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187篇:清华大学早期建筑 题记:学渣临门亦枉然,迟遇春满清华园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5年4月6日 五一假期稳稳地在家窝了五天,把新一批黄埔名录的增补工作大致完成了。对于我这种没有上班概念的“无业游民”来说,早就没有在小长假期间出去花钱受罪的雅兴,这种旅游的体验感之差已无需赘述,且随着交通的便捷,未来恐怕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不过这种“傻事”上个月我还真干过一回,那是清明假期,全家与闺女同学一家相约去了趟北京“研学”,三天去的分别是颐和园、故宫、清华大学...当时看到这方案时唯有苦笑,却又不好反驳,毕竟人家兴高采烈全给约上了,而那时自己正一个人在许昌happy,总不能只许独乐乐不许众乐乐吧?于是只好毅然跟着去北京数人头。 颐和园、故宫的游记自然是不用写的,尤其是故宫,我去的次数已达两位数,如果没有极特殊情况,这辈子应该不会再去了。倒是这次的清华大学之旅,颇让我有些耳目一新、恍如初见之感。其实这已是我第三次来清华了,第一次大概是在高二暑假,父母带着过来想让我沾一沾“学霸之气”,那天好像下雨,只记得学校很大,头一回感受到“大学之大”,就像城市里的一个社区,完全没有“校园”那种概念,除此之外几乎没留下任何记忆。第二次则是因事来找我堂弟,车直接开到宿舍门口,更是没有校园画面了。 ![]() 清华平面图 似乎是从“某三年”开始,大学基本上都借势采用了门禁式管理,想和从前那般自由进出是不能够了。一些名校忽然成了网红(前几天某地政府食堂不是爆火吗?有时候就是这么无厘头),并逐渐形成“旅游产业”,各种黄牛也随之滋生。前年去南开,为进校门全家竟花了快五百!清华在预约进门这方面还好,但租车的、帮忙刷卡吃食堂的...业务还是大有可为,一天下来,花费大概也有这个数了。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第五批) 一如各地那些底蕴深厚的著名高校,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亦为国保,这是我更为关注的。给老婆孩子租完车之后,我即脱离大部队,独自在校园中漫步。春日之清华校园,风景极美,也不似前两日颐和园故宫那般人声鼎沸,徜徉其间,终于享受到了一些春游的乐趣。 ![]() 春满清华园 实则清华之美,其中是有着传承了几百年的皇家气韵的。旧时海淀山清水秀,深得历代帝王贵胄青睐,清朝皇室在这一带营建的园林别苑不可胜计,清华园及其前身便是其中之一。我对于清华园历史沿革的兴趣远超清华校史,毕竟后者有专门的单位打理,弄得相当完备。而关于清华园的来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似乎都很难有人能说得清楚。 ![]() 二校门 对于这个问题最早的探索,或许是在1932年,当年的《清华暑期周刊》上发表了一篇《清华园考》,作者名叫王元照(经查为国立清华大学第二级毕业生,江苏沭阳人),或许是受限于当时所能接触到史料的深度,这次探索仅挖出了清华园的前任“业主”惇亲王奕誴,但并没能追溯到“根”在哪里。此后几十年,相关成果基本停滞不前,我看过一些早年的出版物,讲得大多云里雾里,偏生又把各种“园”名罗列出很多,让人完全形不成概念。直到我拜读了苗日新先生的《熙春园·清华园考:清华园三百年记忆》,终于醍醐灌顶。 ![]() 这是一本由“理工男”跨界撰写的史学大作,相当了不起,其考证过程之严谨,史料挖掘之丰富,足以令许多科班出身者汗颜。