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胡的妙用(3篇)+柴胡剂量之谜(半翁收集整理)

 李俊玺书画 2025-05-07

导读:本文收集4篇:《顾兆农老中医妙用柴胡》、《柴胡临床妙用》、《中药柴胡的妙用》、《柴胡剂量之谜》。

提要《顾兆农老中医妙用柴胡》:在健脾运土、通利三焦、畅通腑气等方剂中加入适量柴胡,可提高治疗消化不良、肝硬化腹水和尿毒症、肠梗阻和阑尾炎等疾病的疗效。

柴胡临床妙用》:大剂量柴胡常用于各种寒热不解之证,每能随手取效。认为只要辨证准确、加减得当、则小柴胡汤可泛用于四时杂感、以及肺、肝、胆、胃、腑、肾等多种感染性高热症之治疗。体会到柴胡用于升举清阳只用3~6克;用于疏肝解郁则宜l0~15克;用于解表退热则以60~120克为优。

 中药柴胡的妙用》:   一、炮制不同效用有别:蜜炙则润,酒炙则散,醋炙则收,鳖血炙则补1 .外感病宜用生柴胡。  2.治疗肝系病应用醋柴胡或酒柴胡(醋柴胡重养肝柔肝,偏于补;酒柴胡重行气活血,偏于泻)。  3.治疗体质虚弱、津亏气耗等虚劳病症宜用蜜柴胡。  4.治疗疟疾发热、骨蒸劳热、午后潮热等肝肾阴虚之证,可选醋柴胡或鳖血炒柴胡。  二、剂量不同功用各异:微量则升,中量则柔,大量则散,临床当慎重衡量。  三、配伍不同则功效不同:配桂枝则发,配白芍则疏,配黄芩则清,配升麻则升,配龙牡则镇。配伍得当,疗效则大于诸药相加之和,而组合之机又贵在辨证。

柴胡剂量之谜》:    1、少陽病重用:八錢以上;疏肝解鬱、調暢氣機:二、三錢。    2、補中益氣湯中柴胡只放兩三分,是為其他的藥指路,說它是引經也行。但是,傅青主說這不叫做引經,叫做「升提」。“當一個人的元氣整個垮下來的時候,要把元氣提起來,補氣藥裡面就要加上一點點的柴胡,這樣才可以讓補氣藥走上升提之路”。    3、刘渡舟教授认为:柴胡剂量应大于人参、甘草一倍以上,方能达到和解少阳邪热的目的。常用量为12克焦树德教授用柴胡常用15、18 、22克陈瑞春教授常用10克。三人所用虽剂量不同,但均获良效。  4、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小剂量(6-12克)即可达到舒软肝脾的目的,中剂量(15-21克)和大剂量(24-45克)可收软肝脾,但易于中毒。笔者就此参照前人经验,临床常用柴胡10克,或15克,或24克,取效颇佳,笔者觉得,用于升阳举陷方中,剂量应小,一般不超过10克,我常用6-9克疏理肝胆剂量稍小,一般选用10-12克和解退热可稍重,我常用18-24克。    5、章次公先生认为:柴胡有升有降,绝非大升大降和劫阴之品,章老并以用至30克柴胡有泻下作用为其依据。    6、本文作者认为“宁可再剂,不可重剂”,临床应用时可以参考前人的计量,决不能死板硬套地照搬原书剂量,重要的是依据临床实际情况而定。    7、以大中小三种剂量论述柴胡方的功用。    8、大剂量与中、小剂量方煎煮方法不同。   

半翁-20250507

顾兆农老中医妙用柴胡

       传统的观点认为肝主疏泄主要参与情志郁结条达过程,与其它脏腑功能的关系却较少见人提及,笔者为徒顾兆农主任医师名下一载,体会其治验,感到顾老对肝主疏泄的理解又深一等。具体表现在柴胡一药的应用上。 一、用治消化不良:长期消化不良,用健脾运土之一剂久不奏效,伴见面色晦暗,舌苔厚腻,大便不爽者,若方中加入柴胡6~10克,则可显著改善症状,缩短疗程。进一步证实了脾主运化水湿、谷物对肝主疏泄的依赖性(从柴胡的用量上看为小剂量,其作用当是升举清阳之用。半翁)。 二、用治肝硬化腹水和尿毒症后期两者均为脏器病损后期,全身衰竭。表现三焦气化失司,水道不通。在补肝肾活血利水的基础方中加柴胡10一15克,有助于通利三焦,开发水道。使危重见症得以一缓。可见决读之官职权的正常行使离不开肝主疏泄。 三、用治肠梗阻和阑尾炎:二者均系中医“腑气不通,不通则痛”的辨证范畴。临床多投“大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等”加减,亦或有效,亦或药效平平。然顾老治疗其患常一帖药后大恙去半,二剂药后病症全除,其关键一招亦是在众多的理气活血通腑药中入柴胡15克。因此可以说明腑气的条达与肝主疏泄有一定关系。

