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早课 | 脉诊功臣王叔和

 昵称51657969 2025-05-08
图片

王叔和,名熙,高平(今山东微山)人,生于汉末晋初。因其曾任魏国的太医令,故后人常连同官职称他“太医令王叔和”。王叔和发现,脉学理论十分精深微妙,弦、紧、浮、芤等脉象在指下的感觉难以形容,在临床上也难以辨别。脉学的道理心里虽然明白,但一落到指下就很难分别,这就是“心中易了,指下难明”。而诊病时如果把脉象辨别错误,治疗便不会奏效,甚至会发生危险。所以,王叔和决定对脉学进行整理和总结。

经过反复研究,王叔和编撰了《脉经》,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

怎么诊脉?王叔和告诉我们,在手腕的拇指侧有一块高骨(桡骨茎突),诊者把中指放在高骨内侧动脉搏动的地方,就是“关”部,这叫“高骨定关”。“关”定下了,食指(向指端)的位置是“寸”,无名指(向肘)的位置是“尺”。他指出左手的寸、关、尺对应着心、肝、肾,右手对应着肺、脾、肾(命门)。这样就把脉象与脏腑明确地联系在一起了。这种诊脉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刘更生,山东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