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组穴点穴法 1、升津法:病人口干、舌燥、食不下咽,系胃中津液不能上达于口。须升其津液。 病人仰卧,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穴位往下按;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插向背后左侧的倒数第二、三肋骨间,托住、往上搬托。病人感觉舌根微有凉意,津液即能上达。 2、放水法:即放胃内停水法。胃中气分错乱,气、水凝聚而停于胃下口。其症状多为食后即吐,见食作恶,转食等症。须用放水法。 第一式:病人仰卧,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 第二式: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顺左肋骨边,插入背后软肋尽头三尖骨的空隙处(与左手食指和中指所按处,上下相对),向上顶抖三五次。这时,如系停水,胃中即作水响。 第三式:接上式,顶抖毕,右手各指由背后肋骨边,顺势往前斜推,送至少腹为止。这样反复操作,不超过三次。但用此式时,必须先将阑门、章门、左梁门、右石关放通。气分理顺,才能使用。否则,往往有呕吐现象。 如暴饮暴食,胃中食物积滞,胀饱不能忍,放阑门等穴亦不能导下时,可用第二式顶抖法催吐(不可用第三式斜推法)。 3、放腋下法:如遇喉咙作痛,水谷及水液不能下咽,或气串、气滞、岔气、两肋及胸部作痛等症,照放腋下法放之,痛可立止。痛偏于左,放左腋下;痛偏于右,放右边腋下;两边均痛,左右均放之。气通与不通,均在左手食、中指的感觉:用左手食、中指扣病人脉门,脉门跳动,其气必通,其痛必止。脉门不跳动,痛即不能止,须缓治之。 4、治痰厥气闭法:病人盘膝坐,用右手大指端着穴,指肚向外,指甲贴颈用力向下点之(不可向里),一点一起,且用指端向下向外挠动,令其杜塞之痰活动,兼可令其喉以助其发痒作嗽。如此几分钟,即咳嗽呕吐。俟将痰吐出,即愈。如拨弄1分钟,病人的头不摆动,可能气已断绝。至2分钟,仍不见头部摆动,可判定气已断绝,不能挽救。 5、涌泉穴治法:病人仰卧,医师对面立,将病人的的腿托起,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托住脚跟,右手食指和中指抚按脚面,大指端顶住涌泉(左右两足同)。旋转推按、扣拨,它是治癫痫、癔病、精神病的重要穴位。 6、大敦、公孙、金门、足三里四穴治法:病人的姿势,或坐、或卧,或屈膝或将腿戳起不拘,均可按穴位施治。 “道家脏腑点穴导引术”它的特点主要是辩症认症、简单、易学,无需中医知识基础,根据病人的病症情况,而使用其点穴和手法,使病人康复。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从“整体观”、“运动观”出发,以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运行规律等作为辨证施治的指导思想,以特殊的配穴方法为手段,调理脏腑气分(气分指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气血和顺,使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在恢复和增强脏腑功能方面,具有特殊的效果。 脏腑点穴既不用针又不用药,而是用双手或指作用于患者的经络穴位,运用“调、补、泄、搬、扣、推、按、放”等手法,调理脏腑气分,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以求中道,平衡阴阳,从而恢复和增强脏腑功能,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此法无创伤,无痛苦,无任何副作用,具有医疗保健价值,能在几分钟以内快速提升病患的阳气,使得病患浑身舒泰,如沐春风,并能迅速改善患者病痛情况。 临床作用:调理脏腑气分、肝肾与筋骨并重兼调、标本兼治预防复发。 手法特色:以调气为目的、平衡理论为原则、气通即止。 手法功能:通过调整人体的脊柱、点通督任二脉及十二经脉,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营卫使人体五脏六腑恢复自我。 手法原理:“寒就用热、热就用寒、虚就用补、实就用泻”;“沉病奇疾、应手而愈”。 手法依据:通过调整人体的脾胃,振兴人体的阳气,调整十二经脉的气血和点通督任二脉,使人体的精、气神得以正常运转,升降自然,阴阳平衡,保证河车的正常运转,恢复人体的自治能力,达到使百病自愈的目的。 学习内容: 第一节脏腑点穴疗术: 1、整体疗法:(1、温通四肢法2、推按背部法3、点通任脉法4、引气归原法:5、彧中与阴陵泉齐放法6、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7、放腋下法8、华盖、膻中、气海、关元压放法9、调治督脉法) 第二节治任脉督脉各穴要点: 1、治胸腹部、任脉要点:2、治腰背部、督脉要点: 第三节分筋法: 1、臂部分筋法:(1、左臂分筋法:1、右臂分筋法:) 2、腿部分筋法:(1、左腿分筋法:2、两腿合治:) 第四节 点通三阴三阳法: 1、点通足三阴三阳法:2、点通手三阴三阳法: 第五节 机动组穴点穴法: 1、升津法:2、放水法:3、放腋下法:4、治痰厥气闭法:5、涌泉穴治法:6、大敦、公孙、金门、足三里四穴治法: 适应症: 成人:胃痛,慢性胃炎,抑郁症,失眠,感冒,肥胖症,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水肿,哮喘,腹泻,便秘,高血压,冠心病,甲亢,甲状腺肿,中风,中风偏瘫,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小儿:小儿鼻炎、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视力、高烧、多动、便秘、慢性腹泻、感冒、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腹泻、便秘、胀气、消化不良、小儿癫痫、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瘫等。 学习地址:广州市天黄浦区长洲岛长江路2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