柴胡临床妙用  

       柴胡60~90克,黄芩40克,法半夏、连翘各30克,炙甘草10克,生姜5片,根据辩证酌加银花、蒲公英、茅根各30克,泽泻25克.木通10克等,日1~2剂水煎服,每剂首煎加水1000毫升滤取药液400毫升,次煎加水600毫升滤取200毫升混合后每4小时服200毫升。

       【来源】河南省偃师县中医院田积有等。

       【体会】古人用柴胡或发表解热.或疏肝解郁、或升举清阳,一物而能多用,实赖医者善用柴胡剂量之妙也。如东垣之补中益气汤用柴胡三分、而仲景之小柴胡汤用柴胡半斤,为发表寒热之用。汉之半斤据柯氏考证约含现在125克。作者自70年代发现大剂量柴胡之特殊作用以来,常用于各种寒热不解之证,每能随手取效。认为只要辨证准确、加减得当、则小柴胡汤可泛用于四时杂感、以及肺、肝、胆、胃、腑、肾等多种感染性高热症之治疗。体会到柴胡用于升举清阳只用3~6克;用于疏肝解郁则宜l0~15克;用于解表退热则以60~120克为优。如此用量、屡验不爽,且至目前未见有何种不良反。

中药柴胡的妙用

      柴胡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所以在临床上用好它还有好多可发挥想象的空间:  1 .治疗外感病宜选用生柴胡,由于生柴胡中含有较高的柴胡多糖和α?菠菜甾醇,可增强发汗和提高免疫力。  2.治疗肝系病(包括肝胆病、头痛、月经不调、痛经、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结石、痢疾、胆汁返流性胃炎等脾胃病及因肝的生理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喉部神经官能症、冠心病、乳腺增生等病症),应选用醋柴胡或酒柴胡,醋柴胡重养肝柔肝,偏于补;酒柴胡重行气活血,偏于泻。  3.治疗体质虚弱、津亏气耗等虚劳病症宜用蜜柴胡,一方面蜜制后减弱了柴胡的发汗解表之功,存其升气之性;另一方面取蜂蜜的补虚养阴之力。  4.治疗疟疾发热、骨蒸劳热、午后潮热等肝肾阴虚之证,可选醋柴胡或鳖血炒柴胡,取其引药入肝和养肝柔肝之功,以增强入阴血清虚热作用。
    配伍运用; 感冒风寒配以桂枝、葛根;风热配以金银花、石膏;属外感风寒,邪郁化热所致时配与葛根、黄芩、羌活、白芷。治疗高热加大量(30g),配生石膏、葛根。属气虚型感冒,可配黄芪、人参、当归。气分大热,配以石膏;血分瘀热,配以黄芩;胃肠实热,配以大黄。肺燥咳嗽、阴虚内热咳血宜柴胡配地骨皮、炙桑皮、沙参等。疟疾配常山、青蒿;子宫下垂配升麻、黄芪。肝之阴血不足,当配以白芍、当归;,湿热黄疸常配茵陈、砂石、金钱草为伍;瘀热黄疸则合大黄。柴胡配枳壳理气,治肝气郁滞;醋柴胡配炒黄芩、焦山栀、川楝子、金钱草、茵陈、海金沙等化石解郁药,治疗胆结石胃脘痛肝气犯胃证者以白芍、枳实、甘草、香附、陈皮、郁金为伍;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当配以白术、茯苓、人参;柴胡配党参、炙黄芪、炒白术等治胃下垂。溃疡急性穿孔第二期腹腔感染的体征用与黄芩、枳壳、川楝子、延胡、白芍、大黄、木香、蒲公英、甘草等配伍。用于镇痛时则与白芍、甘草、延胡索等为伍;经络之痛,则配细辛白芷。柴胡配龙齿、法夏、竹茹、、远志、茯神、郁金等治疗神经精神疾病。总之,柴胡的应用,其用量不同则作用各异,微量则升,中量则柔,大量则散,临床当慎重衡量。其炮制与配伍不同则功效也不同,蜜炙则润,酒炙则散,醋炙则收,鳖血炙则补配桂枝则发,配白芍则疏,配黄芩则清,配升麻则升,配龙牡则镇。配伍得当,疗效则大于诸药相加之和,而组合之机又贵在辨证。

