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结构精妙,可分为三节:梢节、中节与根节。简单来说,臂为梢,身为中,腿为根。进一步细分,臂的梢节是手,中节为肘,根节则是肩;身的梢节是头,中节为腰,根节是腹;腿的梢节是足,中节为膝,根节是胯。这样算来,人体共有九节。 ![]() 这就是三节九窍与十八球。 在这九节之中,隐藏着九窍。臂上的三窍分别是劳宫穴(梢节)、曲池穴(中节)和肩井穴(根节);身上的三窍则是上丹田(梢节)、中丹田(中节)和下丹田(根节);腿上的三窍为涌泉穴(梢节)、阳陵泉(中节)和环跳穴(根节)。其中,上丹田关乎手法,中丹田关乎身法,下丹田则关乎步法。 人体还有十八个关键的关节部位,我们称之为“十八球”,包括两肩、两肘、两腕、两胯、两膝、两踝、两臀以及颈、胸、腰、腹。 了解三节,意味着掌握了三节劲的运用,即梢节引领,中节跟随,根节催动,形成螺旋劲。掌握九窍,则是懂得了按窍运气、敛气入骨,让气息贯穿全身,中气畅通。而明了十八球,则是让身体内外缠绕,周身一体,形成太极的混元之势。 ![]() 太极内功,在祛病保健、延年益寿,同时增强太极拳的技击能力和鼓荡气。它以内守命门为主,通过吐纳、导引等方法炼腰健肾、练气强身。这是一种动静结合、内外合一的完整功法,历来被拳术家视为至宝,秘不外传。 那么,如何操练太极内功呢?首先,从姿势开始…… 太极内功的姿势至关重要,它与功法要求、意念集中点及呼吸技巧紧密相连。主要分为静练式、动练式和活练式三大类,可根据个人需求灵活选择。 静练式 静练式是初学者的首选,也适用于康复调理。它包含仰卧式、靠式、坐式、站式四种基本姿势。 初级阶段:静心养气 在初级阶段,静是主导,动为辅助。练习时,可结合太极拳的基本动作。此阶段分为两步: 1.凝神静心:通过调整姿势、呼吸和意念,达到心神宁静、性情平和的状态。这里的“神”指的是心神,即大脑意识的修炼。通过意念集中于丹田,内外合一,排除杂念,强化意识,称之为“凝神”。 2.练气入静:在凝神静心的基础上,开始练习气的调控。这里的“气”有两层含义:一是呼吸之气,即自然界的空气;二是中医所说的“元气”,即人体的先天之气。通过练习,可以生发阳气、驱散阴气,增强正气、抵御邪气。阳气旺盛则阴气消散,正气充盈则邪气退避。 ![]() 具体姿势 - 仰卧式:采用日常睡眠的仰卧姿势,头部正直,枕头稍高(约25厘米),肩下垫高约3-6厘米,以舒适为准。双腿并拢伸直,两足跟相贴,两足尖自然分开呈八字形。两臂自然伸展,手心向下或向上贴于床上,全身放松,可适当加盖保暖。 - 靠式:分为靠卧式和靠坐式。靠卧式即半卧姿势,枕头垫高约35-40厘米成坡形,身体自然放松,胸部微含,头部微向前倾,双手置于身体两侧,下肢自然伸直。另一式为靠坐式,左脚搭于右脚背上,压住解溪穴,同样保持身体放松。 通过静练式的练习,可以逐步培养内心的宁静与专注,为后续更高层次的修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简化版练习指南: 一、静练式 1.躺卧式:躺平,双脚可自由调整,如左脚轻压右脚背,以舒适为准。双眼可微闭或留一丝缝隙。 2.靠坐式:如同在躺椅上休息,要求与躺卧式相似。