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卦掌走转练习意念应该放在身前还是身后? 关朝

 剑如虹lfs 2019-04-24
       这个问题好像不是问题,当然应该是前边。因为对方进攻肯定多数是正面进攻,我们应对也应该是正面应对,所以才有形意拳要“三尖相照”,太极拳要求“掤捋挤按四方正 ,采挒肘靠斜角成”,即是面对对方“守中用中”。八卦掌初级阶段多数人也是如此练习,不过八卦掌在走转中不是脚尖、鼻尖与手尖相照,而是目视前手的虎口,因为八卦掌不是把前手视作枪尖,而是刀。但随着八卦掌的练习层次提高、功力增强,问题就出现了。我们知道八卦掌要求要撑裹拧钻,也就是走转中要使用摆扣步,有的门派要求旋腰拧胯,有的门派要求旋腰不拧胯,但都要求通过旋腰带动前手逐渐增大拧转角度。前手拧转到与走转的圆圈切线方向成九十度称为“半圈”,前手拧转角度与切线方向成一百八十度为“整圈”。一些门派把身体拧转的角度大小视作八卦掌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之一。以一般水平的要求前手指向圆心(半圈)讲,此时因为你的身体在做圆周运动,身体有一沿径向方向的离心倾向,此时的径向方向就是由前手指向后脑。身体线速度最大的部位是后背、后脑。因此此时意念放在身后才更符合运动原理。如果你的功夫练到“整圈”的上乘水平,前手指向是后脚,如果此时意念放在前手上,就出现了意念指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怪现象。这样就提出了八卦掌走转练习中是不是意念应该放在身体的背部问题。我们从拳架结构、内功练习、技击思想要求三个方面分析这样的练法是否合理。
一、八卦掌拳劲形成的多对“争力”要求“前撑后走”、“上静下动”。
       如前所述,八卦掌走转要求“撑裹拧钻”,为达到此目的,八卦掌在拳架中形成多对“争力”,如前手掌沿与后脑玉枕,后手掌沿与后腰命门,头顶百会与海底会阴,头顶百会与承重脚脚底涌泉,前手掌指与后脚跟等。这些对“争力”是方向相反形成对拉,根据单重的原理其必须是一虚一实、一阴一阳。这些“争力”可分为前后水平方向和上下竖直方向两类。竖直方向的必然是下实上虚。八卦掌是行桩,转掌依靠平起平落的趟泥摆扣步,练习时要求动中求静,头脑虚空。此外技击接手时前手要尽可能不给对方传递己方信号动态,身形、重心、步法的变化力求从内里、下边变化,这些都要求八卦掌要“上静下动”。前后水平方向的争力如前所述,身体后部的线速度大,即以后动为主,但前手、后手都要前撑,所以八卦掌走转时要“前撑后走”,意念要放在后边,具体放在那点上要根据练习的掌式和下、中、上盘而定。练习下盘时放在脚部,练习中盘时转掌放在命门或胯上,练习双撞掌等放在夹脊穴,而练习上盘时放在脑后玉枕。到最后要由神意统领全身,即“以头为旗,三盘合一”。后脑是旗帜的旗杆头,脊柱就是旗杆。练到这一层次,不管如何换式或攻或守,后脑总是全身的领衔者,而前手总是在后脑的对面保护自己的正面不受攻击,或力由根发,由下、由后向对手进击。综上所述,在八卦掌的多对争力中要求都是下实上虚、“上静下动”、前虚后实、“前撑后走”,但在攻防转换中要阴阳互换。
二、八卦掌走转中的内功练习也要求“意在脊柱”。
       八卦掌的走转不仅是练习拳架,由于有行桩的特点,也是练习内功的重要手段。按练习内功的阶段性要求,八卦掌利用前边所述的“争力”特点,利用不同的争力在不同阶段练习内功。初习八卦掌,丹田筑基,但很多习练者守不住丹田。此时利用下沉桩或转掌中后手与身后命门的对拉,把后点前移下移一些,移到丹田位置,利用前手与丹田形成对拉以帮助抱元守一。在这一阶段,练习丹田气的中盘练习和意念在脚的下盘练习交替进行,下盘以平起平落的趟泥步带动气沉丹田,中盘利用本门特殊的旋腰拧胯、以胯带腿、里摆外扣的八卦悬吸趟泥步内外结合练习丹田气。丹田气有基础后,要打通小周天。我们的练法是,仍利用前述的水平争力,将对拉点分别放在肚脐(神阙)、命门,打通神阙和命门,并和站桩结合,练习神阙和命门的先天呼吸,初步获得练习胎息法的能力。