柴胡剂量之谜

      柴胡的狀況是:幾分柴胡是一種藥性、幾錢柴胡是一種藥性,一兩以上的柴胡,又是另一種藥性。

      如果我們說一碗湯裡面,有現今劑量八錢以上的柴胡,這是治「少陽病」,這個少陽病包含了什麼呢?當柴胡的濃度有這麼高的時候,它是可以動到人腦的下視丘這一類的開關的,就是這些體溫調節中樞、自律神經系統……這麼重劑量的柴胡有這種效果。如果是用一二錢到六錢之間的話(通常是用兩三錢),那是用在「疏肝解鬱、調暢氣機」的時候,也就是說,雖然桂林本《傷寒論》裡的柴芍枳草湯,它的柴胡寫到半斤這麼多,但一般後代的人開宋本四逆散,用在調暢氣機、疏肝解鬱的時候,二、三錢就有效了,倒是不需要用到八錢以上。用八錢以上的時候,就是在治療關係到少陽病的時候。只是調暢氣機、疏肝解鬱的話,二、三錢就好了。(小结:少陽病重用:八錢以上;疏肝解鬱、調暢氣機:二、三錢。半翁)

       如果是用在像補中益氣湯之類的方子裡的時候,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原方裡,柴胡只放兩三分,這麼一點點的柴胡在幹嘛?疏肝解鬱?我想那是疏不了什麼肝的。但這一點點的柴胡,可以有一個效果,就是為其他的藥指路,告訴其他藥說,「少陽區塊往這邊走」。比如說,在補中益氣湯裡面,它就把人參、黃耆的藥性,指到少陽區塊去。少陽區塊,我們基本上把它想像成一個像網子的東西,把這些補藥指到這個網子去以後,它就會沿著這個網子傳導。所以,一點點的柴胡,要說它是引經也行。但是,傅青主說這不叫做引經,李東垣的方子裡的這一點點的柴胡,它的作用叫做「升提」。這些補氣藥如果遇到了這一點點的柴胡,它們就會走上「上升之路」──走到三焦這裡,然後開始上升──所以當一個人的元氣整個垮下來的時候,要把元氣提起來,補氣藥裡面就要加上一點點的柴胡,這樣才可以讓補氣藥走上升提之路。               柴胡高、中、低三種劑量的用法,有人推測說,說不定柴胡這味藥裡面的有效成份,當它是輕劑量的時候,它只有其中的某幾種成份會有效,其他的成份還不到達有效的濃度、有效的量;中劑量的時候,某幾種有效成份才到達有效濃度;高劑量的時候,某幾種成份才到達有效濃度。              

       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主方。《伤寒论》原文谓: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 甘草、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那么柴胡的计量应该用多少呢?就此话题谈谈个人意见,不当之处,祈望指正。

      柴胡这味药应该用多少才合适,临床医生众所纷纭,各抒己见,有用到120克者,有只用10克者,临床皆有效果。首先我们应明确柴胡在此方剂中的作用,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有和解少阳,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本方中之柴胡,为少阳专药,轻清升散,疏泄透表,为方中之君药。而黄芩苦寒,善清少阳相火,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

      刘渡舟教授认为:柴胡剂量应大于人参、甘草一倍以上,方能发挥治疗作用,若误将人参、甘草的用量大于或等于柴胡,则达不到和解少阳邪热的目的。刘老常用量为12克,用于临床效果很好,焦树德教授用柴胡常用15、18 、22克不等,临床效果也很好,陈瑞春教授常用10克,临床亦能起沉疴。读《伤寒论方医案选编》有治疗热入血室一病例,现写于此。“二十年前,曾治某校一女工,外感恰值月经来潮,寒热交作,心烦胸满,瞑目谵语,小腹疼痛。延迟六七日,曾服中药数剂,均未见效。我认为属热入血室证,拟小柴胡汤,用柴胡12克,当时有人认为柴胡使用过量,劝病人勿服。病家犹豫不决,复来讯我。……我力主大胆服用,……只服一剂,诸症均除。”从此案可知,世人对于用柴胡的运用很是慎重。

      查阅《中药学》,柴胡用法用量:3-9克,我觉得此剂量仅做参考。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小剂量(6-12克)即可达到舒软肝脾的目的,中剂量(15-21克)和大剂量(24-45克)可收软肝脾,但易于中毒。笔者就此参照前人经验,临床常用柴胡10克,或15克,或24克,取效颇佳,笔者觉得,用于升阳举陷方中,剂量应小,一般不超过10克,我常用6-9克,疏理肝胆剂量稍小,一般选用10-12克,和解退热可稍重,我常用18-24克。

