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中的“表形字”有着怎样的特点?

 亘心为上 2025-05-08 发布于安徽
这观察泉发生清代“”。作为。在在

接着昨天的话题继续说。

甲骨文中的“表形字”是原始记事图画文字的继续和发展。

在前面的文章我们说过记事图画和文字画的问题,可以说这两个是文字逐渐形成的历史过程。文字和记事图画的不同,我们也说过,关键在于文字符号与词语结合程度的不同。记事图画不能同语言的词相对应,而文字却可以记录词语。

从记事图画发展到表形字,这中间的过程不会短暂,到了殷商甲骨文期间,“表形字”大体上完成了这个过程,不过,在这些“表形字”身上还可以看出原有的图画意味。

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虽然对“象形”下了“画成其物,随体诘屈”的表述语,但小篆字形由于笔画整体划一和规整,导致许多象形字失去不少“物”的“模样”。所以,我们要想观察字形身上的图画意味,最好的观察对象还是甲骨文字。如下所示:

“鹿”字,小篆作“”,甲骨文则作“”;

“象”字,小篆作“”,甲骨文则作“”;

“出”字,小篆作“”,甲骨文则作“”;

……

“天”字,小篆作“”,甲骨文则作“”;

虽然甲骨文中目前还有一大批表形字未被考释出来,但其中的象形图画意味是很重的。

到这,我们就可以知道了,甲骨文中的“表形字”基本都是从记事图画演化而来的,它同原始记事图画有着本质的区别;有时候它也有不同的写法,这便是“异体字”。

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甲骨文中的“形声字”和“假借字”由于在字形中掺入了语音的因素,故而它们的表形成分就相应减少了。

明天我们来说甲骨文中的“假借字”。

参考书籍:刘又辛《汉字发展史纲要·甲骨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