此姿势简便舒适,建议多尝试。 3.坐式:正坐,双腿自然分开与肩宽,膝盖弯曲成直角,小腿垂直地面,双脚平放。头部微倾,胸部内含,背部挺直。全身放松,双眼微闭。 4.站式:此为太极内功基础,站姿与太极拳预备式一致。双脚平行分开与肩宽,头部微倾,胸部内含,背部挺直,双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双眼凝视前方。 ![]() 二、动练式(中级阶段) 1.站式练习:从太极预备式开始,双眼凝视后微闭或留一线光看会阴。头部缓慢下垂,随呼气身体下蹲至膝盖微酸。此时开始吐纳,呼气时气向下,双手自然展开;吸气时气向上至腰部,双手握拳进行抓闭,之后呼吸稍作停顿。(此为开腰法,至关重要。) 2.活步站桩(太极看手式):预备姿势站好,头部正直,双脚分开,胸部内含,背部挺直。吸气时意守丹田,闭息不呼,双拳紧握,双臂抬起,左手前伸,左腿同时迈出,双拳变掌前按,双眼看前手手指,左腿尖轻点地面。双肘微弯,右肘附于左肘旁。闭气至极限后换气换式。换式时,双手轻落身体两侧,呼气尽后吸气抓闭握拳,再反向练习。 (注:活步站桩与形意拳劈拳相似,但前足点地,后手附于前肘。) 站桩基础稳固后,可进一步练习带功打拳。 三、活练太极 活练式太极,不拘泥于固定姿势,它无形无相,用时即有,不用则无。练习时,可采用喉头呼吸或意识呼吸,以意念引导气息流通全身。此时,你可带着功力演练整套太极拳,随时随地,走路、说话、坐车,皆可进行,不受时空限制。 意守之法,太极内功尤为讲究。根据练功阶段、步骤、姿势及个人差异,意守部位和方法亦有所不同。 1. 意守会阴:会阴,即前后阴之间,亦称下丹田。对于男性,位于生殖器与肛门之间;女性则位于子宫与阴道交汇处。意守此处,可助排除杂念,凝神静心。初时,目光平视远方,如山川、花朵,待心神凝聚,再将视线收回至眼前一、二尺处,停止凝视。不久,眼前景象或变得模糊,或现重影,或化为白气团,此即“采气雾”。当出现此景时,缓缓低头,目光内视会阴,意随气行,守住会阴穴。 (注意:此法旨在安定心神,激发内在能量,不必执着于眼前是否真有气团显现。意守宜轻不宜重,若有若无之间最佳。) 2. 意守涌泉:接下来,以意念引领气息,从会阴缓缓流经大腿、膝关节、小腿,直至足踝,最终到达涌泉穴。此过程需缓慢进行,切忌急躁。 初学者往往呼吸浅短,难以与意念同步达到意守部位,此时可忽略呼吸,任其自然流动,这便是“气断意续”。随着持续练习,意气会逐渐融合为一。由于气息从会阴至涌泉沿一条直线流动,这一过程也被称为“线性意守”。 意守命门是修炼中的核心环节。主要意念集中于命门,同时以气为媒介连接身体其他部位,形成循环不息的流动,故又称“循环意守”。修炼时,以意念引导气息,从涌泉随吸气上行,经过脚踝、小腿、膝盖、大腿,汇聚于会阴,再从会阴引导至后丹田(命门)。在命门处稍作停留,停留时间依个人体质和修炼深度而定。之后,再以意念引领气息从命门返回,经会阴分为两路,沿大腿、小腿、脚踝回到涌泉。如此循环往复,命门将逐渐充盈。修炼时,站式或坐式均可,关键在于气息运行需缓慢、均匀、无声无息,避免急躁和用力。 接下来是意守关元,即前丹田(位于肚脐下三寸处)。不同于其他功法,此法熟练后,气息能贯通丹田,冲击带脉。修炼时,以意念引导气息从命门分两路冲向关元,稍作停留后意守。