女,算不上是什么大事。引用近代历史大咖吴晗先生评价钱谦益的那句话: 这伙人“居乡时,是土豪劣绅;在朝时,是……”。 ![]() 绿英估计是受不了董老登身上那股“老人味”,被软禁一段时间,谎称“思念母亲,回家探亲”,从董府跑出来后,躲到了陆兆芳家中。 董府人见绿英探亲迟迟未归,便派人到娘家门查看。一打听,绿英根本没回娘家。 董其昌得知被小妾戏耍后,一下血压飙升,叫来二儿子董祖权,带着200“恶犬”到陆兆芳家中要人。
陆兆芳拒不交人,双方当众理论起来。董公子自知理亏,平时骄横惯了。直接放出“恶犬”把陆家砸了个底朝天,然后揪出绿英强行带回董府。 两伙乡绅火拼。这下,可把坊间百姓给乐坏了。“董其昌为老不尊,唆使儿子给自己强抢民女”成了坊间茶余饭后的必吃之瓜。 董其昌干着不要脸的事儿,但心里还是要脸的。 为了“自证清白”,董府找到同住松江的何三畏和吴尔成出面帮忙“廓清”舆论。两位在当时颇有威望,都是看不惯庙堂黑暗,辞官回乡的缙绅。 在两位“正直人士”的调解下,陆兆芳“被判”立刻将绿英归还董家,不得纠缠此事。 理由是,董其昌有位鹰犬叫陈明。早年,绿英曾是陈明的继女,后来到了陆兆芳家中当婢女。 明朝的继女是合法的,婢女是非法的。陈明是董其昌的家仆,绿英就是董其昌家仆的闺女,这事还有什么可商量的。 还人呗。 理是这么个理,但逻辑可不是这么个逻辑。 陆兆芳充其量是一个小暴发户。董其昌与何三畏、吴尔成是正儿八经的缙绅,人家才是一个阶层的。面对这伙流氓缙绅的不公判决,陆兆芳只得自认倒霉。 可心里咽不下这口窝囊气,直接气晕当场,在家躺了半年才能下床着地。 ![]() 事虽然了了,但“瓜”还在。 董府横行乡里,仇家如麻。不知道是哪位仇家,为了报复董其昌,花钱雇了一伙“自媒体作者”,编了一段《黑白传》的评书。 当中,描述了一位叫“白公子”的老恶棍,强抢“黑秀才”女儿的段子。 说,家住龙门里的“白公子”已是须发皆白的年纪,依然色心不改,常年与方士研究“房术”。看上了落魄书生“黑秀才”的闺女,唆使儿子把姑娘抢回家中,据为己有。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段评书是在阴阳董其昌。因为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居士,考取功名后,家里图个吉利,举家搬到松江龙门寺西边居住,而陆兆芳因长相黑黝,外号“陆黑”。 老子研究“房术”,儿子帮忙强抢民女,这样的花边猛料,放在历朝历代都很炸裂。 董其昌听说坊间的传言后,火了。跑到县衙报案,声称有人在恶意诋毁自己。 正五品的县令,接到正二品尚书报案,自然一刻不敢耽搁。最终,从街上抓来了一个叫“钱二”的说书先生。 一番严刑拷打后,钱二交代剧本出自老秀才范昶之手。范昶坚决不承认,董其昌便把钱二抓来,让范昶和钱二跪在地上,对天发毒誓。 ![]() 范昶跟董家还是“叔伯”连襟关系,范家儿媳妇是董其昌家族的闺女。董其昌也不管那么多,非得让范昶当众发毒誓自证清白,才肯罢休。
读书人好歹要点脸面。范昶经此羞辱,回到家中,一时想不开,寻了短见。 ![]() 范昶一死,范家人不干了。老母带着儿子和儿媳妇跑到董府理论。董其昌也够“硬气”的,再次放出小儿子董祖权,打开董府大门,跟范家当街对骂。 董祖权这位“二世祖小爷”确实够种。直接让“恶犬马仔”把范母和儿媳当众扒了个精光,拳脚相加。
同乡生员看到,范生员家遭此羞辱,纷纷团结起来,声讨董其昌,还撰写了檄文。
檄文发布后,董其昌的嚣张,彻底激怒了民怨。县衙一看,事情要闹大。于是,把“罪魁祸首”推给了绿英的继父陈明,把陈明逮起来,胖揍了二十五大板。
![]() 大伙一看,县衙这番操作纯粹是上坟上报纸,糊弄鬼呢。于是,附近州县曾受过董其昌欺压的仇家纷纷聚集董府门口,上万人声称要找董其昌讨要说法。 董府也不惯着这伙仇家,爬上屋顶朝着仇家扔瓦片。众人也登上附近屋顶朝着董府扔瓦片。 一场“瓦片大战”后,董府的嚣张气焰,让众人的火气“噌”得上来,他们冲破董府大门,一把火烧了董府。
董其昌一看大事不妙,全家老小在鹰犬马仔保护下,一路往西,跑到苏州躲避。 到这。董其昌仍然不知悔改,还要官府严惩放火的仇家,赔偿自己的损失。 最终,府县府衙也不敢惯着董其昌。抓了几个挑头的仇家和秀才,处以杖刑。至于董府损失,府衙给出的答复是:
(按理应该追回,问题是口说无凭,因此免于追究) 先不说强抢民女、横行乡里这等恶霸行径。就董其昌“堂堂大明王朝第一支笔杆子”的身份,指挥家丁跟市井大老粗来一场“飞瓦大战”,这算怎么一回事儿呢。 怪不得,董其昌和秦桧一样,书法独步天下,但因人品太臭,其书画风格为后世所不屑于模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