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就是一切”的教学观念并不少见。这是是课堂中最常见的教学媒介之一,它既承载了课程标准,也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实际使用,成为“潜在的实施课程”(potentially implemented curriculum)影响教学实践与学习成果。 随着教育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变化,教材的内容与结构可能滞后于课程意图,甚至成为阻碍改革的因素。因此,通过系统的教材分析,可以识别教材中潜在的积极或消极特征,从而支持教材改进与课程实施。 ![]() O’Keeffe 基于已有研究,整合并扩展了几大经典模型,形成自己的教材分析框架——A Framework for Textbook Analysis 1999年国际数学和科学教育研究协会(TIMSS)为比较各国教育系统而设计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包含三个元素:学科内容、表现期望和观点或背景。TIMSS 为应对课程演变而制定的模型,适用于分析课程或促进预期、实际或达成课程的任何课程部分,包括教科书等教学材料,为教材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 作者基于 TIMSS 框架,结合自己的研究对数学教科书分析框架进行了调整和细化。介绍了框架的三个维度:结构、内容和期望,并详细阐述了每个维度的分析内容。例如,在结构分析方面,考虑了文本元素的衔接和连接等;在内容分析方面,关注了激励因素、理解提示、技术辅助和哲学立场等;在期望分析方面,探讨了教科书中蕴含的期望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 O’Keeffe 最终提出的教材分析框架包含四个核心要素,每个要素下设若干子维度,具体如下。 1.结构分析(Structure Analysis)
2.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3.期望分析(Expectation Analysis)
4.语言分析(Language Analysis)
教材不仅传递知识内容,更在无形中塑造教学实践与学习策略,其分析框架可为教育改革与教材编写提供系统指导。该框架可用于评估现有教材、指导新版教材开发,并为教育决策者、编写者与研究者提供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分析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是对1999年教材分析框架的扩展和完善,当前很多教材分析研究采用文本分析策略(Text Analysis),用计算机将文本编码,通过统计方法分析和比较教材。然而看了这个教材分析框架,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统计分析策略并不能全面分析教材。 除非有一种支持多模态分析的AI(当前AI可能对图片或文字做出单独的分析,但是对于整本教材的结构、内容、期望、语言完整分析,要么做不到人类这么好,要么做得好但是算力+电力成本远高于人工,毕竟这个工作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有些工作即使AI能做出来,也未必比人做来得高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