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湿性缠绵,最难清除;而“热”为阳邪,容易消耗气血,损伤津液。当这二者相遇,形成湿热,湿气本身难以排出,阻碍气机,热邪无处消散,还会煎熬湿气形成痰湿。 ![]() 表现为,身体困倦、关节酸痛; 口干口苦却饮水不解渴;小便短赤、大便黏滞不爽;皮肤油腻、易生痤疮或湿疹;情绪烦躁、失眠多梦的症状。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水液排泄,需要肺、脾、肾及三焦的气化功能。所以湿热证的核心在于“气机不畅”,调理在于“疏通与转化”。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说过“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同样也适用于湿邪。 ![]() 所以,无论是湿还是湿热证的调理,都在于恢复人体的动态平衡。湿气通了,热才能消散。正如国医大师路志正所言:“治湿不唯温燥,更需灵动。”从宣畅三焦入手,兼顾寒热虚实,才能标本兼治。与其盲目“清利”,不如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气机流通,湿邪自有化解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