然后再利用双撞掌与夹脊穴形成对拉,打通夹脊穴。利用百会与会阴穴打通会阴穴及练习会阴穴的先天呼吸。使丹田内外场建立联系。胎息法对内是“气通周天”的基础,命门穴等穴位“激活气机”后,真气就具备了循经自动运行的能力,它可以逐渐打通任督二脉。使用相似的方法,还可以逐渐打通长强穴。对玉枕穴的打通,没有意念不行,意念重了也不行。“虚领顶劲”,虚字当头。因此我们没有采取与前手掌沿对拉重意念的练法,而是利用八卦掌“撑裹拧钻”中身拧的特点,拧转必然是两头反向旋转,利用头与脚部的摆扣步反旋的意念,从脚底涌泉吸取能量在前述打通诸穴的基础上气通玉枕穴。如何验证?一是走转练习时会有明显的气流像蛇行一样循经上行,二是练习时后脑出现明显的胀痛,并后脑多次出现水疱状疙瘩,以后逐渐消失,这是排出病气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利用一定的方法把逐个打通的穴位连接起来,打通任督二脉。头脑明显变得清晰起来,头顶常常冒出凉气。
      八卦掌练习中采用胎息法呼吸,不仅对健身有好处,在技击上的最大好处就是发力走劲时可以尽可能不使用自己内气,而使用先天呼吸获得的“外气”,这样可以长时间走劲发力而不疲劳。
三、八卦掌在技击接手时采取特殊的“前听后化” 方法
      本门练拳的一个特点就是怎么练就怎么用。前边介绍了本门练习时采取“上静下动”、“前撑后走”的练法,内功练习也是重点放在龙虎部位(脊柱和胯骨)。那么在技击上本门也吸取宋唯一先生《武当剑谱》的技击思想,无论是推手还是散打,都采用独特的“前听后化”打法。蒋馨山师爷在《为黄元秀太极拳要义作序》一文中写道:“武当丹字派剑术之要义,为背孤击虚,完全用离,所谓往来无踪影者也。”如何理解这段话呢?形意拳主张“三尖相照”,拳架、发力都是直线向前,不招不架,就是一下。太极拳要求“不丢不顶”、“粘黏连随”,使用“守中用中”、“引进落空”。也就是以己之腰为圆心,使用太极八法将来力沿圈化掉并进而“借力打力”。总之化、打都是意念在前边。而按师爷的要求,“用离”就是“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是利用自己的步法、身法贴身避开对方的进击根本不接手“背孤击虚”,就是走到对方的薄弱处如侧面、后面,在对方还没有反应过来时一击中敌于致命处。这有点像西班牙斗牛时斗牛士在牛即将顶到自己的旋转转身使牛落空的道理。功夫到不了这种出神入化的层次就要使用接手,接手时,不管是推手还是散手,前手接手时顺势而为,顺着对方的来劲使用“粘黏连随”的手法适当引导(化),而全身在后脑的统领下以接手点为圆心反向旋转,由于本门特殊的里摆外扣趟泥步练法,转的圈很小,基本是贴着对方旋转,自己的中由于旋转而移开,而对方由于按原方向前进而被“引进落空”而自己走到我的侧面甚至侧后面,由于对方的两手都被我前手所控制,因此无法对我做出反应。旋转的同时后手就同时利用旋转丹田发力。不是一、二,而就是一下。前手化和后手发力是同时的,这是具有八卦特色的“顾打合一”。在前手接手时,利用八卦掌的拧钻等旋转,把太极拳的八法融为一体,变为八卦掌单换掌一掌的变化。这个过程肩要松开,肩的骨缝要摘开,把自己的躯干与前手“隔绝”开,不使自己身体重心的移动传导给对方,使对方形成错觉。同时由于自己重心的旋转移动,不管对方来劲是重拳还是轻推,都不能通过肩传导到我的躯干。整个过程前手是“听”劲,是控制对方。而化是由于后(身体)的旋转移动达到的。故曰“前听后化”。而后手的发力如果是直线发力则基本和形意差别不大,只不过是“形于手”的手型变为八卦掌的掌形。但八卦掌还有独特的旋转发力。这也是我们对“三拳合一”的一种理解。


      综上所述,程派八卦掌不管是走转练习还是技击,都是意念放在后边带动全身时居多,但直线发力时则阴阳转换,由下向上、由后向前的进攻发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