简而言之,清华园最初是康熙末年赐给皇三子胤祉的熙春园,胤祉是康熙诸子中很博学多才的一位,和康熙的关系也相当亲密,康熙曾多次临幸熙春园(次数远多于临幸“四爷”的圆明园),另外,《古今图书集成》这部辉煌之作也是在这里诞生的,这是胤祉和他的老师陈梦雷在文化领域上的巨大建树。只可惜在雍正坐上龙椅之后,胤祉的命运就不大好了,这段历史与功绩在雍、乾二帝的恶意掩盖之下,直到近三百年后才被苗先生挖掘出来。 ![]() 苗先生考证绘制之熙春园图 此后的熙春园被收归内务府,时而由皇帝赐给宗室重臣“暂居”。道光年间,熙春园一分为二,分赐道光的两个弟弟,自此改了名字。东边的那部分,就是后来的清华园(道光时叫涵德园),这名字是咸丰皇帝御笔亲题的。至于说那块著名的“水木清华”匾是康熙所题,则属无稽之谈。苗先生的用词还比较谨慎,只说“至今尚无史料可证”,但这个“无可证”,我觉得其实就已经足以证明不是了。 庚子之变后,奕誴的后人主动将破败的清华园交还内务府。此后在驻美公使梁诚的大力斡旋之下,美国退返部分庚款用以兴办教育,清廷择以清华“废园”为址建设清华学堂(初名游美肄业馆,民国成立后改称清华学校),1911年正式开学,日后发展成为我国“榜一”的大学由是诞生——其实清华较之许多老牌名校,算是比较“年轻”的一个。 ![]() 大礼堂与清华学堂 1928年国府名义上统一全国,在经过一些列校务改进之后,清华终于成为一所正式的国立大学,隶属关系也从略显尴尬的外交部转到了教育部,自此扬蹄奋发,后来居上。而“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分别建设于前清、北洋、国府三个时期,各有增益,接力完成。其建筑中西合璧,风格典雅,观之赏心悦目,惜仅半日随心漫步,未得尽访,亦不能深入其中。好在我对于这种国保“建筑群”,向来也没有什么求全之心,来过即可。 ![]() 化学馆 ![]() 天文台 午时,与大部队会合,共赴荷园餐厅用膳,食在清华,饭菜可口,但油水很大,出来太阳一晒,有些困意上头。趁着他们去文创总店消遣,我坐在一条不知被多少前贤/学霸坐过的长椅上假寐,往事纷然入梦。好像忆起了高考,当代父母望子成龙,言必称清北,呵呵,只可惜俺二十多年前的那次清华之旅,对于激励高考成绩木有产生任何效果。无缘在这象牙塔尖聆听大师教诲,遗憾那倒谈不上,我在最初的失败之后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这世间已无任何一份工作能让我觉得会比现在更有情绪价值,这种自由与热爱的快乐外加不需看任何人脸色的气概,那可不是上一个更好的大学,有一份更体面的收入所能比拟的。 ![]() 伙食尊嘟好哇 既如此,对闺女们的学业方面又何必特别纠结呢(你大概也知道,在俺们河北省衡水以外的城市,想考到这种地方来可以说难如登天)?当然了,能来固然是好,我也可以常到清华蹭饭遛弯了——我感觉石家庄市内还真没有任何一个公园能胜过这里...回来之后翻阅1930年的《国立清华大学第二级毕业纪念册》查资料,里面有朱自清给毕业同学的一篇赠文,第一句话便是“清华园真是一个好地方”,这不由引发了我深深的共鸣。要说有啥遗憾,只是来得晚了些吧——迟遇春满清华园。 ![]() 清华水暖鸭先知 该纪念册中,还有本级同学对母校的一句寄语:“十年之后,将蔚为大观矣”,可惜当时谁也不曾想到十年后会发生什么。关于抗战时期的清华,“西南联大那些事”人们早已是耳熟能详。而“清华园”的境遇如何,倒是很少有人提及。与城内的一些学校被日伪当局接收用于开办伪校不同,抗战八年间,日军从最初的“尚有礼貌、相处客气”到后来的武力进驻、劫夺校产。曾经水木清华的一方净土,成为日军的兵营、医院、马厩,甚至妓院...直到1945年10月才得光复。而在八十年后的今天,毫无疑问,“蔚为大观”是早已实现了。 静思斋 于岳 2025年5月7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