      至于柴胡为有升无降,劫肝阴之说,章次公先生认为:柴胡有升有降,绝非大升大降和劫阴之品,章老并以用至30克柴胡有泻下作用为其依据。

       今人觉得,柴胡剂量必需宗仲景仙师的原剂量,用之汉代的半斤,可能相当于现在的120克左右,我个人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宁可再剂,不可重剂”,临床应用时可以参考前人的计量,决不能死板硬套地照搬原书剂量,重要的是依据临床实际情况而定。                        小柴胡汤及其加减变化而来的,并以柴胡、黄芩为主药的柴胡剂群,其主治与功效中蕴含着丰富的含义,古今医界倍加关注,并从不同角度作了阐述和发明。在《伤寒论》中,随着疾病本态的发展变化,柴胡剂剂群中主药的用量亦有所不同。如果把小柴胡汤的作为大剂量时,则仲师所用的柴胡剂群,就可以分为大、中、小三种剂量。中等剂量相当于标准剂量的一半;小剂量相当于标准剂量的三分之一。而且针对不同的剂量仲景采取的煎药方法也不尽相同,现就此问题论述如下:

       1、柴胡剂的不同剂量

       在《伤寒论》大剂量的柴胡剂一般用于少阳证,中等剂量的一般用于太阳病已传少阳,但太阳证未罢,而又转微者,或兼有太阳、阳明里证,但疾病的本态仍以少阳为主;小剂量的柴胡剂多用于少阳已解,余波未尽。

       1.1 中等剂量

      1.1.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本方有柴胡四两、黄芪两半、半夏二合半、生姜两半、人参两半、大枣六枚、桂枝两半、茯苓两半、牡蛎两半、铅丹两半、龙骨两半、大黄二两组成。主治“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难以转侧者。”本条所论述的是伤寒八九日,误用下法,邪气内犯少阳,而正气有所耗损;邪犯少阳而致少阳枢机不利,表里三焦之气不和,故出现 “胸满、烦惊”。本病虽见三阳经证候,但仍以少阳病证最为突出,太阳、阳明证则是由于少阳枢机不利,影响所致。故疾病本态,业已入里,因为里证已实,少阳证已减,故本方取小柴胡汤剂量的一半加减而成。                

       1.1.2、柴胡桂枝汤方       本方有柴胡四两、黄芪两半、半夏二合半、生姜两半、人参两半、甘草一两、大枣六枚、桂枝两半、芍药两半组成。主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本方相当于原小柴胡汤用量的一半,加桂、芍二味。其中桂枝、芍药、甘草三味用量,也仅仅是桂枝汤所用同名药物剂量的一半。“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均是少阳之气不和所致,据证可知本条是先病太阳,其邪未解,又病少阳,太少先后发病,故属于太少并病的范畴。但疾病本态,已入少阳,太阳未罢,因此,药用量不重,一方面恐解表药太重,过汗而不利于少阳(少阳禁用汗法);另一方面又恐少阳药用得太重,则不利解表,故小其制。此发表与和里兼用之法,乃为少阳权变之法。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均体现了仲师的这种权变思想。 

         1.2、小剂量

       如柴胡加芒硝汤方,取小柴胡汤剂量的三分之一,加芒硝二两。本方用于误下而致的“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因“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正气必然受损,而诚非大柴胡汤所宜,当先服小柴胡汤以助正达邪,和解少阳后,这时小柴胡汤证基本已解,再用小剂量的小柴胡汤加芒硝,以解阳明燥实、潮热等证。本方攻下之力虽不及大柴胡汤,但祛燥热、治潮热的功效却优于大柴胡汤。本条所述的疾病本态仍在少阳,故仍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但又有正气虚衰、里实而不甚的一面,故本方只取小柴胡汤的三分之一,又不减人参、甘草等药,要比大柴胡汤更为适宜。                                     

      1.3、大剂量

      1.3.1、一般小柴胡汤证    疾病本态均在少阳经,均应用大剂量。如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邪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另外第99、97、100、101、102、144条等都是如此。             

       1.3.2、柴胡桂枝干姜汤       主治“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邪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伤寒五六日,发汗不解,复又误下,太阳之邪传入少阳,邪结胁下,气机不利,但势微而不甚重。误下以后,气化不利,三焦不畅而致小便不利,口渴;阳郁不宣,上蒸于头,则见头汗出,而身无汗;邪热进退于少阳之野,故往来寒热而心烦。本证之重点在于少阳气机不和、气化失常、津液不布。但疾病本态在少阳,故仍用小柴胡汤加减和解少阳枢机,加减药物以助气化而生津液。                     

