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上热下寒,所谓上热,就是肚脐以上的部位经常上火,比如:口腔溃疡、牙龈肿痛、鼻子干疼痛、并伴有口干口渴、失眠等;而下寒,就是肚脐以下的部位出现寒凉:比如:手脚发凉、膝盖发凉、腰背酸痛、或酸冷、并伴有小便清长等症状。 ![]() 但在中医眼中,上热下寒的根本原因是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所导致的,为什么这么说,脾气可以将下焦的肾水带上来抑制旺盛的心火,胃气能够将在上的心火引下来,温煦肾水,这样一来体温会比较温和,人也不会感到任何不适。 ![]() 可一旦脾气不升了,肾水上不去,在下边滞留,水比较寒嘛,所以下半身就会比较寒凉;同样胃气一旦不降,心火下不去,就会滞留在上焦,导致上焦过热,这就是上热下寒的原因。 ![]() 那该怎么解决呢?很简单,可以参考黄元御老先生的“下气汤” ![]() 黄元御可是乾隆皇帝的御医,曾3次被征召入宫,而且又带他下过江南,可以说是乾隆最信赖的御医。 扯远了,我们来看看这个方子:法半夏、茯苓、五味子、杏仁、陈皮、浙贝母、芍药、甘草。 其中法半夏不但可以降胃气,引火下行、止吐,还可以降肺气,肺气不降会导致咳嗽,门诊上有很多止咳的方子中都有它的身影。 ![]() 陈皮,也是负责降的,同时还可以健脾祛湿,脾胃是根基,脾胃强健,才能更好的促进脾气的升发,胃气的下降。五味子、杏仁能够生津止渴、润肠通便;芍药比较酸寒,能够清上焦的心火。 ![]() 茯苓、甘草都可以强健脾胃,前面说过前边为了降胃气,我们用了半夏,现在为了升脾气,我们就用到了这两味药,脾气升起来,胃气降下去,促使心肾相交,上热下寒自然就没了。 ![]() 现在大家明白了吗?不过每个人症状、体质不同,用量也会不同,具体还需要医生进行详细辨证后,进行调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