配合呼吸反复练习,久而久之,前后气息贯通,腰部周围仿佛有带束缚,即带脉充实。至此,只需轻微意念引导,结合呼吸,便能产生鼓荡气,从而提升拳术技击能力。 最后,意守印堂是太极内功的高级阶段,需在上述功法修炼成熟后才能尝试。由于火候难以掌握,未经指导切勿擅自练习。修炼时,将吸气留住,以意念将气息提至背部,经夹脊、玉枕、百会、上星,最终到达印堂并守住。气息到达印堂后停止,不向下引导,也不旋转。此时,两眼内视,全身充满意气,精神高度集中。 练拳时融入功力,效果远超平常。 ![]() 关于呼吸: 1.自然呼吸:适合初学者。练习时,慢慢用意念引导,从胸式呼吸转为腹式呼吸。 2.导引呼吸:进入第二阶段后使用。开始时,口朝会阴方向缓缓吐气,同时身体慢慢下蹲,直到膝盖微酸。意念引导气息从会阴降至大腿、膝盖、小腿至足心;吸气时,气息再返回会阴,循环往复。 3.抓闭呼吸:中级阶段练习。在导引呼吸后,吐气时将气引至足心,暂停呼吸,再吸气,气息上行经小腿、膝盖、大腿、会阴、尾闾至命门。同时,双手紧握(握拳),脚趾紧扣地面,舌尖轻贴上齿龈,紧缩肛门并上提,吸气至极限后暂停,再呼气,气息沿原路返回足心。手指、脚趾放松,重复此过程。此呼吸法注重内呼吸,不拘泥于口鼻呼吸。因较为强烈,练习时间不宜过长,抓闭暂停时间可随练习加深而延长(暂停时可默数三至六下)。 4.喉头呼吸:基于抓闭呼吸进一步提升。此时,忘却口鼻呼吸,用意念配合喉头吸气。不同于日常浅呼吸,这是经过抓闭呼吸锻炼后,能迅速充实内气的方法。在技击瞬间(约四分之一秒),喉头用意扩张,气息迅速进入丹田,小腹即刻鼓胀。此呼吸法外表无明显动作,张喉、充气、鼓腹同步进行。练习时,可采用站式或活步式。 只需意念一动,带脉即刻充盈,腰部有力,气息遍布全身。这种呼吸技巧既可单独练习,也可在喉头呼吸后屏息,接着进行抓闭呼吸的锻炼。它曾是太极拳技击中的常用方法,因其灵活多变,全凭意念引导气息,随需而至,极为便捷。 ![]() 此外还有意识呼吸法,它是喉头呼吸法的进阶版。与喉头呼吸不同的是,它无形无迹,无需喉头辅助纳气。在拳术技击中,一旦肢体与对手接触,意识即刻反应,气息随之充盈带脉与全身,无需任何预备动作,随用随现,随停随隐。 接下来是内转呼吸法,此法通过意念将吸入的气息引导至腰腹,使中丹田(前后丹田之间)饱满,再引导气息围绕肚脐旋转。先从内向外,顺时针转36圈;再从外向内,逆时针转36圈。 沉气呼吸法则非太极内功传统练习,更适合初学者及体弱者。练习时姿势自如,全身放松,只需意念配合呼气,无需刻意关注吸气。呼气时,意念引导气息自命门下沉,经会阴、大腿、小腿至涌泉穴,久练可感气息直达足心,伴有暖流涌动。但需注意,此法重在呼气,吸气顺其自然。 (六)收功 收功时,逐渐放下意念,缓缓睁眼,双手搓热后轻抚面部,活动四肢,开始散步。若练习整套太极拳,无论哪个姿势结束,均以意念引导气息下沉至足心,随后活动肢体,散步放松即可。 想在练拳、站桩有长进的朋友加菩提山人: 想真正步入太极之门的朋友点击:杨澄甫说:虚实是太极拳第一要务,99%的人压根没分虚实。 都是好文: |
|
来自: 新用户3892281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