        1.3.3大柴胡汤    用于太阳病迁延日久,虽经误下而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若病势偏里,心下急,微烦者,用大柴胡汤。太阳病六七日,乃至十余日不解,病情迁延多日,气血逐渐耗损,邪气因入,结于胁下,气机郁而不畅,柴胡证具,本应以小柴胡汤解外,却二三下之;虽屡用下法,但经过“四五日的观察,柴胡证仍在,故仍取小柴胡汤,但因“郁郁微烦”,此比小柴胡汤的“胸中烦”之浅表、外露更为偏里,说明里实已成。大柴胡汤是少阳证兼里实,即疾病的本态仍在少阳,但已向里发展。故去人参、甘草,加生姜二两,枳实四枚,芍药三两,或更加大黄二两。               

       据不同的疾病本态,仲师选用不同的柴胡剂,体现了其辨证论治的思想。后世医家,对于柴胡剂的应用却很难发现大剂量或中等剂量,更有柴胡劫肝阴之说,诚然对于肾阴亏虚,肝阳亢旺者,理当慎用。举凡疏肝理气之品,多不能独用于阴血不足之人,常配伍当归、白芍等养肝阴之品。只识疏肝,不知阴亏者养阴,其害不可嫁祸于柴胡劫阴,此实为不善用柴胡之过。

       2、柴胡剂不同剂量的不同煎药法

       在《伤寒论》中,仲景使用柴胡剂时不但分剂量之大小,而且随着剂量的不同,煎药法也不尽相同。           

       2.1、 大剂量的煎法—去滓再煎

       从《伤寒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仲景在使用大剂量的柴胡剂时,均去滓再煎。如小柴胡汤方后所附煎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即把药煎至加水量的一半以后,去滓,再煎至药汁量的一半。其他如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都属于大剂量,均采用这种煎法。     

       2.2、 中小剂量的煎法—普通法

       仲景在使用中小剂量的柴胡剂时,均用普通煎法,不必去滓再煎。如柴胡桂枝汤的煎法是:“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也用小柴胡的中等剂量,其煎法是:“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另外还有柴胡加芒硝汤等等。                    对柴胡剂群的“去滓再煎”,历代注家多从“和”字作解,认为“去滓再煎”具有和合寒温,协调升降,燮理阴阳,互济刚柔的作用。如《绛雪园古方选注》[1]曰:“去滓重煎,恐刚柔不相济,有碍於和也。”近人左季云[2]说:“……柴胡欲出表,黄芩欲入里,半夏欲驱痰,纷纷而动,不和甚矣!故去滓再煎,使其药性合而为一,漫无异同,俾不致偾事耳。”如果只是从“和解”二字解释“去滓再煎”,难免片面。为什么再煎以后,药性和合,经气相融,不再煎就不和合相融呢?即使如此,柴胡桂枝汤等数方都不再煎,难道这些方证,就需要药性不和,不要刚柔相济,不怕药物纷纷而动、不和甚矣吗?所以,我们不能但从“和”字去理解仲景的深刻用心,还应该从柴胡剂群中柴胡这一主药的作用探其源,汪昂[3]谓:“柴胡主阳气下陷,能引清气上行,而平少阳、厥阴之邪热。”即云柴胡有升散和清降之两重性。故对于偏里,偏下,欲取其清降之功,柴胡用量偏大,可用至八钱左右,余药不超柴胡半量效果最佳,但需久煎、重煎,以防其量大升散太过,故去滓再煎;如偏表、偏上,欲取其升散之功,柴胡用量减半,不需久煎,以保全其生发之性。正如张锡纯 [4]所云:“小柴胡汤,原忌发汗,去滓再煎者,原所减柴胡发表之力,欲其但上升,而不外达也。”另外,在《伤寒论》中,仲景每次给病人服药,一般都不超过一升。这或许是考虑到病人难以接受一次服用太多的药汁,因此“去滓再煎”的原因,也可能是想蒸发一部分水分,使药汁浓缩。再看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诸方以及旋复代赭石汤等,大凡煎药时加水很多的方剂,也都采用“去滓再煎”,其理亦同。                       

      3、小结

       由此可知,根据不同的疾病本态,柴胡剂群中主要药物的剂量和煎药法等,仲师都有变通。虽然少阳证的变化多端、症状复杂,临证时我们只有抓住疾病本态,遣方用药,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而且,只有从这种观念出发,才能全面理解柴胡剂群的各个方证,而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20

    2 左季云.伤寒论类方汇参.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06

    3 汪昂.本草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

    4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46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