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科举制出现之前,古代选拔官员主要靠举孝廉、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这三种法子。 举孝廉,就是说某人特别孝顺,那当地的主官就有权把他举荐给朝廷。 在古人眼里,孝顺之人必定忠君。所以能力强不强在其次,只要没反叛之心就行。 可到底谁是真孝子呢? 当然是地方官掌握着孝子认证权。认证标准很简单:谁给的钱多,谁就是孝子。 时间一长,朝廷就纳闷儿了,咋莫名其妙一下子冒出这么多孝子呢?就像那《二十四孝》,便是当时的产物。 如今再看此书,里头好些事儿,都是违背人伦的。于是,朝廷就寻思换个法子,这就有了察举制。 察举制,开始注重以能力选人。可这能力又咋评判?又有谁会真心去选别人家的孩子呢? 所以,九品中正制就登场了。这九品中正制,说白了就是“拼爹”,讲究个“龙生龙凤生凤”,就是世袭制的变种。 这种模式虽说不用暗箱操作,可世袭上来的大多是些酒囊饭袋,结果,中华大地遭五胡屠戮。 后来,出现了科举制。好多人都觉得,这科举制是古代最完善的选拔制度,为啥呢? 因为能不能当官,全看个人本事,那些没本事的官二代、官三代,这下可没辙了。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残酷得很。实际上,当官这事,血缘还是比能力更重要。 唐玄宗天宝二年,那年春天,朝廷照常开科取士。当时科举归吏部管,而吏部尚书正是宰相李林甫兼任。 这宰相位高权重,忙得不可开交,好多事儿不方便亲自出面,毕竟名声要紧。 于是,他就把科举这事儿交给两个手下,也就是两位吏部侍郎去操办。 这俩吏部侍郎,一个叫苗晋卿,一个叫宋尧,能做到宰相副手,那可都是人精。 他们得知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奭也在考试名单里,立马就心领神会。 原来那时候张倚可是皇帝跟前的大红人,李林甫有心拉拢他。这两人一合计,就开始一顿操作。 结果,张倚那不学无术、有点痴呆,在长安城里尽人皆知的蠢货儿子,竟然高中金科状元。 这事儿简直太离谱了,可这么离谱的事儿,咋就没人管呢? 其实,科举制说到底不过是察举制换了层皮,本质上还是权贵们瓜分利益的手段,各种暗箱操作那是层出不穷。 为啥要讲这个事儿呢?因为后头还有更惊人的。 众所周知,安禄山是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当时,他刚当上代理御史中丞和平卢节度使,有了直接面试的资格。 安禄山这人,一心想着往上爬。那想进步咋办呢?一是得多干活,二是干活得让领导瞧见。 于是,他就把这科举舞弊的事儿告诉了李隆基。李隆基一听,根本不信。 皇帝不信,安禄山就趁机提议:既然陛下不信,那就再考考他呗。唐玄宗一听,也来了兴致,就又举办了一次殿试,把张奭和其他入选的进士都叫来考试。 这一考,结果比想象中还糟糕。张奭整场考试下来,一个字都没写出来。再看其他 64 个进士,也好不到哪儿去。 这明摆着是严重的科举舞弊案,65 个人参加殿试,几乎全是文盲。 那么唐玄宗咋处理的呢? 他也就是不痛不痒地把苗晋卿贬为安康太守,宋尧贬为武当太守。就这么轻描淡写地处理了,从这就能看出唐玄宗对科举的态度。 皇帝心里明白,科举不过是个幌子,就是拿来忽悠天下学子的,让他们不至于绝望到造反。 就像他祖宗唐太宗说的,这些人从少年考到白发,皆因他们心中有希望,觉得有盼头就不会想着造反。 只要偶尔开几个恩科名额,他们就感恩戴德,考不上也只会怪自己时运不济。 在唐玄宗看来,用人还是自家人靠谱。 就在这种情况下,若干年后,出了个猛人。 这人看透了科举的黑暗和不公,多次科考不中后,毅然造反了。他就是黄巢,他终结了当时的门阀士族。 当黄巢踩着 300 年门阀的“尸体”杀进长安时,他才发现,杀进长安竟比考进长安更容易。 后来的读书人骂他是吃人的恶魔,可这些人却绝口不提那些身处朱门、骄奢淫逸的门阀士族。 当老百姓被逼到易子而食的绝境时,那些门阀里的狗都享受着锦衣玉食,这就是被很多人吹嘘的古代盛世。 黄巢是山东人,家里世代靠贩盐为生。乾元元年,朝廷颁布了一纸《榷盐令》,这盐一下子就成了敲骨吸髓的工具。 门阀层层盘剥,把掺杂泥沙的盐巴,从十文钱炒到了 370 文钱,还下令对贩私盐的人一律杀无赦。 老百姓要么倾家荡产,要么默默等死。 就在这时候,价格不到官盐三分之一的私盐,成了底层老百姓活下去的希望。 黄巢家族靠着这刀尖上舔血的营生,既帮了老百姓,自己也赚了钱。 年少的黄巢,见多了税吏的勒索、盐官的敲诈。但那时,他心里还存着一丝希望,就是通过科举进入朝堂,为天下人讨个公道。 可当他看到科举不过是门阀世家粉饰太平的游戏,皇榜上尽是些不学无术的世家子弟时,黄巢彻底绝望了。 他心想,这些卑劣的门阀,好事都让他们占尽了。一怒之下,他烧掉了所有圣贤书籍,既然笔杆子改变不了天下,那就用刀剑为天下苍生杀出一条血路。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从那以后,黄巢对那些门阀士族就一个字:“杀”。 当那些门阀士族拿着他们引以为傲的族谱向黄巢摇尾乞怜时,黄巢冷笑一声:“正愁找不全呢,传令按谱诛杀!” 天街踏尽公卿骨,辕门便挂权贵头。虽说最后黄巢起义失败了,但他的反抗影响深远,彻底摧毁了门阀集团。 黄巢清除了五姓七望,其核心成员八成死于战乱,门阀控制的庄园经济体系也彻底崩溃,士族的族谱被焚毁。世上再没了所谓的贵族与门阀。 然而,门阀真能杀得尽吗? 自然是杀不尽的。这片土地似乎被诅咒了一般,后来的朱家王朝,最终还是栽在了门阀手里,紧接着的大清朝,也亡于八旗门阀。 世人总说以史为鉴,可千百年来,朝代换来换去,朝堂上的“巨蛆们”却一点儿没变。 历史给的唯一教训就是,它们从来不会吸取任何教训,不然也不会老是改朝换代。 自古成王败寇,史书向来是胜利者的赞歌,说黄巢是逆贼也好,恶魔也罢,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黄巢既不是第一个反抗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只要世上还有人拿人血沾馒头吃,那下一个黄巢还会再来。 |
|
来自: mynotebook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